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丨写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杉达“答卷”——专访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
写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杉达“答卷”
——专访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
“申硕”的成功,对办学32年的杉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校长陈以一看来,有了硕士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本科教育发展到研究生教育,如何为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更多路径、为社会输送更高水平的专硕人才?这些方面,杉达大有可为。
从本科教育到专硕培养,杉达始终紧贴行业需求、服务区域发展
《上海教育》:上海杉达学院为什么要加入研究生培养的行列中来?
陈以一:这首先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普及化本身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本科教育的内涵也将随时代发生改变,和原来有很大的不同。曾经有这样的时代,本科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绝大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许多职业岗位已要求更高更深更全的专业技能,要求更能快速适应变化的学习能力;而同时本科阶段通识教育、全面发展要求所需的教学环节也在增加,这就构成了有限的培养年限与对离校时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求之间的矛盾。所以,高校需要重新定位本科毕业的要求,重新设计不同培养阶段对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我们看到,社会对专业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不仅体现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与其中专业硕士超过50%,也体现在博士研究生规模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变。在上海多所顶尖的双一流高校,博士招生规模都已达到数千人,而其中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占比也不断提高,有的已近1/3。研究型大学在校生结构上“本研倒挂”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因此,杉达加入研究生培养高校的行列,正是对社会需求、对上海这个人才集聚的特大型城市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
《上海教育》:开启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上海民办高等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杉达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陈以一:任何一所学校要有生命力,必须要有学生。对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杉达而言,硕士学位授权点带来的最大机遇,是提高了学校对学生报考的吸引力,也让杉达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后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校平台的上限高了,在办学和社会合作中也可以争取到更多资源,对吸引和稳定优质师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在招聘师资时,将来能不能指导研究生,是很多教师关心的问题。
和机遇相比,挑战更大。有了硕士点,意味着杉达进入到全新的办学层次。过去,杉达以教学、专业建设为主,现在要转向实质性的学科建设。这对思考问题方式、管理体制、教师发展都提出了挑战。
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有许多不同点。虽然硕士研究生也要接受课程学习,但教学方式将有更大改变,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要求也有质的提高。教师指导要从本科阶段偏重群体到研究生阶段更加偏重个体。
在学科建设上,如何彰显特色、面向需求,做好应用研究、开发、转化、服务,对长期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杉达活跃于科研的教师占比还不够高,这也是许多普通高校面对的共性问题。
此外,在加强资源建设、校内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如何适应研究生培养,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当然,挑战本身也是一种机遇,适度压力也有益于杉达的发展。
《上海教育》:您认为杉达这三个硕士点专业对报考者的吸引力在哪里?
陈以一: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紧贴需求,特色鲜明。”
杉达的学科布局,是以数字化技术牵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线。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从国家需求看,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提高到60%,就业人口占比要提高到55%;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包括信息、金融、健康、养老等领域。从上海需求看,规划和远景目标要求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服务辐射能级,重点推进范围包括数字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服务、金融服务。
从人才需求看,根据上海市有关规划分析,电信领域中高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如面向服务机器人算法设计研发、专用软件研发等人才十分紧缺。在生命健康领域,随着上海深度老龄化和出生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应对和解决“一老一小”复杂问题的专科护理需求巨大,对护理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研究生学历护士仅占0.2%,虽然上海占0.7%,但相比发达国家的美国占18%、新加坡占6.4%,一线高层次人才缺口明显,而上海现有5个护理专硕点均在研究型大学。在现代金融领域,上海到2025年金融人才缺口7.5万人,但现有高校录取规模每年1300人,而在养老、数字、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的人才更是极度紧缺。
这三个硕士专业不仅贴合社会发展需求,更会延续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向社会满足行业需求是我们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任务。杉达有坚实的与企业合作的基础,通过联手产业有效为人才培养赋能。学校本科教育就有大量行业导师参与。护理设专硕点后,许多三甲医院的行业骨干都表达了愿意来杉达当行业导师的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重点建设“上海现代智慧服务产业学院”为联结平台,构建各有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电子信息培育点与华为、商汤、上海市大数据股份等行业头部企业紧密合作,已共建华为ICT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据治理实验室等,融入基于国产核心技术的开源生态,开展鸿蒙移动应用、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医学大数据平台系统研发。据华为ICT学院官网,杉达ICT学院位列全国百余所本科院校的第6名。护理培育点在华东、儿童等4家三甲医院建立教学医院;在仁济、市一、儿中心等投资建设了联合实验室,开展老年服务机器人、儿童营养和心理健康等研究。金融培育点与中行、农行等通过定向班、微专业等方式联合培养金融科技人才;与建行共建智慧银行;与华宝证券等机构共建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平台,开展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养老金融、智能投顾等研究。
我们作为上海第一家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民办高校,今年硕士招生报名启动晚、报名时间短,原本确实对招生有担心。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三个专硕点最后预报名和报名确认都突破了300人。这是社会对杉达的认可。
《上海教育》:对于学校第一批硕士专业,杉达为这三个硕士点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哪些支持?
陈以一:在师资和专硕培养基地上,我们提前做了许多准备。
近年来,杉达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迅猛。专任教师中博士教师占比35%,其中,80%在境内获得学位,绝大多数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境外获学位者毕业于QS排名前100高校的占18%;双师型和行业背景教师占50.2%。
针对研究生培养,我们的师资主要靠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是一批公办高校退休不久的教授,来自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第二支队伍是我校培养的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三支队伍是行业导师,来自龙头企业或三甲医院的行业精英。
培养基地上,我们会在既有基地上进行升级。以前本科做基地建设时,学位培育点已经在为研究生培养做准备,无论是我们在实习基地医院建护理实验室还是请华为、商汤等企业来学校办实验室。目前,基地在研究生实习实践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还会进一步提高。
《上海教育》:在未来学校本硕专业的设点布局方面,杉达还有哪些新的规划和思考?
陈以一:我们的出发点一直是面向上海和长三角,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
杉达本科专业已覆盖了八大学科门类,未来也将继续发挥多学科优势,以数字技术牵引、都市现代服务业为主线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
我校将以获批专硕点建设为龙头,大力提升信息技术、护理康养、金融科技等关联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能级,进一步发展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牵引、驱动的现代服务业和支撑高品质城市生活。
来源 | 上海教育
推|荐|阅|读
学校官网:http://www.sandau.edu.cn
投稿邮箱:sdxw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