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设| 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方向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欢迎关注 竞赛灵感IDEA<<
文末可获取本文全部作品图纸
01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时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建院10周年。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虽经三年疫情,风雨浸润的土壤已孕育出似锦繁花。习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美术和艺术设计从业者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秉承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育人理念,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以艺术设计与创作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赋能。于此次毕业之际,我们从“云端”回到北林校园,呼唤天各一方的同侪校友齐聚北林,共赏这场艺术与设计的盛宴。
此次 “百卉含英”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汇集了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2023届设计学与艺术专业硕士的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与交互设计、装饰与公共艺术设计、美术六个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设计与创作作品。诸位师生以艺术与设计为手段对当前多变且复杂世界的感想、感悟与思考进行了诠释。在这场艺术与设计的盛宴上,艺术与科学相融、感想与理性交织,每一幅作品皆传递出对艺术与设计的热爱,同时也传递着学子们对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注与思考,积极以专业特长谱写万象更新之序曲,绘百卉含英之华章。
寄语2023届研究生学子:以坚韧解危机,以博学抵万难,以创新破旧尘,乘万象更新之风,去到美好的远方。让我们一起进入2023届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览,感受“百卉含英”的绮丽吧!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3年5月
02
#1 声景介入下的北京天桥街区文化场景营造研究
“声音”与“文化”总是存在天然的联系,声音产生的文化之“韵”,构建出每个城市特有的城市声景和文化想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之势和运动式治理的背景下,却隐匿了某种“根性”,视觉景观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千街一面”的现象也逐渐引发“千街一声”的危机。
#2 生产性景观在创意社区公共空间
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创意社区打破了园区式的地域界限,将创意产业融入社区发展和日常生活,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化更新的试验地。
面对创意社区日益复杂的需求和问题,设计从创意社区的本土化生活和创新性产业发展两个主要层面寻找切入点,挖掘其主要矛盾与问题,旨在通过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形成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增强创意社区的内生动力。
结合何各庄村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将生产性景观融入公共空间框架,对何各庄村的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整合与局部更新;通过创意艺术的介入与融合,针对性地调整公共空间,实现多功能复合与活力提升,为社区提供相对健康且自足的生活方式。
#3 后疫情时代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020年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老年人成为易感人群和高危易发人群。而在老年经常进行活动的建筑空间也随着此次疫情暴露出来许多问题。
#4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适老化空间
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本方案以充分借鉴国内和海外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参照适老化空间设计体系还有层级划分归纳针对各阶段家庭生命周期的设计对策。立足于人体工程学的层面精准剖析老年群体生活的具体诉求,立足于居室空间影响因素的层面对适老化空间设计的各项要点予以梳理。
#5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下的亲子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田原
本次设计实践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结合淄博市张店区城市更新行动,对1948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期工程展开实地调研。
通过对人群、建筑和场地现状分析,归纳出16号亲子餐厅的建筑改造策略和设计策略,按照儿童友好要素完成空间布局、丰富空间元素。
旨在助力老牌工业城市发展动能的转换、淄博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以此为基点给更多城市更新类儿童友好室内空间设计提供借鉴,让城市权利回归儿童群体。
#6 共享理念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
代际融合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田原
在如今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等社会背景下,代际交往逐渐淡化,尤其是建设标准低下、空间资源紧缺的城市老旧社区。
而基于共享理念的空间构建模式与老旧社区痛点十分契合,不仅提高整体空间使用效率,更有利于加强不同代际之间、代际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互助和谐生活的景象。
设计选取北京东王庄社区进行改造设计,从四个维度进行共享提升:空间共享维度激活存量空间、功能组织维度提升社区活力、人群共享维度满足代际共生、时间共享维度实现全时段激活。
#7 步行友好视角下居住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北京回龙观社区为例
指导教师:公伟
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进行空间调研,通过实地踏勘、访问、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现有居住区的步行交通状况和居民的步行需求;
#8 原居安老背景下北京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长久以来,对江南园林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环境设计学科关注的重要领域,其中不乏对园林植物景观多领域多角度的深入探究。
山茶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花木之一,常被用作园林花木景观设计,其在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珍稀地位与造景功用对当下园林花木景观设计与环境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0 1980年代环境艺术发展初期
公共雕塑的介入与意义
指导教师:刘冠
设计方案是基于理论研究1980年代公共雕塑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发展初期的介入为展示成果进行展览,探索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公共雕塑与环境艺术早期发展研究脉络”以此为锲入点进行文献展示设计。
#11 80年代建筑学理论实践在环境艺术发展
早期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历史发展过程中,80年代建筑领域进行的环境艺术的实践催生了环境艺术思潮。
80年代建筑领域前辈们将环境意识融入建筑实践,诞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建筑作品,它们是继承传统,又突破时代的一批优秀作品,其探索先进设计理念的勇敢尝试,至今仍激励环境艺术专业不断进步。
#12 1980年代环境艺术发展初期观念思潮
与理论研究展示设计
经过40余年的变更,环境艺术发展成为环境设计,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饱和,建设需求开始减少,这时专业理论的指导意义的重要性显现。然而目前的理论体系的单薄与专业核心特色的缺失的现状,无法为环境设计提供全面优良的发展方向。
#13共生视角下的
承德热河地区乡村度假酒店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张晓燕
本设计方案将在金水湾度假村的旧场地肌理上重建,在共生的视角下,保护原场地文脉,融入自然环境,把场地效果最大化。
#14 平疫结合视角下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新疆昌吉书香雅苑小区为例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居住小区的景观空间成为了居民日常活动和疫情防控的关键场所。
然而,现有的小区景观空间设计往往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状况的考虑。随着疫情的持续,这些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使得小区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
本研究以居住小区的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日常居住和疫情防控为功能导向,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提出居住小区景观空间的“平疫结合评估框架”,总结了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平疫状态下的需求和空间特征。进而构建了基于“空间、设施、交通、环境”四个维度的平疫转换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对新疆昌吉市书香雅苑小区的景观空间进行设计。
设计从小区的“交通、空间、环境、设施”四个方面展开,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疫情防控因素,提升小区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营造具有高灵活性和韧性的人性化景观空间。
#15 城市建筑工地生活空间提升改造设计研究
方案通过对“隆福寺地区街区修缮更新项目”二期工程建筑工地生活区展开实地调研,分析场地和人群的现状,发现场地及不同类型建筑工人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归纳总结提出设计构思;
#16 水宿山行——未来广府风格民宿设计探索
指导教师:周越
如何把广府地域文化与民间民风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贯通,如何唤醒广府的城市历史文脉并加以继承发展,如何运用“新”的现代建筑来表达 “旧”的地域文化,是这一次设计的关键与难点。
方案通过外境的区位因素分析,内境的肌理融入与空间重构手法,物境的界面表情传达与重塑,情境的体验空间置入、意境的广府文化精神共鸣唤醒以及拓境的互联网介入与元宇宙空间设计六个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未来广府民宿的环境营造方式。
#17 康养理念下的适老型社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本课题选取了北京知春东里社区进行实践应用研究,以社区内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康养理念及社区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本着因地制宜、参与互动、康养疗愈和便捷舒适的设计原则,从社区街道、宅前空间公共空间和社区公园四个不同的维度出发。
#18湖南江华瑶族民居更新设计研究
本设计尝试从适应性更新视角对江华瑶族宝镜村民居进行更新设计,一方面,出于成本和当地技术等综合因素考量,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技术既可以达到居民在生活上需求,又可以满足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和发展综合产业的要求。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传统民居出现同质化,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因此引入了适应性设计理论,旨在探讨运用现代技术对大圩镇宝镜村传统木构民居进行适应性更新,以营造出和谐人居环境、适应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民居再利用,发展当地产业。
基于适应性理论运用模块化技术,从环境优化、现代生活需求和保护传统民居等多个角度,针对江华瑶族传统民居提出居住功能和当地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更新的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求能探索出一条具有适应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新道路,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19 城市社区博物馆公共空间可持续设计研究
经过对安国市桥南社区的调研分析,建立“历史建筑中心+历史街区+展示空间+集会空间+文化和体育空间”的社区博物馆空间发展模式。在对历史建筑和历史公共空间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对其他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更新。
在社区内中医药文化的支撑下,立文化可持续、空间可持续、科技可持续的原则指导下,用标志设计、模块设计、虚拟设计、特色景观设计等手法,贯穿药市胡同、药王庙广场及步行街、居住区户外场所、体育场所、社区绿地等公共空间,带动新一代居民的认可感与归属感。
其中,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的当地可移动模块设计体系是创新点。模块形式为预制模块、框架模块、家具模块,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
#20 城市社区博物馆公共空间可持续设计研究
本设计方案通过对北京市三渡河村进行空间调研,从新乡土主义视角下展开对田园综合体空间建设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和解决在新乡土主义的背景下如何改进现有乡村空间。
根据新乡土主义理论的总结对田园综合体在空间设计方面的规划思路、问题、设计准则、功能、产业特性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发送文字北林
毕设课设
前沿课程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苗圃学》清华大学 |《新城市科学》名校慕课合集 | 景观、建筑、规划 | 同济、清华、东南慕课合集 | 同济大学设计类课程竞赛公开课 | CHSLA一等奖、LA先锋奖综合奖寒假景观竞赛营 | 名师带队CHSLA分享会 | 共6组获奖作品软件基础课 | PS AI ID RHINO GrasshopperRhino基础课 | 如何用Rhino+GH画惊艳的设计图?
向上滑动查看所有精彩内容(点击文字可进入文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