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知识提纲

初中历史 2023-02-13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7—1918.11)

1、背景:

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形成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② 形成及成员国:

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核心国: 德国 )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国: 英国 )

③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④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引发一战)

⑤目的: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3、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是巴尔干半岛(列强争夺的焦点)。

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

6、开始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参战国家: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

协约国:英、法、俄、 意大利 、美国、中国等

8、战场: 欧洲(主战场)、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9、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潜艇。

10、转折:凡尔登战役(1916年),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

11、1917年, 美国 、 中国、巴西 都加入到 协约国 方面作战。

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①1917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

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2、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3、结果: 同盟同 失败。

14、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5、影响:

(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4)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16、如何避免战争?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②发挥联合国作用;

③和平解决争端,以对话代替对抗;④各国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战争启示:

①战争破坏环境与经济;

②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8、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①战争客观上促进科技发展;②科技应用于战争,加剧战争的残酷性;

③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制止战争

19、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①一战中列强忙于在欧洲交战,放松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

②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20、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认识。

(1)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是非正义的,应坚决反对。

(2)恐怖行为威胁世界和平。

21、“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

(1)此话说明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 本国利益 为出发点的。

(2)一战中最能体现此言论的国家是 意大利 。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十月革命的背景:

①经济上: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依然很落后。

②军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矛盾激化。

③政治上: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外交上:临时政府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2、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二、十月革命(又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改变了社会性质,由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

3、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战),还镇压人民。

4、时间:1917年11月

5、地点:彼得格勒(城市)

6、领导人:列宁       

7、革命对象(任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8、十月革命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临时政府据点:冬宫

9、过程:

①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到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②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10、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11、结束标志:攻占冬宫(或 “阿芙乐号”巡洋舰的炮声)

12、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3、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①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③建立苏维埃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14、布尔什维克党的巩固措施:

(1)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2)军事上: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渡过难关。

(4)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1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①背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

②目的:为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③时间:1918—1921

④内容:重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

⑤作用:对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一、《凡尔赛条约》

 (一)巴黎和会(1919年)

1、时间:1919年1月

2、中心议题: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

3、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和重新瓜分世界

4、操纵者(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 克里孟梭、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美国总统 威尔逊

5、结果: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6、性质: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7、《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

⑴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阿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⑵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茉茵河东岸50 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⑶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⑷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会员会”,决定德国战争陪款的总额;

⑸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⑹国际组织: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8、《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 分赃性质 的是 殖民地 方面的内容,它规定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条约中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是 殖民地 方面的内容。

9、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10、凡尔赛体系: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

11、凡尔赛体系的作用:确立了战胜国在 欧洲 、 西亚 和 非洲 的国际“新秩序”。

12、巴黎和会后,根据规定,1920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联盟,美国未加入,由英、法 控制。

13、巴黎和会上,美国未获实利,中国主权受损害,故均未签字。

二、《九国公约》

(二)华盛顿会议

14、时间:1921—1922年

15、背景:巴黎和会后,战胜国在 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

16、参加国:由 美国 倡导,九国代表参加会议。主导国: 美国 

17、签订的条约: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九国公约》

18、《九国公约》(1922年):

(1)内容:

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②建立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实质: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19、《九国公约》的实质(后果、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0、华盛顿会议作用: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 东亚 和 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

21、一战后,通过召开 巴黎和会 和 华盛顿会议,建立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评价):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注定它不会长久。

23、华盛顿会议上,获利最大的是 美国 ,受限制最大的是 日本 ,受害最深的是中国。

24、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相同点:

①都是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②少数大国操纵;

③都损害了中国利益;

④都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也产生了新矛盾。

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弱国无外交;

③有实力才有地位;        ④要提高综合国力

25、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主要变化:

①波兰等国独立;      ②奥匈帝国分裂;

③俄国变成苏联;      ④德国面积变小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为恢复经济和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失误。

2、时间:1921年春

3、内容: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重点)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6、影响(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7、启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②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二、苏联的工业化

8、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9、列宁逝世:1924年1 月,

10、工业化:

(1)开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1928一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影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三、农业集体化

11、原因: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1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起

13、手段:行政手段

14、举措: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没,加快组建拖拉机站。

15、实质: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16、影响: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7、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公布

①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新宪法公布: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8、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挤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9、影响:

①利: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弊端: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启示:

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②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

③从群众利益出发;

21、对中国的影响: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五年计划;③农业集体化。

知识归纳: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

2、中俄革命道路模式

俄: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3、改变俄国社会性质的事件:

(1)1861年改革: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1917年十月革命:由资本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1991年苏联解体:由社会主义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4、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为中共诞生创造了条件。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世界近代史)的到来

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世界现代史)的到来

6、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7、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8、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特点及对应的史实: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胜利       

由现实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1)引进外资,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2)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经济;

(3)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11、评价斯大林:

(1)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对二战的胜利结束,做出了巨大贡献;

(3)创建斯大林模式,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严重问题;

(4)在位时党政不分,缺乏民主,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

12、评价列宁:

(1)领导十月革命,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3)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了政权;

(4)建立了苏联,他是苏联的奠基人。

所以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先后出现哪两次重大转折?

总特点:道路曲折

转 折:

第一次:列宁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斯大林时期,由新经济政策转为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4、苏联名称的更替:

16世纪中期——1917年  沙俄     

1917年——1922年   苏俄

1922年——1991年   苏联        

1991年——至今      俄罗斯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原因: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领导人:甘地

3.经过:

(1)第一阶段:

时间:1920年

内容(斗争形式):

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

②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

③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

④拒绝纳税等等。

结果: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

(2)第二阶段:

兴起: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台作运动。

斗争形式: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要求: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主要活动:自取海水制盐

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意义:

①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参加德国一方作战,遭到惨败。战后,腐朽的土耳其素丹政府不得不接受协约国提出的《色佛尔条约》。根据条约,4/5的土耳其领土要瓜分,只保留安卡拉与黑海之间的一小块地方。更严重的是,当时土耳其的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2.目的: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避免被进一步瓜分,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3.过程:

(1)1921年初,凯末尔组建了土耳其国民军。

(2)1922年国民军打败了由英国武装的希腊军队,俘虏了希腊军总司令,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

(3)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在瑞士的洛桑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4)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4.改革措施:

⑴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

⑵废除男女不平等的规定,提高妇女地位;

⑶效仿苏联,统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⑷扩大世俗教育,规定学校必须传授西方科学技术;⑸实行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5.影响:凯末尔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它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了落后的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往期精彩分享:

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下历史第2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复习提纲

2018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知识点

 2018部编版:九下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2018部编版:九上历史《第二单元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提纲

2018部编版:九上历史《易错易混知识归纳》

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结构图(13—21课)》

部编版:九上历史《全册速记手册(问答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