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杰青工作座谈会召开,薛其坤、严纯华、丁奎岭、卢柯等化学材料学领域院士代表发言

化学加 2021-06-12

早日入驻化学加,更多优质客户到你家

导读

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丁仲礼、薛其坤、周琪、严纯华、王梅祥、丁奎岭、卢柯、袁亚湘等8位基金资助获得者代表发了言,其中多位代表是化学和材料学领域专家。

跳转阅读→桌面收藏化学加小程序,想找哪个产品输哪个

今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5周年。会前,李克强观看了基金资助的天体物理、新材料、能源利用、医疗、生物等方面科研项目成果展示,对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充分肯定“杰青”基金在培养青年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座谈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杰青”基金事业发展有关情况,丁仲礼、薛其坤、周琪、严纯华、王梅祥、丁奎岭、卢柯、袁亚湘等8位基金资助获得者代表发了言。李克强与大家深入交流,回应他们的关切。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重大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互推动,新动能快速成长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大力攻坚克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指出,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要面向未来,瞄准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制约,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扎实,使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站得住、站得稳、有根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要立这个大志。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杰青”基金在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李克强说,科技创新突破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奋斗。创新成果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政府要为科研人员自由探索营造宽松环境。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加快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年内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落地。“杰青”基金要打造改革“试验田”,发挥示范作用,向青年人倾斜,让更多更年轻的人受益,大幅提高“杰青”基金间接费特别是“人头费”比例,探索建立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合理使用经费承诺制,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要开辟绿色通道。
李克强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尊重科研规律,遵守科学伦理,既鼓励奇思妙想,又力戒浮躁、坚持严谨求实。探索把“杰青”基金当作国家“风投基金”来使用,既促进创新,又宽容失败,激励更多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催生更多科技“奇果异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孙春兰、刘鹤、肖捷、何立峰参加上述活动。


8位基金资助获得者代表个人简介:

丁仲礼,第四纪地质学家 1957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嵊县。1982年在浙江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兼任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理事等。历任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常委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对黄土高原的宝鸡、灵台、泾川等剖面作了土壤地层学的系统观察与对比,将中国黄土划分为37个土壤地层单位、110个次级单位。在国际上首次从陆相第四纪沉积中建立2.6Ma以来的地球轨道时间标尺。构建了2.6Ma以来有区域代表性的黄土粒度“集成时间序列”。发现中国北方黄土剖面粒度所记录的偏北和西北向风力强度变化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同相位,尤其是在1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上,即冰盛期时风力强度最大。其主要成果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并得到广泛引用,部分成果还被编入英、美出版的教科书。曾先后获得两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个人奖。

薛其坤,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1963年12月19日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第二代半导体薄膜GaAs、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和ZnO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发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研制了几套低温生长及原子尺度原位检测装置。

周琪,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家,男,1970年4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91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1996年获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细胞重编程与干细胞研究。在体细胞重编程的新方法创建与调控机制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要细胞与动物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曾先后创造了体细胞克隆大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小鼠,证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同样的发育能力;创建了北京干细胞库;发现了可以判断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非编码RNA标识并研究了其调控机制;揭示了mR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重编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201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等。现任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严纯华,无机化学家。1961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川沙县,籍贯江苏如皋。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王梅祥,化学家,博士生导师。1979.9 - 1983.7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9 - 1989.7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7-1992.3,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83.8-1986.8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1992.4 – 2009.5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92.4-1993.12),副研究员(1993.12-1997.6),研究员(1997.7-2009.5)和博士生导师(1998.5-2009.5);2009.5至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杂杯芳烃(heteracalixaromatics)和冠芳烃(corona[n]arenes)的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全新功能化大环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反应、识别与组装;阴离子-pi非共价相互作用;高价有机铜化学;基于叔烯酰胺合成子的有机杂环合成反应方法;对映选择性生物催化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主要获奖:2006,礼来公司“礼来科研成就奖”(Eli Lilly & Company,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2005,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第三届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专业委员会有机合成创造奖金奖”;2004,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199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

丁奎岭,有机化学家。1966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籍贯河南永城。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从事手性催化合成领域的研究。针对不对称催化反应选择性和效率的核心科学问题,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建立了“组合不对称催化”方法,发展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并阐明了催化机制;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概念,实现了不对称氢化等多类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和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为多类非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和药物中间体等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多项专利成果授权企业使用并实现了产业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卢柯,材料科学专家。1965年5月23日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发展了一种制备无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系统研究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结构稳定性,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性能,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深入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晶化微观机制和纳米晶体的熔化行为及过热机制,建立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动力学极限理论,并获得了金属纳米薄膜的稳定过热。发展了利用表面机械变形处理实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并大幅度降低了铁的表面氮化温度。

袁亚湘,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0年1月生于湖南省资兴市。1981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1986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从事运筹学研究并取得了系统成果,在信赖域法、拟牛顿法、非线性共轭梯度法等方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信赖域法方面,给出了著名的Celis-Dennis-Tapia问题的最优性定理;提出并解决了Steihaug-Toint方法的下降估计;和导师Powell合作提出了利用光滑评价函数的约束优化信赖域法;独立提出了一个利用无穷范数罚函数的信赖域法,被国外著名学者推广到整数规划。在拟牛顿法方面,和美国优化专家合作证明了除 DFP 外Broyden 凸簇的所有方法的全局收敛性;提出了一个改进的BFGS方法,发展了非拟牛顿方法。在共轭梯度法方面,和学生合作提出了一个新的共轭梯度法,被国际同行称为戴袁方法。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和国际数值分析青年奖二等奖等。2014年获TWAS数学奖。2016年获第六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来源 | 中国政府网、中国科学院            编辑 | 化学加

 入驻化学加网快速通道,将与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万多家化工医药企业已入驻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注册入驻)

分享赐稿 | 转载联系  | 广告推广 | 商务合作 

联系化学加编辑部 :18676881059(手机/微信)

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

拓展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