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otion:你的创造无需代码 | 红杉Family

洪杉 红杉汇 2023-04-26

2015年,Notion的联合创始人Ivan Zhao(赵伊)和Simon Last的生活精简到只剩“写代码”以及“吃饭”两件事。


这是他们创业的第三年,因为前期产品定位错误,所以不得不从头开始写代码进行开发。这个时候,整个团队只剩他们两个人,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从旧金山搬到了日本京都,居住在一间小到只用一个屏风来划分工作区和“卧室”的房间里。他们每天有18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工作,不停地写代码、写代码、出门吃饭、写代码。


两个20出头的年轻人,对于生活条件的艰苦并不在意,他们只想着如何让这款名为Notion的软件尽快上线。在他们的构想中,这款软件能够彻底改变人与各类APP、电脑软件的关系,它能够让每一个人在不懂代码的前提下都能够随意开发自己想要的APP和软件工具,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如今,Notion已经有超2000万的用户,估值达到了数十亿美元,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正在流行的生产力软件。不过,Simon Last、Ivan Zhao以及后期加入的第三位联合创始人Akshay Kothari还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让每一个人只用Notion一个APP就能够达成高效的生活与工作。

未来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利用计算机制造工具、开发软件的未来。而Notion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制造工具、开发软件。

——Notion联合创始人 Ivan Zhao

从Notion到Notion


这一切,都要从Ivan的伟大梦想开始说起。

从小就学习编程的Ivan,一直都希望能够有一款软件,让人们可以像写作一样,使用任何设备时都能够发挥一样的创造力和灵活性,随时随地且不限设备。这个设想其实在20世纪60、70年代就被Alan Kay(美国计算机科学家)、Ted Nelson(“HTTP架构之父”)和Douglas Engelbart(当代发明家)提出过,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如今,我们大多数人想要完成工作,都需要先下载或运行别人开发的软件。

在Ivan看来,这就像是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无法通过文字在大众层面传递,只有贵族阶层能读能写的时代。受限于此,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震撼人心的诗歌或做出什么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

以这个梦想为起点,2013年,Ivan和Simon从天使投资人——朋友、家人以及朋友的朋友那里筹集了大约200万美元,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旅程。但随着第一个版本的Notion完成,Ivan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市场的方向判断错了。

第一个版本的Notion,是一个帮助非编程人员制作自己的App的软件。尽管听起来非常酷炫,但是让Ivan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目标人群——非编程人员——并不想自己开发App,大多数人使用电脑,只是为了上网、分享或者解决工作问题。“它可能都算不上是个产品。”Ivan说,“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这是用来做什么的。不是所有人都有编程和开发软件的需求,它更像是非常喜欢钻研技术的人才会去用的工具。所以,我们才意识到,如果你想要大家使用你的产品,让它成为一款大众化的工具,你必须得从大家有一定认知的地方做起。所以,我们必须先将工具开发的功能往后放。”

很快,他们上线了新的版本,以文字处理为主,将一些开发的功能潜在其中。但是,新版本却bug不断,而且稳定性也不高。于是,在天使轮融到的资金花得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使用更稳定的开发框架,全部推翻,重新开发。
那时候另一位创始人Simon还在读大学,所以拯救这家公司的担子就落在了Ivan的身上。“我当时就想——去他的,不管了,重来。”他辞掉了仅有的三位员工,决定重写代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前言里的那一幕。

“其实还挺开心的,在京都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之一。”Ivan说,“强度更高但人也更专注。从头开始写代码也有好处,我们没有旧代码的负担,不用收拾烂摊子。就像全新的房子,随心所欲怎么装修都可以。旧房子就不行了,你要打扫,要重新粉刷之类的。”

如今,Ivan和Simon重新回到了旧金山,Notion也重新上道,成长为了一款多人协作的生产力软件。他们敞亮的、复式风格的办公室里铺着剑麻地垫,整体是中性温暖的色调。而一楼的走廊,偶像Engelbart的画像被挂在非常醒目的地方。

Notion想要争取一席之地的,是一个被巨头们主导的市场——微软和谷歌两家公司的总用户数加起来超过了20亿。然而Ivan说,十年之内,所有软件都会成为Notion的竞争对手。因为到时,用户将能通过Notion开发出几乎所有类型的工具,或者起码能将无数的软件集成到Notion当中。据估计,如今Notion已经可以取代十几款诸如项目管理或列表制作类的工具软件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整合与替代软件这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根据Okta的2021年工作业务研究,超过2000名员工的大公司,其员工平均每天要使用175款软件,而小公司的员工平均每天也使用73款软件。

Notion最基本的功能,首先是让人们可以在同一个界面完成文档的制作、编辑和个性化定制;其次可以管理项目;还可以分享知识库以及设计各种图表。让它与竞品区别开来的,就是其内置的、按使用目的分类的各式模板,用户可以根据个人或职业需要,个性化定制自己文档里的一个个区块——每个区块可以随需要变成图表、数据库、文字、视频、照片、列表、地图等等。Notion因此还催生了一条新的“产业链”——制作Notion模板。

红杉合伙人Dannie Herzberg对于自己是Notion的重度用户感觉非常自豪——她通过Notion来规划整理自己的工作。认识Ivan的时候,她还是Slack的企业销售主管。当时Ivan经常会到Slack的办公室来,一方面学习Slack的创业经验,另一方面也在谋划Slack与Notion的功能融合。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Herzberg的办公室,“他当时来到我们刚刚装修完没多久、被精心设计成中世纪融合现代风格的办公室。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会在意公司的桌子,称赞它的皮质好和我们选椅子的眼光。我当时就在想,‘哇,这是什么人啊?如此善于观察,眼光独到同时又充满好奇心。’”基于如此好的第一印象,Herzberg当场就下载了Notion试用。

红杉合伙人Mike Vernal是Notion的首批天使投资者,那时候他还没有加入红杉。2016年加入红杉后不久,他注意到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Notion办公。后来,2021年红杉领投Notion。“那两三年时间里,Notion一直是我们观察名单里的佼佼者。”Vernal说。

从艺术到技术


Ivan小时候在乌鲁木齐生活,他很小就学会了编程,小学就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信息竞赛;他还学习了中国水彩画,这培养了他的审美能力。高中时,母亲带着他一起搬到了温哥华,后来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因为已经十分熟悉计算机科学,所以大学里他开始专注于认知科学与艺术的学习。2012年,他大学毕业时,朋友们想把自己的作品集做成个人网站放到网上,他便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帮大家写代码做网站。在做了几个网站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不对啊,其实大家都挺有审美品味的,只是没有好的工具来实现罢了。”

也是这个时候,Ivan读到了Engelbart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名为《增强人类智力:一个概念框架》的论文,正是这篇论文帮助他把想法具体化了。Engelbart认为,计算机是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它能做的不仅仅是运行计算。他写道:“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可以综合提升以下几点:以更快的理解速度、更好的理解程度,来提升对于以前觉得过于复杂的问题的理解的可能性,从而更快找到解决方案,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Ivan读到这篇论文时,他发现Engelbart的愿景中缺少一个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依靠计算机来帮助他们做各种事情,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自己写代码;而会写代码的程序员们大多会更倾向于开发解决自己问题的软件,或人们愿意付费使用的软件,他们不会开发非常特定的软件来帮助人们以聪明、独特的方式达成他们想达成的事情。

“我当时想,这不就是我要做的事情吗?!帮助人们更好发挥电脑的作用,让电脑不再是个打字机器——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发挥我的技能吗?那一刻,正是最初我们打算做Notion的思维起点。”Ivan开始着迷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编程软件开发自己的工具。他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能随意开发软件来提升创造力、打造工作环境并创造文化和价值,编程不再是一小群受过特定专业教育的人的专利。他想打造的是一款能让非专业程序员也能随心所欲开发软件的工具。

于是Ivan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Notion的第一个版本。那时他还在另一家初创公司工作,但不到一年时间他就离开了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当时和Ivan一起打造初版Notion的,还有一个对视觉化编程环境有着极高的热情的朋友,后来他介绍了还是学生的Simon Last给Ivan,两个人见面后一拍即合。

Ivan记得,当时他和Simon约在了附近一家和旁边咖啡馆共用一个卫生间的酒吧,Simon从咖啡店穿过卫生间偷偷溜进酒吧。“我们聊完之后他就决定辍学,和我一起全职工作了。”Ivan回忆道,“后来Simon的爸爸还特地跑来想见一见我,估计是怀疑我是坏人,居然带着Simon偷溜进酒吧。”

2016年3月,在京都做了一年的功能测试和设计迭代后,他们上线了Notion的1.0版本。这个版本的Notion,能做文字编辑处理、拖放式整理待办事项清单,还可以做知识库,里面有30多个可用的模板,包括产品路线图等。软件当时完全免费,因为他们想先累积用户,Ivan的妈妈还借给了他15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来维持公司的运转。

为了获得用户,Ivan和Simon为Notion制定了Product Hunt(一个科技产品投票评选网站)推广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非常好,吸引到了不少用户。也就是这个时候,Vernal和红杉的其他人开始注意到了Notion。

在早期,Ivan还兼任着用户社群的客服。他说,参与到日渐成长的产品社群之中,有助于他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帮助Notion变得更好;在准备Notion的2.0版本时,Ivan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回复用户的留言,让大家感受到,这一产品背后确实是真实的人。

红杉合伙人Mike Vernal说,这种着力培育产品社群的做法是帮助Notion在市场中站稳脚根的关键。“直接做类似的产品与微软、谷歌正面竞争,无疑是徒劳。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找到了一小群真正的忠实用户,自主帮他们推广产品。而且,他们在每个阶段都十分注重用户社群的维护。”

2018年3月,《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盛赞Notion 2.0的评测,又极大扩大了Notion的用户群。文章标题为《高效的生活与工作,这一个App就够了》,里面提到新版的Notion是“罕见的复古型产品”。新版本添加进了项目管理功能和可互链的数据库,Notion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户可以个性化定制这些数据库的呈现样式——同样的数据库,不同的人可以针对自己需求突出显示不同的内容。也是从那时起,Notion转向订阅付费模式并开始盈利。

从梦想到商业化


开始盈利,并没有让Ivan自满。他一方面开始专注于将产品朝着自己最初的愿景发展,即让人们能够通过Notion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另一方面,他也开始更认真从商业的角度思考公司的发展。2018年夏天,当时还在LinkedIn印度分部工作的Akshay Kothari(Notion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到旧金山出差,他们和往常一样约了见面,不同的是,这次Ivan邀请了Akshay正式加入Notion和他一起工作。
Akshay在2010年的时候就认识了Ivan。那时他正在为自己的软件Pulse招聘设计师,Ivan曾经设计的一款游戏风格深得他心,所以就发了邮件给Ivan,不过最终Ivan并没有进入他的公司。不到三年,Akshay将自己的软件卖给了LinkedIn,Ivan也开始创业打造Notion。

对于Akshay来说,Notion是他的第一次投资。“我至今还记得他当时说的话。那个时候真正打动我的其实是他做这个产品的抱负。”Akshay说,“他想要让普通人也能像程序员一样去创造。合众人之力,来提升人类的创造力。”

2018年见面详谈后,Akshay作为首席运营官加入了Notion。一开始,他先做了六个月的客服,帮助解决了几千位用户的问题,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情况。他说,这段经历也正好让他更好理清思路,想清楚了要怎么扩展Notion的其它功能。在Ivan看来,Simon是产品联合创始人,而Akshay则是商业联合创始人。他把Akshay比作人体的干细胞——他可以发现公司的任何需求,然后做规划去解决,再逐步做到极致,并最终找到合适的人来领导团队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2019年前后,Notion的用户数刚刚接近100万,但已经有无数投资者想要对他们示好。不过,他们三个创始人并不着急融资,相比而言,他们更专注于发展用户社群。Ivan说,他们是通过加强和重度用户的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他们的用户,有的自主将Notion的用户指南翻译成如中文之类的其他版本;有的管理着Notion在论坛上的一个已经有20万订阅的分版……Ivan将这些用户视为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提供最新版本的试用,定期组织他们与Notion团队面对面交流,收集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当时的直觉告诉他,社群的用户最终会推动Notion发展成更大的公司——因为非常喜欢这款产品,他们就会在工作中一直使用。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他当时的直觉是对的。

2020年前后,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全世界都开始转向线上工作、学习,新用户不断涌进来;一年后,已经有非常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始用Notion来安排规划自己的远程学习、远程社交和生活。随着用户体量的剧增,在2021年初一次网站瘫痪后,Notion团队停止了新功能开发,用六个月的时间专注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启用多个数据库。完成后,Akshay说:“现在我们可以说,不管是青少年朋友们的个性化用例,还是大型企业的办公需求,我们都能满足了。”

如今,从企业的角度讲,Notion正从初创公司向成熟的企业过渡;从产品的角度讲,也正从技术爱好者们极致推崇的工具(大家甚至会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贴上“Notion用户”的标签以展示自己的酷)向可供全世界最大型公司办公使用的产品过渡。在2021年的融资后,Notion加快了发展步伐。截止2022年夏天,Notion非美国用户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70%,先后在都柏林、纽约、东京和海德拉巴开设了办事处,员工也迅速增长到了如今的300多人,而且还有大量的岗位空缺。

Akshay和Ivan非常在意大企业客户,但大企业客户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以Ivan早期的想法来看,他想先让Notion融入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解决日常问题,之后再迭代更高级的制造工具功能。但现在,简单直白且与工作、生活无缝衔接这一特性成了它的关键卖点。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做服务整合,让更多服务接入Notion中来,比如他们在2021年上线了公开API(应用程序接口),以便开发者们在Notion中接入支付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办公软件系统中。而为了提升竞争力,他们近期还收购了日历管理公司Cron、软件开发公司Flowdash以及云端自动化流程平台Automate.io。

一个持续50年的故事


Akshay和Ivan认为,现在仍然是Notion的“早期阶段”,在他们看来,Notion 1.0做的是列表,Notion 2.0做的是数据库,而即将推出的Notion 3.0做的则是整个工作流。举例来说,他们想让Notion实现一键内容发布,从而搭上最后一块积木,继而才能挑战各大SaaS服务提供商的市场地位。

在最完美的设想中,Ivan将Notion的这一迭代比作iPhone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习惯。他希望在未来5到10年里,Notion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景,成为世界终端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我们会在搜索、通知、权限等方面不断优化。到那时,任何软件或功能,只要你能想到,就都能通过Notion实现。”

Ivan对于打造提升人们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社区的愿景一直没有变过。红杉合伙人Mike Vernal说,他还清楚记得Ivan在向他们阐述BP时所说的话,并评价它是“我在红杉这些年里听过的最好的创业愿景和计划”——Ivan完整梳理了计算机过去50年的发展历史,而Notion将是未来迭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好多人都跟我说,这是他们加入红杉以来听过的最棒的BP之一。”Vernal说。

而Ivan向红杉讲述的故事,其实在他大学时就已经开始设想了。当时他读到了Engelbart的论文,里面提到了人类有朝一日借助计算机的力量,将能解决更大更复杂的问题。在这个故事里,在Notion出现之前,许多软件做的,仅仅是将物理的办公工具数字化——打字机、文件柜、桌面账本变成了云文档编辑器、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而如今,市面上有着数以万计的Notion模板,虽然大多数也只是设计方案跟踪模板、项目管理模板以及更精美的电子表格,但你能看到,由Notion催生的下游产业已经实现了超百万美元的年收入。“但它不会一直这样。”Ivan和Akshay说,“随着Notion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用它来制作的工具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40年前,个人开始使用计算机的早期,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在计算先驱们看来,未来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利用计算机制造工具、开发软件的未来。”Ivan说道,接着话锋一转,提到了他最喜欢的观点,“而Notion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制造工具、开发软件。

尽管一开始看起来,它只是一个黑白(其实不太白)相间的文档编辑器而已。

互动送好礼

Notion希望能够打造一款无需编程就可以让用户自主开发软件工具的APP。如果梦想成真,你可以自己来开发APP,那么你最想要开发有什么功能的APP?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将从中选出5位读者,送出神秘礼物一份

注:时间截至10月20日24:00,获奖用户请于收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邮寄信息,未收到通知或未及时回复则视为“谢谢参与”。





推荐阅读




你可能忽视的关键创业技能 | 红杉汇内参

谈起“职场诚信”,我们具体说的是什么 | 首席人才官

“专注于那些有限的、真正重要的事情” | 红杉七问之谈

医疗AI新突破!中国首张“AI+治疗”创新器械三类证花落红杉成员企业 | 红杉医疗头条

头号玩家诺兰·布什内尔:“恶作剧”是写在我基因里的东西 | 红杉Famil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