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理工弘扬“哈军工”光荣传统,推动“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刚刚落幕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向同行,紧扣时代脉搏,将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去年,学校隆重举行了建校7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全面总结了办学经验,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一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在党建思政、科技创新

造就英才、开放办学等方面

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心有大我、献身报国”

在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上

更加坚强有力



一年来,南理工人

始终坚守强军报国的初心使命

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奋斗精神更加昂扬

“哈军工”光荣传统

和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

在薪火相传中更加熠熠生辉


一是赓续“哈军工”光荣传统庆祝建校70周年。聚焦“献身七秩、求是一流”主题,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科技成果展,编纂出版校史系列丛书,总结办学经验,梳理发展脉络,凝练了办学历程上从专业科系到独立办学、从部队院校到国防特色高校、从传统兵器行业院校到理工特色综合型大学,以及从教学科研型高校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四次历史性跨越”,极大激发了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力量。


南理工建校7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深化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内涵,组织师生共演大型原创话剧《献身》,全景式展现“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独臂总师”祝榆生等老一辈南理工人矢志国防的崇高情怀。


南理工大型原创话剧《献身》


二是以“哈军工”光荣传统推动传承创新。89岁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王泽山院士坚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至今仍年均近一半天数出差实验,事迹被央视《中国脊梁》宣传报道。


王泽山院士被央视《中国脊梁》宣传报道


火炸药创新群体师生面对国际军械领域技术瓶颈,牢记“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去做的事情”,勇闯戈壁深山,吃住偏远靶场,研制的技术大幅提高火炮射程射速,已超世界同类武器。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荣获2024年“江苏五四青年奖章”集体,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老中青三代南理工人军工报国的精神风范代代传承、弘扬光大。


南理工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


三是以“哈军工”光荣传统赋能思政育人。坚持“军工底色、工信特色”,持续推进全国军工高校课程思政联盟建设,在江阴校区打造“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兵器中国》实景实境沉浸式教学实践,邀请陈赓大将之女陈知进座谈宣传陈赓老院长艰苦创业的崇高品格。


“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


《兵器中国》特色课程的武器实操实践


持续打造“军工·匠心”思政公开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坚持开展“国防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崇高追求。


南理工打造“军工·匠心”思政课
南理工“行走的思政课”

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办好“致善·师德大讲堂”,建好“兰杉先锋突击队”,赴国防军工单位开展党员培训,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教师研修,让红色资源成为锤炼党性、涵养师德的大课堂。


一年来,新增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国家级党建“双创”项目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四,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信杰出青年”等一批先进典型。




坚持“敢争第一、勇创唯一”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

更加坚强有力



一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高峰高原学科强势引领

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全面强化有组织科研

“国字号”科研大平台不断激发创新裂变

高层次成果奖励持续产出

牵头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项

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13位


一是深化推进部校对接合作。围绕工信部关于支持部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方位融入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贡献中求资源、谋突破,在相关司局支持下,聚焦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稀土新材料等专项领域牵头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次牵头获批“两机”专项1项,承担高质量专项2项、知识产权推进计划项目2项、工信部智能检测装备入库产品3项,获批工信部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1个,推动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大力提升了对国防工信事业的贡献度。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龙头作用。以“兵器智能+”一流学科体系为牵引,凝练优势,打造若干世界顶尖学科方向,加快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向一流学科群跃升。



新增化学、计算机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4个学科进入ESI前1%,现共有ESI前1‰学科4个(并列工信部所属高校第二)、前1%学科11个,实现“理工文交”全覆盖。



坚持服务“四个面向”,深化学科内涵建设,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工程),重组建立物理学院,新成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入选首批省级集成电路学院建设单位,智能系统学科交叉中心入选首批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不断推进。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面向陆海空天信必争领域,在坚决打赢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排头兵”。研制国内首款全国产化大型工业软件,军事领域认知大模型助力联合作战指挥系统智能化,智能热管理技术首次应用于军事重大装备,共计新增获批国防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



完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牵头获批特种材料资源化与绿色处置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组;联合获批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国家实验室共建联合创新中心1个,新增省部级平台7个;尤其是围绕安全发展重大专项,组织论证产业技术创新院,打造产线总体设计单位。基础研究持续加强,反渗透膜领域研究成果在《Science》刊出。


反渗透膜领域研究成果在《Science》刊出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承担大型民用飞机灭火系统用新型灭火剂方案论证和性能验证,有关成果被C929大飞机设计采用。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在造就国家急需杰出人才上

更加坚强有力



一年来,学校聚焦

“工程精英、社会中坚”培养目标

深入实施“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稳步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内

集体最高荣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以战略科学家为牵引

深化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

集聚和倍增效应凸显


一是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改革,高质量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瞄准国防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等紧缺人才,全面推进“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持续办好本博贯通培养的“鼎新创新人才班”,大力实施研究生推免“国防优才计划”,以“四个零距离”推动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鼎新创新人才班”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联合部属高校举办首届人才自主培养论坛,与中国电科、兵器工业等军工集团深度合作,加快培养火炸药、兵器科学、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关键行业高素质人才,2023届毕业生赴国防和工信领域就业率达72.37%。


南理工人才自主培养专题论坛


二是着力建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聘任、激励及考核流转机制,构建“岗位能上能下、体系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新型人才发展体系,形成以院士领衔、国家级领军和青年人才为核心的“人才金字塔”梯队。


紫金人才体系


强化人才外引内育,办好“紫金论坛”等人才品牌活动,绘制“全球人才分布地图”,赴海外名校主动引才,推进“高校+企业”双轨制引才,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新增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等高层次荣誉。


南理工第十四届海外青年学者紫金高层论坛


2024年紫金人才体系聘任仪式


三是突出抓好青年人才培育。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启航行动”,优化青年人才发现、选拔、评价机制,遴选35岁以下优秀人才直聘教授,重点支持、跟踪培养,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由国省级教学名师领衔创建18个名师工作室,在传帮带中引导青年教师乐教、善教。名师工作室建设典型做法入选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优秀案例,青年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工科组二等奖。




坚持“拓展面向、扩大开放”

在构筑开放办学新格局上

更加坚强有力



一年来,学校坚持

扎根中国大地、拓展全球视野

“一校三区”建设实现新跨越

江阴校区建设成效显著

盱眙校区不可替代性充分彰显

加速耦合资源禀赋

“两港一湾一基地”效能持续释放

国际合作局面更加开阔

国际创新实验班引领作用凸显

世界舞台上的“南理工声音”越来越响亮


一是深入推进“一校三区”建设。启用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打造军民融合高端载体,推进首批5个高层次科研平台完成入驻,得到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高度肯定;盱眙科研试验基地入选省重大项目,并通过国防科工局异地建设核准,可确保学校未来50年国防科研试验“不断线”。加大江阴校区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校区延伸工程,为“强基拓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高质量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承办重大学生科创赛事与高端学术论坛,更好拓展人才培养资源、赋能江阴地方发展。


盱眙校区


江阴校区


二是大力加强“校地”“校院”“校所”交流合作。推动军地供需一体化联动,与南京市签订深化合作协议,加快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建设,主办专场产业对接会,助推优势民口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一流高校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链集聚发展。与淮安市共建研究院,举办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大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赋能。


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


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大会


三是持续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继续办好“南理工-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国际创新实验班,推进新建2个本科整班制赴俄公派出国留学项目、1个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打造机械系统动力学领域“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国际学会”三位一体学术交流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南理工2024年赴俄留学学生行前座谈会


牵头筹建江苏-法国高等教育联盟,参与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全球“朋友圈”更具活力。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牵头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中国首个非正式工作组,推动制定国际标准的“中国方案”,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64届TDG委员会中方参会代表合影



未来,南京理工大学将更加坚定不移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把“献身使命”作为永恒追求,争做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更加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加坚定不移锚定目标接续奋斗

全力以赴推进“双一流”建设

朝着2035年基本建成、建校百年全面建成

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加速迈进!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丨党政办

图片丨综合

编辑丨谭湘泓 孙樱芝

初审丨曹佳音 杨钰婷 褚易凡

审核丨卢晓云



点点赞点分享点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