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读本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教你如何变知识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

2017-05-16 成甲 每日读本书


这是 每日讀本書 的第252本书

注: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获取1折电子书

好好学习

豆瓣评分:8.2

出版时间:2017-02-01

1.1万+人评价


每早七点 15分钟 阅读一本书】

  成功无法复制,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你?这是很多失败人士的经验总结。 

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你,那你自己的经验呢? 

你有没有回过头来复盘一下自己的人生?无论成功或失败,你是否都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只有当你将自己的生活当做案例一样深入的研究,你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只有当你将这种真知灼见与各种成功的案例结合起来时,你才会发现,原来,书只是一个问题,你自己才是答案。

——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推荐


适读人群 :有学习需求的人、职场人士,希望提升自我、提升学习效率的人群

* 你是否买了很多书,下载了几十G的文档、电子书、视频,但基本从没打开过?

* 你是否看了N多书,上了N多课,但回过头来,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记住?

* 你是否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感到焦虑?

* 你是否觉得学习很努力,但是进步却很慢,没找到“开窍”的关键?


如果以上这些描述至少有一条以上符合你的状态,你一定需要来看看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zui会学习的人之一”

“得到”zui受欢迎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作者 成甲

教你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打造自己的学习力,

变知识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脱不花作序,罗振宇、万维钢、李笑来、小马宋、占隼、彭小六、易仁永澄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多数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


· 学海真的无涯吗?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

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从海量知识中辨别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

学海非无涯,知识有主次。


·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怎么才能让知识变现?

刻意练习+多场景思维训练=构建底层认知,打通知识的底层结构

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zui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zui受欢迎的说书人成甲,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作者简介


成甲

很多人是从罗辑思维“得到”App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了解我的。在与罗辑思维合作的过程中,我有幸入选了罗辑思维评选的“中国zui会学习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终盘点全年销量TOP 10的节目中,《成甲说书》占了三成。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大量阅读外,《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背后的方法。

我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要不务正业去研究认知思维,去运营一个知识管理的公号,去写一本知识管理的书?我还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其实不管是主业、副业,我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问题,热情分享经验,激发别人潜能。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给别人启发,就让我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所以如果《好好学习》这本书能让你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启发,或者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在我的公号“个人知识管理”下回复留言,随时告诉我你的想法和意见。


精彩书评


成甲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重度学习者为识别茫茫人海中的同类而打造的一个信物、传递的一个暗号。因为只有那些热衷于研究学习方法,并且长时间持续刻意练习这些方法的人,才会理解“临界”这一概念的宝贵价值。

——脱不花

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本写给未来中流砥柱的书。这些人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有创新;不在乎别人的先发优势,只研究怎么提升自我;不问目标有多难,只问自己能不能学——成甲这本书,能帮你学习怎样学习,他说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

——万维钢

《万万没想到》作者,“得到”App专栏《精英日课》作者


我的微信公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第yi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意思就是说“学习”本身是需要“学习”的,要学习如何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这本书把学习说透了,所以推荐大家一起来《好好学习》。

——李笑来

著名天使投资人,连续创业者,终生学习者


我们这个时代,错在给人的机会太多,成功好像很容易,所以会有太多贪多求速的“学习者”,总以为学习就像吃兴奋剂一样,可以马上见效。这是一种时代病,但一般人不会觉得自己有病,所以陷入死循环。成甲的这本书,并不适合那些急于求成的“学习者”,倒是能给那些沉得下心来学习的人一种“方便法门”。按照这个方法,几年下来,你才会体会到:慢慢来,比较快。

——小马宋

罗辑思维创意顾问


我们正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拥有快速获取重要知识并能应用的能力比任何时代都重要。成甲在书中跟大家分享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思考的角度和质量都非常棒,推荐阅读。

——战隼

知名自媒体人,100天行动发起者


我们学习的时候,zui难的部分不是收集,也不是整理,而是内化。内化是将信息变成知识,进而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难了,以至于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训练营,结果能力仍然提升不起来。怎样才能增强自己内化知识的能力?以后不用麻烦了,读成甲这本书,它会给你非常详细的解决办法和修炼步骤。

——彭小六

《让未来现在就来》作者,简书头牌作者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的知识才是奢&侈品,那些构建底层思维、突破心智边界的元知识,是一个人可以脱颖而出的关键。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学习?我们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何种“知识”上才会发挥更大威力?这些问题在成甲老师的这本书中有精彩的阐述。

——易仁永澄

幸福进化俱乐部创始人


书评:诚恳有余,逻辑不足


不具备临界状态消化不了临界知识。


不认同作者关于临界知识的定义,临界更多的是形容事物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简单的根据二八定律把知识分为百分之二十的临界知识是错误的。       借用百度词条的解释:临界是指由某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的最低转化条件;关键不是临界的知识,而是促成临界状态的转化条件。所以说关键不是如作者所说寻找的那百分之二十的临界知识,而是促成作者临界状体的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持续时间内,大量阅读对大脑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假设让时光倒流,只让作者读当前作者自己写作的这本书,估计作者本人也不敢确定他能拥有现在这种意识上的临界状态。如果没有作者几年时间内的大量阅读,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大脑训练过程,临界意识是根本无从建立的。从这点说,本书的这个逻辑方向就是错误的。        其实作者不应该引导大家去寻找临界的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大家获得如作者一般达到临界后的状态。唯有如此,事物内在的逻辑,万物的法则才能更多的被人类的智慧识别出来。(事物内在的规律和万物法则无时无刻不存在,只是大众普遍没有识别能力。比如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这个世界万物最基本的逻辑,可是谁能真正读懂呢?只有微观上运用和宏观上的引导,两者融会贯通后,才能有醍醐灌顶的那一刻出现。)所以我才说,临界知识是不存在的,临界后的智识状态却是存在的。而这种状态不可能借由寻找那百分之二十的知识而获得。智慧必须是借由知识的对比而被提炼出来,如没有那百分之八十与百分之二十的知识对比,临界状态是不太可能建立的。      临界点就跟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类似,如果只认同爆炸后的结果而不承认爆炸前的能量累积过程,显然这是错误的。而所谓的临界,更多的是指人理性顿悟的那一刻而已,过了那一刻人看待事物的眼界就上了一个层次,但累积这个过程却是漫长的渐进的。 就像: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按书中的逻辑是方法出了问题,其实这根本就是时间问题,因为未来还没有被得到证明,这句话否定的是目前的自己。拿现在去否定未来根本就是在扯淡,认同这句话的估计是脑残。人之所以改变不了自己其根本原因是人行为的不可控性,或者说是人行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造成的,知识和大道理并不是没用,而是从知识转化为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从知到行有一个磨炼和适应的累积过程,改变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行为的实践而不是知识的累积,用孔圣人的话,一句就点透了,学而时习之(效仿别人,经常练习),只是很多人做不到而已。过不好这一生,说到底背后的本质就四个字:技能缺乏。

之所以在这反复强调临界状态而不是临界知识,不是在这鸡蛋里挑骨头,其实这本书对于没有看过自我管理提升类书籍的书友来说,覆盖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我只是补充一下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其他问题,我在这提出一个新名词,在我所看过的所有认知提升类书籍里还没有人提到过,即:认知退化。人的认知从本质说,也是人类技能的一种,跟学习弹钢琴很像,跟人身上的肌肉反应也很类似,钢琴如果长时间不练习基本就会荒废,肌肉长时间不练习也会萎缩一部分,而对于认知来说,虽然退化没有钢琴练习这么明显,但人的认知的确是会退化的,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特别在微观的知识运用上非常明显,认知能力和知识就像透视事物的神和形,学习就是要探究事物的神韵,而形的运用可以直接问百度。就算拥有现成的认知框架,未必就能熟练使用,有了屠龙刀和倚天剑,就能保证能耍的起来吗?剑术与剑意有着本质区别,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独孤九剑,高手最后是不需要兵器的。所以我才认为更为重要是让大脑获得看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指建立意识上的思维习惯)。知识框架,我把它类比成人的骨架,这就像从宏观层面把人的认知搭了个架子,微观上的认知可以顺着这个架子附着在上面,可以增加其粘性。但这个架子并不好搭,这也是我反对作者将知识分类的原因,虽然有些认知概念的确讲的很好,但没有骨架的支撑(骨架的搭建不能跳过知识对比筛选的认知升级过程),这些知识是不能被内化的。

-----------------------------------

      书中的底层思维概念或者深度认知概念,解读过于抽象,其实要说清楚,也很简单,就是事物发展内在的逻辑,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但一般人看到这个也容易迷糊,这是大家认知没有经过训练的结果。用中国的文化,一个字就能说清楚:道;也可以解读为,道路,也就是方向,就像石头从山顶滚下来的向下趋势。在说清楚点,就是事物内在发展的法则,规律。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造成的四季更替,地球自转造成的白天黑夜。(更简单的可以解读为,影响事物发展其内在不容易更改、改变的东西,),黄金圈的内部就是这些一般不容易改变的认知概念或认知模型,注意这些概念未必就是真理,只是接近而不是真理本身(真理微观上也在变化)。整本书还没我这段话说的清楚。

     其实理解到这一层,就会发现,但凡规律性的知识,都是更为接近宏观层面的,越是宏观层面其稳定性就越高,人类认为不变的东西都是在以人为中心思考设计的而已,衡量这个稳定性最大的指标就是“时间”,人的认知局限性都是人类自身时间框架下的产物,这段算是题外话,做个随想记录。       还有书中的低水平勤奋,不大认同这个概念,其根根原因不是低水平勤奋,而是不够勤奋而已,思维水平提升慢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读书少体验少而已,笔者过多强调这个低水平勤奋,容易使读者在寻找高水品的勤奋上浪费时间。没有足够勤奋前提的支撑,就别奢谈勤奋的技巧,镜花水月罢了。勤奋的习惯是建筑基础,而技巧是上层建筑,认不清这个逻辑,知道在多技巧都没用。       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必然经过量的提升(加法),最后对比筛选发生质的改变(减法)浓缩后,最后顿悟,奇点突破后的(乘法)这个过程,我是没见过能直接跳过这个过程的人(这点可以通过传播知识的读书人里得到验证)。对于初期量的提升百分之八十和二十同等重要,这是我的观点。生物科学已经可以证实人类大脑存在量子能量交换的过程,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大脑等同于以量子为单位的生物计算机,就像围棋阿尔法战胜李世石一样,阿尔法也是经由电脑程序大量训练而产生的结果,人类大脑塑造的过程,应该跟这个过程很类似,只是人类大脑更为先进一点。 从这点也说明,知识体系的建立对整体知识的不可或缺性,更无轻重之分。认真对待你所能涉猎的所有知识,才是王道,很多人认为只要找到更加巧妙的学习方法,就能快速成长,其实这是个自我幻觉,人很容易在这条路上迷失方向,有速成的这个心,未出发就已经错了,其实人更多的是缺乏成长中的真诚态度和耐心。

《刻意练习》这本书关于心理表征如何建立的问题也没说太清楚,估计很多人看完后,对心理表征的概念认识还是模糊的,这本书的总结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之上,也没讲清楚。说白了就是初期的认知的框架,有点像盲人摸象摸到的各个部位,但人初期认知的提升是不太可能能把这些大象的部位组合成为大象的身体,只能得到似懂非懂的轮廓。而这些大象的部位跟李笑来的类比模型其实一个东西的不同解释,这个只能是最后做认知减法的过程中筛选出来,而不可能一开始就被吸收领悟。做个类比,跟一个小孩子讲谈恋爱,跟一个没吃过肉的讲肉香,都是对牛弹琴或牛在弹琴。       本书以过多的篇幅,强调了知,而忽略的行,我还是把他划归为大道理的范畴内,还是改变不了一生。作者反思的方法和技巧篇幅较少,这其实应该是重点。关于行为上的改变也没讲到点子上,虽然反思日志的方法不错。我认为行为的改变是建立在个人习惯的基础之上,如何改变习惯才是重中之重,但作者没能讲出来。而练习方法是习惯纠正过程中或之后的事情。       关于学习的终极目的:作者说是: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感觉层次低了点,我认为最终应该是,解释行为、指导行为和约束行为。(前者的逻辑导向是知、后者的逻辑导向是行,以结果论,用书中的观点验证,能改变行为的才属于那临界知识。)

还有穷人思维的解释基本照搬了《贫穷的本质》里的认知带宽概念,欠缺思考,我认为穷人思维的根本原因是:思维的贫瘠,简单说就是,见识少而已,是眼界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带宽问题。

最后说个能快速提高认识水准的方法,核心逻辑(慢就是快,快就是慢),借用书中那个通过阅读超过1万份经典案例能快速提高文案写作能力的例子。把这本书最后罗列的书单全部都阅读一遍(注意是短期时间内而不是每年一两本的节奏,持续阅读训练最好能能在6个月超过50本以上),保证能提高认知水准,那如何更加提高认知水准,更简单,再看一遍。可能有人认为这个观点跟这本书的观点冲突,这个不用论证,自己实践了就知道好不好,用孔子他老人家的话说,温故而知新。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原因:初期量的累积,只能建立一个模糊的认知概念或认知框架,在加上人类记忆固有的缺陷,还不足以完全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是初期框架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心理表征的框架草稿阶段,只有完成这个步骤,后面的工作才能展开,这就像年轻和年老时阅读同样一本书而得出不一样的领悟。后期思维提升就可以在模糊框架,用同类型的书来对比来加固认知框架,而在这过程中就可能触发人在认知方面的临界意识,这往往是以一种感觉的方式出现,这时候看待问题就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通透,就像武侠小说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但这种感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最后在总结一点,学习的态度比学习的技巧重要的多,儒家把“正心”放在前面是有道理的,学习的态度就像道路的方向,而学习方法则像交通工具,如果方向有问题,工具再强大都是徒劳的,有学习方向指引,学习的技巧可以慢慢习得,反过来就不行了。不明白的就多思考思考吧。(文/静修   2017-02-09 )

书评:如何逃离学习的死循环?


最近受女儿推荐,看了两部循环烧脑片,一部《逃离循环》,一部《恐怖游轮》。


如果不是14岁的女儿推荐,恐怕我这辈子就错过了循环烧脑片,我女儿之所以给我推荐这些片子,是她13岁时我推荐她关注了毒舌电影和独立鱼电影,还有豆瓣。

这个世界的联结,有时候真让人觉得是美好的意外。

我和成甲的连接,仿佛也是如此。

2009年,成甲开始看我的博客,那时他研究生还没有毕业,我的博客还叫70man。

2010年成甲硕士毕业,和导师合作创业成立一家旅游景区咨询规划公司,现在公司运营做得很好,业务已经稳定生存下来了,差不多那个时候我也开始全力转型PPT这个领域,到2013年,我觉得我在这个领域也算是扎住根了。

2015年小马宋介绍成甲和罗辑思维脱不花认识,本来是聊对得到有什么看法,结果聊出了一个《成甲说书》栏目,现在是罗辑思维最受欢迎的说书人。

2015年,我从PPT培训师转型在线教育2年,总算看到一线曙光,我走的路是行得通的。

2016年10月,成甲写过一篇微信文章《秋叶大叔的能力圈》,被我看到和转发(本文结尾【阅读原文】有此文链接),我很惊讶对我的研究如此之深入,也惊讶我做的事情开始成为别人研究的对象——从商业的角度,我其实还是希望低调行事。

2017年元月,我收到成甲的新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哗,好家伙,这书得到罗振宇、万维钢、李笑来、小马宋、战隼、易仁永澄、彭小六推荐,脱不花还亲自作序。


最近的消息是,作为中信出版社的重头书,在春节一个月,已经销售3万册。成甲说卖得还不错,我说,这不是不错,是很不错!
我也羡慕呢,要是我写本书,一个月能卖3万册,我要笑死了。

果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能否一起浪?

世界真的是年轻人的,想一想成甲也不算年轻了,他84年的,刚刚好的时光。

2
我说过一句很重的话。

我说啊,一个人过了30岁,你不能总是成长啊,进步啊,你得输出,你得输出有价值的东西,否则你就是用所谓的成长掩盖你一无所成的真相。

成甲把这个叫做不要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一旦人的学习进入这种陷阱,就好像进入了学习的死循环,总是在努力,却不能提高。

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像成甲一样,能够做到快速成长高质量输出。这几年大家都憋着劲要做IP,要做知识型网红,但是真正能冒出来的,也就是那几个人,很多人,都是积累很久的人。

这说明什么?——坚持是最长情的路?当然对,没有积累肯定不行,但是我也实话实说啊,大部分人的积累,在我看来,怎么努力都不用担心。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业余棋手看再多的谱,也不可能成为国手。因为国手学棋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你以为学棋是这样,学习就不是这样?——好比我前面提的烧脑循环电影,主人公一遍遍企图改变命运,想从蛛丝马迹里改变命运。

在《恐怖游轮》里,结局是徒劳的,因为女主根本就违反了对死神的承诺,她能看到的,是自己一遍遍杀死自己。

而在《逃离循环》里,主角渣男最终意识到只有去爱别人,才能拯救自己的命运。

思路变了,命运才能改变,如果我们的学习总是在低水平迭代,努力并不能让我们逃离循环。


怎么逃?

现在居然有个叫成甲的人,把这种不同原原本本写到他的书里面,这本书就是《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下面,让我为你分析一下成甲为什么成为成甲,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逃离了学习的死循环。

3
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成为成甲。

因为成甲学会了两个很重要的思维,一个叫全局视角,说酷一点叫上帝视角;一个叫方法论,他把这个叫临界知识。

什么叫全局视角,就是我们看到一件事,会静下来思考,这个事情在整个行业,或者整个知识领域里面的位置是什么?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表面的问题,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成甲在书里提到,他有一次做咨询,很多专家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觉得这就是犯了惯性思维的错误——在拿着锤子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钉子。

只有他问对方四个问题,我用我的理解简单提一下:
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
2、要切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规划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4、怎样的节奏才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

会议结束,集团董事长喊住他这个年轻人,邀请他的公司和集团合作。我想董事长是个聪明人,他看出来了,成甲是有全局思维的人,他可以跳出问题的局限去看我们在哪里,又可以怎样走?

有前瞻性的牛人不是擅长解决某类具体的问题,而是能帮你规划路径。

这就需要全局视角。

另一个叫方法论。

什么叫方法论?我学哲学时学到一句话,哲学是一切方法的方法,也就是根本的方法论,你怎样假设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人生哲学,这些哲学观点会发展出方法论,帮你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如果掌握了方法论,我们就不需要记忆那么多的知识,甚至不需要关注那么多细节的信息,直接从方法论里推导出结果。

其实我们大都读过高中,在高中成绩真好的同学和成绩中等的同学最大的差距不是用功,真正成绩好的学生读书不费力,他遇到问题直接就可以推算出结果,而成绩中等的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方法,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住不同题型的解法,但对于有全局视角的同学看过去,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模式的问题,只是变换不同的外壳,用同样的方法,稍加变化,就能得到正确的解。

我以为解决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就是成甲说的临界知识,这当然需要对基础的概念进行深入的了解,对通用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理解,在这个地方的学习,要慢,但一定要通,一通百通,后面就可以进入开挂模式。

我在《不要等到毕业以后》里面谈过这个问题,我说要掌握解决问题的元知识,结果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元知识,我那本书没有篇幅展开,我觉得成甲的书对这个问题展开很好,比我强。

但是很多人读了很多书,输入了很多信息,学了很多知识,甚至知道很多套路,但是没有形成对一类问题的根本认识,无法识别不同问题的本质相通之处,结果就无法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遇到具体的问题还是不得不求助专业的人,而不是自己独立去解决。

这就是我给小伙伴说,我和你们的区别,不是专业能力点我比你们强,是你们比我强。但是我现在有一样能力,你们不如我,我现在不是做业务判断,而是做模式判断。

业务判断更多是效率提升的问题,你们能比我强就好。模式判断更多是价值取舍的问题,我不能轻易犯错了。

4
我和成甲成长过程有一个类似的密码。

我第一份工作,其实是做咨询顾问。2001年我在单位的职务就是信息化咨询顾问。2010年成甲一毕业就和导师一起做旅游投资咨询。

作为一个咨询顾问,必须要建立对问题的全局视角,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论,必须会知识管理,这是咨询顾问的基本功。

你未必能有机会做咨询顾问,但是你可以像咨询顾问一样去思考,学习用咨询顾问的方式,更深刻理解事务的本质。

成甲把他成长的经历和学习的干货,写成了这本诚意满满的新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我愿意为你们推荐。(文/秋叶  2017-02-06


精彩书摘


自序

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知识管理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几次创业过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尽快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那时候,对于“知识管理”这个词,大家还都很陌生,关于“知识管理”这个话题的书籍和资料也寥寥无几,已有的书籍、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具体方法和工具的介绍,比如思维导图、速记、沟通技能等等。

可是,在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之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能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有没有一个课程,是教你“学习”怎么“学习”的呢?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从各个地方去学习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开始慢慢地把从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一个转折在2010年。在我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自己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似乎没什么用。这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一本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在这本传记中有这样一段: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续坚持。”

这个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困扰于学了新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从此之后,我的日记开始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又演化成我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这是我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而这个过程也为我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到今天(2016年),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近7年,我从中受益良多。

第二个转折是2012年。在2年多的晨修反思中,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我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个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或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后,茅塞顿开。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过去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智慧。

受到芒格的巨大启发,我开始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框架体系的过程中。从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说,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所以,以这样一个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基础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第一种是数据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到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怎么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第二种是信息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组织起来强化这一过程,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而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者进阶的标志——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第三种是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对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能够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2012年,我第一次利用查理·芒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让我十分震惊。

我应邀在一个学习型网站上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由于我自己既不是职业培训师,也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如何让大家对我的课程感兴趣,还愿意付费购买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我能够展示、销售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课程介绍页面。换句话说,我需要在一个课程页面内通过文案来营销自己。而写营销文案是我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情。

我并没有着急去搜索如何写一篇销售文案这样的技巧,而是第一次开始利用芒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对于营销文案而言,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我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另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为,自己这么一个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写需要进行实际销售的产品,而这个产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非职业培训师的培训课程,难度也太大了。所以,自己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线的那一批课程中,我的课程付费人数快速增长,不到3天,名额就全部售出,而当时还有其他老师的课程销量为0。甚至课程停止报名之后,还有用户不断咨询怎么能补上报名,为了加塞还愿意多出钱。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当我们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时,即使是一个新手,也能瞬间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职业”专家。这种经历太奇妙了!

那次的经历成为一个契机,我越来越多地尝试和应用这样的方法,激励着自己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我慢慢地理解,为什么“少即是多”,为什么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脱胎于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或者应该说,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属于临界知识,但是有些不那么“普世”,但仍然能够在一个专业或者较为广泛的领域中起到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同样具有临界效应。因此,我将这些规律一并纳入到“临界知识”的关注范围中。

当我们探索到知识管理底层规律这一层次上时,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样了。过去,对学习的理解,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在我看来,只有让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达到这个层面,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在这个层次上,我常常讲,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师。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可是,现在人们的学习大都集中在第一个层次,有一部分人进入到第二个层次,而在第三个层次的,至少我身边认识的人中,真正融会贯通,把底层规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数。学习改变底层认知,对每个人都有巨大意义和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非常稀缺。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如果能够让更多人从这个层面认识学习和知识管理,那无论对于个人的素养提升还是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储备,都有积极意义。

而这也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我自己曾经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有过太多困惑和迷茫,只能从不同角落里收集只言片语来咀嚼思考。然而,我发现我过去遇到的问题,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不断经历着,所以我希望把我现在的一些感悟和认识分享出来——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是我相信,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能还是会有启发的。

第二,写这本书也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我从2007年就开始不断地寻找自己生命的热情所在。后来发现,激励我充满热情,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生活的原因是:我享受这种激发别人潜能、能够帮助别人的成就感。2009年,我第四次创业。当时,我在公司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激励团队成员的成长,而这也是我的巨大热情所在。在繁忙的创业中,我仍然尽量抽出时间准备各种单从物质回报上看“性价比”极低的沙龙与课程:从在第九课堂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课程分享,再到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成甲说书》节目。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是来自我 “享受激励、帮助别人的成就感”这一原始动力。而这一点,也是我在生活中践行黄金思维圈,从why出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也同样是我对这种生活哲学的应用。

第三,写书也是我的承诺和责任。促成我写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是我生活中的老师——前CCTV记者组组长,现多角度沙龙联盟主席徐金琪大哥。徐大哥亦师亦友。当年他参加我在第九课堂的个人知识管理课程,我们因此结缘;而他连续3次报名参加同一门课,后来又多次鼓励和支持我将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认识集结成书。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众筹出书的众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们支持……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都是我写作本书的动力。

本书的内容结构:

从内容上说,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第一部分:我会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我们专注于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我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应用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我自己认为,这本书的特色在于:不同于传统讲学习或知识管理的书按照组织结构或者学习方法来讲,我更多是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案例展示,希望用问题的结构,而非信息的结构来展开全书。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我对学习和知识是什么的宏观思考,也有实际应用的具体案例,这对不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或者还看不到宏观层面和底层认知的学习者而言,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这件事情,甚至对已经有多年知识管理经验的人而言,这本书也可以提供启发和借鉴。

此外,在过去6年里,我坚持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还保持了每天2小时晨修反思的习惯。这对我理解知识管理的高效输入,有极大帮助。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好为人师”、不断寻求在输出中加深认识的人。从2009年开始我就组织“知行社”进行分享(2012年停办),2012年在第九课堂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学员评分的满分为10分,而我的课程平均得分高达9.95分,成为九课得分最高的课程,以及再后来,我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成甲说书》,开始以每周一本书的高强度进行知识输出。这些知识输出的经验,又让我对理解知识管理核心要点有了更多自己的认识。同时,我不是一个职业培训师,并不靠知识管理培训讲课为生,因此我写书和讲课也不担心泄漏课程核心内容;相反,我一边在自己的公司中大量实践和改进着我所讲的方法,一边期待看到更多人加入这一事业,一起推动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和背景,让我能够把学习“学习”这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并用实战的方式让大家理解。这种形式,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在生活、工作、创业中亲身感受这一认知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就像我第一次用这个方法写文案时感受到的神奇一样。

最后,本书中提到的方法和理念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因为方法本身也是基于价值观的。比如 “坚持小的习惯和努力,累计大的突变”、“构建底层认知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而底层认知本身是要步步为营,偷不得懒”……这些价值观和当今时代一些人追求一切“唯快不破”的想法是不一致的,尤其是还希望在学习底层认知这件事情上也要有速成法,这一点我是帮不上忙的。说来惭愧,我在“得到”上,曾经上线过一期节目叫做《如何工作三年获得十年经验》,题目本身就是利用了这种“速成”心态的,结果节目销量颇佳。可是答案可能和追求速成的人想象的不一样——坚持从底层思考,这样的习惯培养训练3年,比有10年工作技巧的人成长得都要快。从这一点上说,全书也是一种速成法,一种以慢为快的速成法。

当然,本书也有局限。

首先,前面提到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第三个层次,第一、第二层次涉及的内容较少。

其次,对跨学科临界知识的理解也有局限。毕竟我在学习“学习”这条道路上探索也不过6年时间,对“临界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也才3年。3年时间,我对这些跨学科的临界知识从自己应用的角度进行了粗浅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也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关于本书的一切建议,欢迎通过我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公众号名称:个人知识管理,搜索pkm100 添加关注。)

最后,无论如何,这本书是我将自己这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所有认知的一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也许因为我的能力、认知的局限,这本书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你至少可以相信,我是用了十二分的认真和努力完成这本书的。10 万字初稿完成后,经过半年多时间,自己对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图书编辑对初稿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的第二稿10 万字几乎全部重写。

但是,正是这些努力和付出,才能让我自己能够找回自己:我不是在写书,我是享受尽力帮助别人的乐趣与成就感。

今天,我“好为人师”的这一部分终于告一段落。至少我的用心,让我可以安心入睡。剩下的工作,就是读者的任务了。

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让我知道。

这是我最大的成就。

是为序。

今日推送                          《好好学习

电子书1折             ¥4.99(中亚¥28.14)

纸质图书            ¥33.10(原价¥42.00)


作者其它作品请联系读书君

↑↑电子书店(1折)


↑↑纸质书店


  • 关注加入"每日读本书"计划




 以下是"每日讀本書"已推荐图书

第1~100本书

政治的人生|绝望锻炼了我|曾国藩|平凡的世界|解忧杂货店|霸王别姬|我们仨|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偷书贼 |岛上书店|曹文轩安徒生奖作品集|皮囊 |史蒂夫·乔布斯传|活着、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无声告白|月亮和六便士|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查令十字街84号|摆渡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个人的朝圣|余罪|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林徽因传: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活着为了讲述|看见|人间失格|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麦田里的守望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自控力|野蛮生长、伟大是熬出来的、理想丰满|苏东坡传|苏菲的世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留在你身边|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解密暗算、风声|毛泽东传|1984、动物庄园|阿弥陀佛么么哒、乖,摸摸头、他们最幸福|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成大事者不纠结|悟空传、西游日记|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狼图腾|沧浪之水、活着之上|我所理解的生活、三重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青春|蒋介石传|尘埃落定、空山、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遇见未知的自己|大国崛起|非暴力沟通|邓小平时代|少有人走的路|激荡三十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何阅读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富兰克林自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朝圣|我们台湾这些年、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我的名字叫红、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纸牌屋|胡适自传:四十自述|此生未完成、西藏生死书|白话、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肖申克的救赎|精进|我的奋斗:罗永浩传、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围城|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阿甘正传、阿甘后传|大数据时代|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自私的基因|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嫌疑人X的献身|万物简史|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边城|瓦尔登湖|思考,快与慢|朗读者|天才之为责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庆祝无意义|把时间当作朋友|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麻雀|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习录|在路上、达摩流浪者、垮掉的一代|萤火虫小巷|人生不设限、爱情不设限、永不止步、谁都不敢欺负你|白鹿原|褚时健传|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最好的告别、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清单革命|入殓师|扎克伯格的商业秘密:社交的本质

第101~200本书

红岩|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李安传|背包十年、我们为什么旅行|看不见的城市|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影响力|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全球通史|这些人,那些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遥远的救世主(天道电视剧原著)、天幕红尘|活法、干法、人为什么活着|鲍勃·迪伦传、他是谁? 探寻真实的迪伦、沿着公路直行|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二手时间|暗店街、青春咖啡馆、八月的星期天|千只鹤、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拖延心理学|学会提问、走出思维的误区|伪装者|习惯的力量|鞋狗|断舍离、清明上河图密码1+2+3、人皮论语|你从未真正拼过|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被偷走的那五年|中国人史纲|当幸福来敲门|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24个比利|玛格丽特小镇|重口味心理学1+2+3|罗生门|向前一步|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学习之道|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教父1+2+3|奇特的一生|万小时天才理论|异类、引爆点、逆转、眨眼之间、大开眼界|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离开前请叫醒我、我想和你在一起、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杜月笙传|明朝那些事儿|好吗好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果蜗牛有爱情、美人为馅、他来了,请闭眼、你和我的倾城时光|黄西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源氏物语|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老人与海|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杀死一只知更鸟|巨婴国、为何爱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刻意练习、练习的心态|法医秦明系:第十一根手指、尸语者、无声的证词、清道夫、幸存者|随遇而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商业的本质、赢、杰克·韦尔奇自传|消失的地平线|世界很大,幸好有你、一问一世界、幸福要回答|乡土中国|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义的可能|浮生六记|北平无战事|渴望生活 : 梵高传|癌症·真相 医生也在读|当呼吸化为空气|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冰与火之歌|腾讯传|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聪明的投资者|台北人|罗曼蒂克消亡史|硅谷钢铁侠|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三生三世系列:十里桃花+枕上书、华胥引|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穆斯林的葬礼、补天裂|我在底层的生活|富爸爸穷爸爸|你一生的故事(降临原著)|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诗传)|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活着活着就老了、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三十六大、万物生长等|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大秦帝国|特朗普自传:从商人到参选总统|

第201~300本书

未来简史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不要让未来的你 讨厌现在的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普京传:他为俄罗斯而生、普京传:不可替代的俄罗斯硬汉我是猫好好说话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琅琊榜林徽因传魔鬼经济学人生的84000种可能、你一年的8760小时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鱼羊野史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南渡北归怪诞心理学、正能量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无比美妙的痛苦(星运里的错)原著小说李鸿章传世界的凛冬(《巨人的陨落》续篇!)刘氏女+杨氏女+邹氏女沙丘|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传)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人民的名义|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过得刚好|守望之心(杀死一只知更鸟续集)余生太短 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大明王朝1566牛奶可乐经济学1+2+3任正非和华为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美女都是狠角色、先谋生,再谋爱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没事别随便思考人生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它、重生对时间有耐心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这么慢,那么美向着光亮那方漂洋过海来看你将心注入:星巴克创始人亲笔自传、一路向前悉达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微信力量欢乐颂(全3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00个基本好好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1折内部优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