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课程 | 手绘 | 抄绘 | 树洞 | 经验 | 资讯 | 大师
景观大师 | 国内篇
全文3358字 | 阅读时间需12分钟
提起朱育帆这个名字,非风景园林专业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中汤唯被枪决的地点时,大家就有画面感了。没错那个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来气的坑洞就是如今那个有些神秘、宛如瑶池仙境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而它的设计者正是清华教授朱育帆。
设计景观最主要的是修养,读画与读景相似,关键在于能够读出其背后的真意,并将其恰当呈现出来。 ——朱育帆
/ 01 个人简介 /
朱育帆教授199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1992-1997年,师从孟兆祯院士,获工学博士学位。朱教授是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博士,亦是第一位获得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首个国际大奖的园林人,将国内外众多知名奖项收入囊中。1998年时,他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学科的理论框架体系下,从事中国园林设计的创新研究工作。朱教授现在在清华大学任教,是硕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中外园林史,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理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清华旁听哦!)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2 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景观设计综合类荣誉奖)、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基地纪念园、北京香山81号院等。
/ 02 从业经历 /
(来源:《风景园林杂志》)
2000年至今,朱教授一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教授欧美现代景观园林概论(研究生课程)、西方古典园林史(本科生课程)等课程2003-2004 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并在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大学举办专题演讲2005-200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SPURS访问学者,在MIT城市与建筑学院,Harvard GSD和墨西哥国立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专题讲座2008 受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设计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 03 学术思想 /
当代视角:场所的文化传承
朱育帆在阅读场地方面有自己的方式,“我自始至终都不相信美是可以仅仅凭借理性就抵达的,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一种来自场地的对人心灵直接的触动,这种油然而生的美学触动是我们设计所希望捕捉的创作之源。”朱育帆在2007年提出了三置论的设计方法,“一个场地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可它,工业遗产厂区在没改造之前,你也不能发现旧厂房有什么美感,但改造行为激活了整个场地。这一过程就是通过置入一种新的系统,将隐性美的景象结合新的设计重新形成复合的、复杂的美的过程。设计师要找到一种路线和路径将隐藏的环境激活。”根据朱育帆的观念,“三置论包括并置、转置和介置,基于历史原真性。并置指的是场地原有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并存,也是独立性与整体性的并存;转置强调的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通过转化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一般通过转换、强化原有设计秩序改变设计逻辑;而介置则是以新文化为主体,借助原有文化形成新生。”这一方法的探讨为传统在当代的转型和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多元文化的交融攀升出当代生长点。“如果将设计行为常态化,委托任意一块地都要思考原有特征,允许设计师将隐藏在环境中的内容释放出来。建筑对并置等概念并不陌生,风景设计学界还比较少提及。”朱育帆补充道,“三置论的要义是考虑原有场地信息的价值,经过深思熟虑,将原有事物的潜在价值激活”。 一个理论的提出有时是针对社会弊病的反思和批判,“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漠视,原有场地的信息被忽视和浪费得太多,因为你不知道会带来什么价值,就会将它全部抹掉,而我的设计会带来文化增值,这需要设计师以文化性的立场去判断场地的特点。”任何设计场地都并不是一片荒原,它带有不同时间的记忆,而发掘记忆得益于不同建筑师对文化的立场和理解,受教于对不同系统文化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能力。朱育帆担心对三置论的传播会让人误解其是一条设计捷径,但判断和取舍能力需要依赖设计者的文化修养,而修养是最难养成的。设计者在面对一处既有环境时,所见所闻都会勾起学养和修为,古人所说的“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和“天真烂漫”,均基于对文化性的熟稔和了然,而当下的设计师在对文化多样性的迷茫中能否纵横捭阖、无拘无束?“景观设计有景深,所有景深的大小取决于承担多少信息,取决于设计师的态度。所有看起来很糟糕的信息,通过设计师的艺术处理,就会变得不可或缺。” 而三置论是否也因袭自传统思路?“我不知道中国明清之前整个社会的运作系统和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书画艺术一直完全在一个体系内传承,明代前可能以开放心态对待其他文化,但在清后就逐渐泥古而封闭。当下,问题已转换为既有环境和新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跨越不同文化的概念后,设计师旨在产生整体的新的行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同系统的兼容并蓄并非一日可达。
/ 04 代表作品 /
在上海辰山植物园里有一个大石坑,就是这样一个有点“不怎么美观、又比较单调乏味”的大坑,在园林圈火爆起来,引得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来观看。当然它的走红是因为它的设计师——朱育帆教授,将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坑变成了可以在此修炼武林宝典的世外桃源。
(矿坑花园,来源:百度百科)
01场地背景
矿坑花园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西北角,临近西北入口,其原址是百年人工采矿遗迹。在这片已经失去功能属性的废地上,朱教授从第四自然美的视角出发,追求是“与劣地共舞”,挖掘场地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
(矿坑花园总平面图,来源:百度百科)
02设计原则
朱育帆教授根据场地的现状问题及时性质,采取了“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充分的顺势而为,不去硬碰硬,争取最大限度的保持场地本身的形态和话语权,实现与场地设计的“共语”。
03设计策略分析:
矿坑花园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湖区、台地区和深潭区。这三个区域各具特色,下面我们以“平湖区”为例:
(矿坑花园总平面图,来源:百度百科)
平湖区地势平坦空旷,北侧是景色萧条无趣的山壁和台地,西侧有残缺的山体,东侧临渊极险。作者设计时,在位于中心处设置了一面湖水,形成向心式布置,作为空间核心景物。使得四面的景色产生了关联,同时对四个方位景观的又具有控制力。这样的做法也转移了游人的观景视线,削弱了消极景观在场地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又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场地的原貌,真正做到了与场地“共语”。
(镜湖,来源:百度百科)
/ 05 小结 /
虽然目前咱们国家出现了很多欧陆风情的景观设计现象,诸如一些居住区景观设计等等,但是朱育帆教授依然坚信“中国园林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专业”。他一直都在思考设计究竟是什么?有些设计是否应该出现在这块场地中,它的出现是否符合客观存在性,是否合理呢?他对中国风景园林师的希望是我们做别人的东西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一个“二等文化”、“二等设计”。朱老师说:作为中国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搞清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完全是两个概念,只有把独属于我们国家的文化、设计做好,才是绝绝子!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用我们园林人独有的浪漫和仪式感,告诉世界“何为中国园林”“何为华夏风景园林设计师”!
本文参考文献
《“废地”、设计、技术的共语——论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设计与营建》 孟凡玉 朱育帆
《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研究概述》 常湘玉 朱育帆
《风景园林学视野下生态伦理的应用 范畴辨析》 许愿 朱育帆
《文化传承与“三置论”—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 朱育帆
《站在东西方时空交汇点上 —朱育帆教授访谈》 贾珊
(本文第三节的文本资料来源于《景观中国》——朱育帆:景观设计的文化通觉;以上图片除标注外全部来源百度百科,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彩蛋 /
结尾附送朱育帆的相关论文
-获取方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发送文字ZYF
注:本文内容经本公众号编辑,未经授权不可转载,否则投诉举报。
如果你有想写的景观大师
欢迎联系XIN学姐投稿
微信: XINLA03
已有XIN学姐微信,则无需重复添加
更多景观大师的内容等着你哦~
(关注公众号后,更多景观大师的内容会持续更新哦)
XIN景观联盟:案例资料同步更新、星球嘉宾提问,景观精品素材,海量案例,打卡学习,课程享受额外优惠等各种福利。
更多精彩请关注:B站/微博/小红书:XIN的景观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