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干货 | 9大港资开发商内地发展研究报告(最终篇)

凉拌黄瓜 二分之一说 2023-11-04

本文为“二分之一说”公众号独家撰文

转载请后台联系


完结篇来了!


想看👉长实&和记黄埔、新鸿基地产(ifc/iapm)、恒基兆业、新世界地产(K11)的,请戳👉 独家干货 | 9大港资开发商内地发展研究报告(上篇)

想看👉瑞安(新天地&瑞安天地&虹桥天地)、恒隆地产、嘉里(静安嘉里&浦东嘉里城)的,请戳👉 独家干货 | 9大港资开发商内地发展研究报告中篇出炉


最后两家,本篇继续👇


8⃣『地产界的历史老师』

九龙仓 (HK:00004)


打开九龙仓官网,满屏扑面而来的霸气侧漏,仔细看九龙仓的LOGO——"始创于1886年"...好有历史感有没有?这是一家与香港这座城市同发展的企业,130多年了,据悉,这名字原来是香港九龙尖沙咀最大的货运港的名称。(知道为啥海港城在这了吧?哈哈)

From:九龙仓官方公开发文

资料显示,这家港资大牛原本是香港英资「怡和洋行」旗下产业,后经历一场商战,最终归属于一代船王包玉刚先生麾下。开挖前看了一堆资料,简直是被上了一堂历史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九龙仓的集团宣传片(官网公开) 以及时任主席吴光正在2015年交接班前撰写的《主席报告书》,摘录一小段原文 👇

在九龙仓的日子,我们见证了中国市场改革开放的第一波,以及由1970年代后期至2012年间的经济腾飞。在这期间,九龙仓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抓住先机,因而受惠。

《南华早报》资深记者对这家港资的评价——「九龙仓是东方主义视角、苏格兰商业精神和中国人勤奋创业的混合体」。(这评价,,,满分拿好!)

官网首页

怪不得LOGO配色也是英伦范的感觉。这家港资发展至今,酒店、物流、通讯传媒业务多元,现代货箱码头拥有尤具价值的港口。不过活跃于内地&香港的地产发展是其重点业务。

至2016年财年,九龙仓投资物业组合的账面值为3,193亿港元,占集团核心盈利的64%,综合资产总值达港币4,438亿元。上海项目也是一大堆 👇

(上海项目一览表,点击可查看大图)

大家对九仓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停留在那些年和绿城的"情感纠葛"上?一直以来,九仓只做豪宅(豪宅定义:面积、装修、社区打造缺一不可),风格也是清一色法式!松江、南汇、新江湾,法租、陆家嘴、静安寺,可谓遍地开花。环上海也是一大堆。


九龙仓上海开发的第一个住宅项目是新华路一号,六年前,就卖到了接近10w单价,2,000多w起!上海目前未售在售的有两个,讲到这个著名的E18,想当年本人还未踏进纯地产圈,网上搜到一个专题,原来拍地那天也是上演了一出大戏啊!

总价48亿元,楼板价3w5,溢价率41%

“X王”这词现在是不是算禁词了?

再来看看同一天其他地块的成交情况 👇

松江大学城1w,三林2w,,,价格恍如隔世,却只是...发生在2010年


陆家嘴,上海的名片之一,纯住宅,这本身已经自带光环了,其实E-18北面还有块mini纯宅地,2013年也是吸引到港资争相火拼。对有江有水有山的地方特别钟情,这也许就是纯纯的港资固有的情节吧哈哈。😍


好了,back to retail,相比较住宅开发,九龙仓在上海的收租项目真心不多。


淮海路龙门路这个丁字路口,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有点妖”,懂的人自然懂。然后,大上海时代广场作为一枚安静的美男子一直以来都有点"半死不活"(不过本人还是对他有好感的,就是因为人不多,舒适度加分,以前一直去楼上看电影...)

From:九龙仓官网

东西两栋塔楼+底部商业,妥妥港范,酒店式公寓和办公貌似一直也挺稳定,so连卡佛后来算是给商业part带来新生了吗?一晃眼,也建成快20年了。

From:九龙仓官网-写字楼租户组合

上海的另一个收租项目会德丰广场,颜值&租金一直在线,很多人大概并不知道这两个项目都是九仓的吧?


其实讲到内地的投资物业里,不得不提的是位于成都的国际金融中心IFS。总楼面面积共76万方,其中包括酒店、住宅、购物中心及写字楼。个人觉得,这才是代表了九龙仓近些年来综合体开发的一贯水准,当然,也是商业地产圈考察必到的打卡地啊。目前还在重庆、无锡、苏州等地持续复制中(就是要做地标)


2016财年,这个经常会被刷屏的熊猫爬楼项目,20万方的购物中心共录得38亿多营业额,同比增长了17%。

From:九龙仓官网


好了,讲到这家港资,真心不能不提下他们在hk的资产组合,没有最牛只有更牛。最最最著名的,作为赴港游客签到地之一的超级无敌大体量地标购物中心——海港城 (应该很多人都去过吧?找店找到生无可恋有没有?)还有,位于港岛铜锣湾,也是多部港剧的外景取景地之一——时代广场,都是九龙仓旗下地标项目。


海港城楼面面积93w方(double+环球港),营业资产达1,700多亿港币,2016年更是创造了100亿港币销售额...

From:九龙仓2016年年报

盈利好高有没有?年报里的料也是有点多,按租金、面积及销售额的租户组合 👇 其中,零售类占比超高啊!and,这项目一年的访客数也比较惊人。简直绝版地段的综合体巨擎啊!!!

From:九龙仓2016年年报

时代广场一年营业额接近30亿港币。内地&HK,2016财年集团营收共466亿港元,其中可售物业录得400亿港元销售额,破集团创纪录收入。香港负责收租(接近130亿港元),内地负责卖楼(超200亿港元)。

From:九龙仓2016年年报

之前深八过的山顶豪宅组合Mount Nicholson,更是不断刷新着亚洲乃至世界的洋房成交记录!更多八卦 👉 内含八卦|一直在被刷新的楼王、地王为什么总是在这里? 复习一下咯。

From:九龙仓2016年年报

最后来看土地储备,目前还有约750万平方米,遍布15个城市。另外集团旗下业务还包括酒店(马哥孛罗酒店)、货箱码头(太仓&深圳)、天星小轮等。


最后,九龙仓集团副主席前些年公开采访时候的一段话 👇 

在2014年的餐叙会上,周安桥曾自评自己——“香港公司当中谁最了解中国房地产,我想我们起码排在前一、二名吧!” 凭借着在大陆36年的深耕让这句话听来并不像是浮夸。

因此,这大概也就解释了,为啥这是为数不多,依然出手频频在上海拿地的港资吧。


9⃣『非流水线的缓慢与用心』

太古地产 (HK:01972)


对于上海市场,这家港资绝对算是一张“新”面孔,如同她的股份代码,太古创立于1972年,曾经的“四大英资洋行”之一,一直以来都专注于地产&酒店的投资开发,在hk资产也是一大堆,also涵盖住宅、商办、酒店等综合体。

官网上有个flash页面做的蛮有意思的,一键带你回顾这家企业发展至今这四十多年来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记 year by year,配合那些黑白影像(仔细看,每一页里的小图都是各年份开发项目的外立面诶),在本文所研究的九家港资的企业介绍里绝对算是用心制作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From:太古地产官网

太古旗下最有名的一个项目叫太古城,位于港岛东区,1974年获批开发,整个规划占地接近100w方,包括61幢住宅大厦,近13,000个单位,是全港最大型的屋苑之一。1987年,住宅部分完成全部开发。这项目也奠定了这家港资企业发展初期的重要基石。

From:太古地产官网——太古城

怪不得总感觉太古在内地发展步伐很慢,敢情人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把手伸向了美帝,在彼时的夏威夷岛上发展洋房住宅项目波雅丽 (Puu Alii)。总之在1997香港回归之前,太古已经是在香港本地发展极为成熟稳健的开发商之一了。

From:傲璇官网

去过港岛浅水湾的朋友们,有没有对背后山上的这栋造型特别的建筑印象深刻?嗯,这个位于山顶区司徒拔道的豪宅——傲璇(OPUS HONGKONG)也是made by 太古。现代建筑设计大师FRANK GEHRY的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项目官网,有许多关于设计&施工的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的。

From:傲璇官网——未开发前项目位置图

看看这个位置,已经说明一切了不是嘛?!提供面积范围在447-505平方米(实用面积)的殿堂级顶豪(大平层)。然后两年前,就已经卖出了单套近5亿港元的天价,当年亦创下亚洲分层豪宅总价新高记录(我们的汤一,最高单套是3亿不到) 具体的买家在这就不八了,大家可以上网搜。😁

From:傲璇官网

好了开讲内地,目前只在北上广&成都开发项目,总开发楼面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清一色全是地标综合体!


正式进入内地是在2000年左右,当然是在我大魔都,回忆一下,第一个项目是啥?大概很多人不知道吧?其实是南京西路三杰之一的——中信泰富广场,太古拥有该项目10%权益... 😌 然后至今,上海项目就一个刚开业没多久的兴业太古汇 👇

貌似太古在内地还是比较偏保守的?!北京、成都&上海市场,都是靠与其他开发商合作或者收购项目而曲线进入,基汇资本、远洋、兴业&上海前滩... (why前滩项目没有写进年报里?)

From:太古2016年年报

正儿八经着手开发的内地第一个项目是位于广州的太古汇(97%权益),那是在2002年。总楼面面积接近36万方,涵盖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式公寓,以及广州首家文华东方酒店


From:太古官网

开发周期也挺久,直到2011年购物中心才刚开业,彼时该项目获奖无数,品牌也算各种high-end。作为目前太古地产在内地开发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商业地产圈人士考察广州的签到地 (可以去看看广州太古汇里dyson的全套洗手间水龙头,有没有一种置身科幻片的错觉?👇)

2010年之后,太古明显加快了内地开发的速度👉 北京三里屯著名的...优衣库😁 所在项目——三里屯太古里,北京第二个项目颐堤港indigo,还有位于成都的又一个刷屏“网红”签到地——远洋太古里。街区式购物中心,开阔大广场配合各类品牌主题活动,无不给这些城市带去了更为洋气的商业氛围。

年报显示,2016财年太古地产共计录得167亿港元收入,组成如下👇

From:太古2016年年报

可见,商业办公的租金收入占到总营收的六成👆所以太古貌似也走起了恒隆的路子?轻资产重运营?


看了一下项目类型,写字楼的比例好高。香港这弹丸之地,已建成103万方啊,是太古在香港零售物业面积的三倍。写字楼部分市值1,300多万港元,去年一年收租接近60亿港元。年报里还有个租户行业划分👇

From:太古2016年年报

香港零售去年收租26亿港元。但是太古还是蛮聪明的,内地的零售部分要大于写字楼,去年收租26亿港元,其中零售部分占六成以上。


太古在内地四个城市总共才开发了96w方多的楼面面积(含酒店),不像瑞安,仅上海一个城市就已经是220w方,大连更是达到惊人的300w方+。so香港的各类项目还是占比租金的大头的👇 ☺

From:太古2016年年报


说回上海,早在2006年就拿下"大中里项目"(还是比较喜欢这个项目名称....)50%权益。原址很多魔都土著们想必一定都非常怀念吧?想当年的吴江路啊!说拆就拆了啊...那些年的今日美食可没少去拍哈哈。可是,结果,竟然造出了并不是那么...的两栋塔楼(有没有一种 ...都...了,就给我看这个 的feel呢?以上仅代表个人审美感受) 😔


商场还没有完全开业不多评价(其实是本人至今还没去过哈哈),但是相比较北京&成都项目,上海大中里至少写字楼的颜值...你们觉得在线吗?!(最后一家了,请收下这一丢丢的吐槽吧)😷

From:太古2016年年报

其实,大中里还是有亮点的,那就是除了办公&商场外,还有太古旗下的两家酒店会入驻!作为老牌英资洋行,其实酒店业务也是太古的核心业务线,不同于流水线般的五星级连锁品牌打造,太古的酒店是走精品路线的。已落成提供接近2,000间客房。

From:太古2016年年报

东隅、瑜舍、博舍...光看这名字就觉得逼格满满有没有?!身边住过的小伙伴表示评价还挺高的。大中里貌似是一个全新的系列叫“镛舍THE MIDDLE HOUSE”。属于太古酒店“居舍系列”(The House Collective)中的第四间酒店。

👆 “居舍系列”(The House Collective)的各类风格展示。

👇 内地主要项目模型展示图

至于土地储备,太古倒真心没什么存货,相比另外几家,这位港资同学多年来在内地的发展倒有点像英国绅士般的缓慢&优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前阵太古地产行政总裁白德利(Guy Bradley)先生的一段采访原话或许解释了这位“优雅绅士”多年来内地发展的策略 👇 

对于房地产开发来说,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模式。所有的开发商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地做出调整及做出他们认为当下最好的选择。

古也是做商业开发为主,去年我们就出售了香港九龙湾的一个商业物业。这不是太古的核心物业,我们对核心物业都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原则不会改变。


不管怎样,在内地只做出租型物业,就已经说明了这份用心吧。




“像港资房企这样的家族管理主要为了长治久安, 更多需要的是稳定的商业物业来获得现金流, 并通过良好的银行关系以确保低廉的融资成本。”一位投行分析师表示。


终于深八完这九家最具代表性的港资,改天有时间再来补个番外篇,因为本人对香港置地&南丰也是蛮感兴趣的。😜


港资对内地的影响?


回到本文写作初衷,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刚刚过去,这二十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了后十年(2008-2017)的高速发展后,港资究竟给我们内地带来了些什么?


1⃣设立行业标准

研究了这最具代表性的九家港资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创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97年后,正好赶上内地城市一波“招商引资”政策红利,得以在内地以极为优越的条件获取位置极佳的土地。


商业地产开发要比可售性物业难度系数上一个台阶,一个mall的前期定位、设计、招商、运营、物管等等环节,都是极为考验开发商实力的。


彼时早已经历过几十年发展的港资开发商,普遍具备专业管理团队、项目开发运营经验、资源&资金,这在90年代末的内地,几乎是鲜见的。因此他们的到来,是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专业&标准化的参考依据。

2⃣引进土地批租规则

甚至内地当下的土地批租玩法(延续多年的"公开拍卖价高者得"),也是参考HK的。资料显示,香港的第一次土地拍卖是在...1841年。😱 开埠100多年后,香港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权法,主要包括《房屋转让及业权条例》《土地登记条例》等等,而这些条例,都包含极其详尽的细则,清楚界定了土地交易中各方的权益。以上这些,全部发生在上个世纪啊。


可以这么说,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的起步和发展,是与学习港资分不开的。


中资的反攻?


随着市场规模逐渐庞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建立并发展成熟后,更多内地品牌开发商通过原本的标准化操作来实现“快进快出”的高周转策略,这结果就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港资的竞争优势逐步缩小。

步子跨的慢也可以理解,曾经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独领风骚的港资开发商逐渐出现了一些暗淡,毕竟,他们也是一批经历过97亚洲金融风暴的人。所以我们会看到,2010年之后,港资出手拿地的频率变的越来越低。


与此同时,一大波内资开始崛起“反攻”,这一幕幕也变的不再让人感到惊讶👇

这两家内资分别是龙光地产(03380.HK)与合景泰富(01813.HK),联合体以168.5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9亿元)的价格竞得香港鸭脷洲利南道高端住宅地块,创下香港近年来单幅土地的成交总价最高纪录。(虽然这个总价最高纪录并没有保持太久)


万科、中海、龙湖、五矿、平安、世茂、华润、保利等等熟悉的面孔近几年都在瞄准hk市场,老的启德机场板块,保利&海航更是拿下多块土地。


不过,内资还是以拼住宅地块为主,纯商业or商办用地,依然还是本土港资的大舞台!比如恒基&南丰,一言不合就甩你“中环最贵50万楼板价商业用地”。。。可见,港资在大本营做老本行还是信心十足的!


或撤或逃?我们不再需要港资了?


这些港资给内地多个城市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封面...封底代表作👍。前十年,他们在内地的发展普遍较慢,一个项目恨不得开发个十年,善于“屯地”是常见标签,但依靠其物业组合,现金流稳健。相比较而言,内资企业则普遍是高负债,高周转,对现金流要求极高。

简单粗暴的发展规模和方式在这一行已经一去不复返,各家年报中披露的对内地战略的步调也越来越呈现分化,有的开始战略收缩和聚焦,有的则寻求合作伙伴继续加码。


然而不管怎样,港资也要现实地面对市场的变化,寻求调整与突破以顺应内地高速迅猛的市场变化,此刻也显得尤为重要。


-END-


个人认为,港资开发商这二十年来的深耕和坚守大家有目共睹,也祝福他们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还有比如嘉华、丽丰、华置、力宝...还有没点到名的吗?)


本文仅代表个人从业至今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望指正,感谢追到第三集的你们!好吧终于可以下课了!😁


突然想到,下一个连载写一写外资好伐?凯德、丸红、铁狮门、汉斯?欢迎补充👋



再贴一下😝

想看👉长实&和记黄埔、新鸿基地产(ifc/iapm)、恒基兆业、新世界地产(K11)的,请戳👉 独家干货 | 9大港资开发商内地发展研究报告(上篇)

想看👉瑞安(新天地&瑞安天地&虹桥天地)、恒隆地产、嘉里(静安嘉里&浦东嘉里城)的,请戳👉 独家干货 | 9大港资开发商内地发展研究报告中篇出炉


猜你喜欢↓

地王解析 👉 内含八卦|一直在被刷新的楼王、地王为什么总是在这里?

了解李嘉诚读这篇👉 “愚人,才希望有个富爸爸",这是李嘉诚说的!底气何来?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隐藏版小品文👉 香港,定係上海



1/2 + 1/2 > 1说?

地产与商业 | 品牌与social media

在我们这,你会读到

两类截然不同的文风

亦或两种不同的观点

但请相信

两位主笔人拥有一个共同点

👇👇


都!是!大!长!腿!

😜


商务合作 & 转载申请

扫👇找我们呗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公开信息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