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ACS 兰州大学张浩力教授课题组报道单分子尺度识别异构体

化学加 2021-06-12

导读


单分子尺度识别异构体有很大的挑战。最近,兰州大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浩力教授和厦门大学青年千人洪文晶教授合作,报道了利用机械可控断裂节技术(Mechanically-Controlled Break Junction, MCBJ)实现单分子尺度识别吡咯并吡咯二酮(DPP)小分子结构异构体(如图一所示)。

跳转阅读→Angew. 通过光介导的自由基1,4-或1,5-烯基迁移实现烯烃的α-全氟烷基化

图一、单分子电学测试识别同分异构体

DPP是经典的有机染料,1974年Farnum首次报道了合成方法。近年来人们发现DPP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其衍生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光电子材料中。DPP在烷基化过程中产生两个结构异构体,SDPP和SPPO。尽管烷基取代位置不同,但是异构体的单分子电导性质相似,难以区分。研究者利用SPPO分子质子响应的性质,用樟脑磺酸将SPPO分子中的氮原子质子化,观测到两个异构体分子之间电导差异发生数量级的显著增大。再添加三乙胺脱质子化后,电导恢复到原来水平。理论研究表明,分子SPPO可逆的酸/碱响应增强电导差异是由于分子结中出现相消的量子干涉现象。这个工作为实现同分异构体的单分子尺度识别和构建分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8b02825.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张玉鹏和陈力川,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02825

张浩力教授简介:

张浩力,1994年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经兰州大学化学系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合培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英国利兹大学与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6月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现任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张浩力教授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固态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工作。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Mater.等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4000次,H因子37。先后有2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国际学术刊物与网站作为研究亮点报道。张浩力曾荣获亚洲化学会“Asian Rising Stars”、“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等奖项,2015年获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五省电镜学会理事,Chem. Soc. Rev.、《中国化学快报》、《物理化学》编委,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http://sklaoc.lzu.edu.cn/lzupage/2011/08/17/N20110817003842.html


▼ 注册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注册)

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赐稿或者有偿投稿

编辑手机/微信/QQ :18676881059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本号后,点击菜单栏或回复字母查看

回复 VNature/Science    回复 W有机化学

回复 T:科研动态    回复 i:美丽化学

回复 P:化工应用    回复 L科普知识

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回复 F:化学视频    回复 Z科技名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