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瑶:儿童友好社区的理论与在地实践

沈瑶 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
2024-09-04

导读

6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和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全龄友好社区:一老一小的适宜性设计”学术论坛在湖南举办。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沈瑶作《儿童友好社区的理论与在地实践》的主旨报告。


本文字数:3698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沈瑶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负责人、国务院妇儿工委办智库专家、湖南省妇联智库专家、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儿童友好专家委员会专家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规划系的沈瑶,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理论以及长沙实践


首先,为什么要营造儿童友好城市?


我想用三个“三角”趋势来说明时代背景,如下图,从1950到2021年,城镇化率由12.57%增长到64.72%,而从2010年起,儿童占总人口比例开始突然下降,从18.66%降到了17.55%,降幅超过10%。这第一个“三角”是快速城镇化与突然的少子化之间的发展曲线。



第二个“三角”是儿童出生率曲线和老人占比曲线之间的关系,不明朗的二孩政策效果与很明朗的侍老养老压力之间,即2016年二孩政策提出后人口出生率仍然呈下降趋势,同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却稳步上升,如下图。



第三个“三角”是儿童问题与城市发展角度而言的,比较抽象,即在城镇化进程中,高层化、道路机动化快速发展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例如肥胖、自闭、“高层病”等,城市发展和儿童发展呈现反向趋势,这不是仅中国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早期城市化也经历过同样的问题,将其称之为“倒三角悖论”,城市发展和规划需要转换视野,重视儿童发展议题,这也才有了1996年联合国人居属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FCI)。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友好城市”实际上不是指一个完整的城市,而是指城市和社区,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和社区的尺度是十分不均衡的。


2018年我们研究室在《城市规划》上发表的文章分析了当时儿童友好城市定义中需要实现的12项儿童权利,可以看到其中涉及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占一半,比如独自安全的在街道上行走,这是儿童友好对城市物理环境方面的一个要求,主要是支持儿童在城市中通过游走,认知世界、提升自立性和社会性。近年来大量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在机动车出行率高的城市,这一项的实现是极其困难的,此项要求目前已不被儿基会的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所强调,我推测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中国目前在积极响应此倡议并进行在地转译实践,是毋庸置疑的。 


2015年我们研究室开设了国内首个“儿童城市研究室”微信公众号,也是在2015年底,长沙、深圳率先启动了儿童友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长沙市规划部门联合翻译并发布《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上海、成都、北京等城市近年来在地研究和实践发展也十分迅速。


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规划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终于启动。



时代和政策背景讲完,我们讲讲理论方面的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游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不得不说,早期我们的规划设计研究与教学,对儿童本能和发展规律的交叉研究和知识输入是不够的,当前我们规划设计是需要理解儿童和游戏,关注如何把游戏空间融入到城市和社区的规划与设计中去



从早期研究中可以发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之前,并不需要专门预留儿童发展空间,在弄堂里、街巷中已存在相对安全的儿童社交网络和发展环境。如下图所示,北京城中村及胡同小学周边,保持了其原有的街道肌理,儿童放学后最常去此处游戏,木下勇教授称其为“第一游戏场”,即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之前,不需要规划就存在的游戏空间。



城镇化快速发展之后,大量高层建筑面状开发、住区内部人车不分流矛盾等出现,由住宅方式改变引起的儿童游戏空间更迭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过去不需要专门规划,到公共供给单一化发展时期的“弱规划”(如配套一定的儿童游戏设施)到商品化、多样化发展时期的“被动规划”。在2015年出现城市与儿童之间新矛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走向主动规划游戏空间体系的时代,且应在社区层级优先构建


2018年我们团队到维也纳进行考察开会,发现维也纳已在探索城市整体、尤其是道路系统层面的儿童友好,其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停车场、市政厅周边道路选择性转变为可游戏空间。维也纳还从时段上进行空间调控,在儿童放学期间实行部分居民区道路禁车化,形成了许多临时性的街道儿童游戏空间,城市已经开始走向积极的游戏空间体系建构,很有意思。



第二个关键词是“社区”共识。根据环境行为学原理,培养儿童健康成长的三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是这三类环境相互叠加、相交集的部分。但目前“社区”公共空间在育儿行为上的重要性并没有在设计、治理、教育等领域达成共识,这也是提出儿童友好社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规划师应首先明确社区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比如皮亚杰提出的同化作用、木下勇教授绘制的游戏场曼陀罗图,都说明儿童是通过接触、体验环境当中的各种物质要素,以及与人交互,最后形成对世界的印象。从教育角度来看,环境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形成有着强大的影响作用,只是环境要素的影响十分复杂,要完全精确地、系统化地证明,尚需研究者们的努力。



虽然精确的科学证明很难,但古往今来,有许多智慧人士,包括普通的家长和孩子,都对环境的作用有所体会。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这里说的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同化作用。



另一个实际生活中环境影响儿童成长的案例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我的大儿子从小在外文环境下长大,我很想让他学会说方言,但由于缺乏学习湖南方言语言环境,孩子没有学习意愿。一旦回到湖南,拥有了语言环境基础,孩子会利用听觉、嗅觉以及相互谈论等方式与环境之间产生交互,受环境影响孩子主动且快速的学习起方言。相信未来一定会通过脑科学以及规划等专业的交叉努力,更科学、清晰证明环境和儿童发展间的逻辑关系。


非洲有句古谚语“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说明社区环境对儿童的作用。美国一位当代环境学家罗宾莫尔,将这句古谚语说成“培养一个社区需要一个孩子”也是成立的,结合当代高层化、城市化和儿童之间的矛盾,阐述出儿童与社区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



关于如何产生儿童与社区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可通过将育儿公共领域逐渐由家庭转向社区,以适儿化设计、多样化活动组织和社区管理等方式,促进儿童与社区中各类人群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儿童对城市的蝴蝶效应,让城市反向构建更友好的儿童发展环境。推动育儿公共领域结构性转型,当前需要规划学界和行业凝聚共识、汇聚众智。


为了推动育儿公共领域结构性转型,我们团队进行了许多实践工作,在长沙进行了持续十年的游戏空间理论推广。我们在长沙市老旧社区丰泉古井社区做了东茅街小学儿童友好通学步道微改造实践,与儿童、家长和社区一起“抢”回被占用的休息区并挖掘其他低效利用空间,将其改造为儿童游戏步道以及休憩场所等,这个过程很艰难,但非常有意义。



另外,我们还利用破败墙体和前坪空地与孩子们一起做“魔术墙计划”、邀请老教授到社区举办大量校社共建活动,如屋顶花园、街巷游戏节等,并将所做的活动转化为文创作品去传播给更多同仁,包括孩子和家长们。



我们多年深耕的实践工作也转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比如发表英文研究成果以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儿童友好实践。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社区基层党委整合社会组织和高校力量,结合相关的机制设计,能够将顶层儿童友好政策服务和空间资源逐步落实到基层中。


在持续的儿童友好过程设计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社区治理方面的意外收获。第一个收获是通过长期观察实现的,我们持续跟进的长沙市丰泉古井社区本身带有历史文化街区和旧城更新片区的特征,存在部分商业环境,我们发现通过儿童友好建设带动了社区公共空间“里”和“表”的同步发展。通过这五年来我们做的儿童友好活动和与商铺的联动活动,社区逐渐吸引了很多青年创业者和儿童友好相关业态的进入,形成了“表里如一”的共生发展面貌。同时儿童友好建设还带动青年和中老年的协同,共同加入到社区共建共治的队伍中,推动了社区全龄友好的建设。那么以儿童友好切入,将会是实现社区更新、激发社区活力、发展创新经济的新引擎。



第二个意外收获基于一个近期的实践,这次实践回答了儿童友好如何介入社区治理的过程。在已完成社区更新的长沙市定王台街道白果园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中有许多咖啡厅、文创店,一天社区主任接到商铺的投诉,说孩子们在商铺前坪的石桌区域游戏、吵闹,干扰正常商铺的经营。于是我们长期驻扎在社区的学生团队带领社区的孩子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



我们用三周时间开展了三次工作坊活动,第一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扮演顾客方、居民方和商铺经营方,大学生扮演淘气的小朋友,游戏中他们会出现丢垃圾、吵闹干扰、投诉等一系列行为,游戏结束孩子们对支持哪一方进行投票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公共空间需要使用规则,并开始思考在社区中的玩耍规则。


第二周我们团队和学校联动,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应该怎样使用石桌,他们开始理解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逻辑,讨论制定出《社区儿童玩耍公约》,并自己设计标识牌。我们引导孩子们将标识牌对外展示,社区管理人员也参与到宣传过程中,孩子们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商铺的理解。


第三周孩子们走访商铺采集反馈意见,最后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公约张贴在石桌上,并愿意积极承担公约的推广工作。


这次实践活动展现了儿童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强大能量,也展示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理论的第三个关键词:儿童参与,它是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核心部分,我们期待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儿童参与能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最后用习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次分享,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其实这也是我们规划设计师、治理人员和管理者们最大的心愿。我们一起来创造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城市和社区!谢谢。


| 图片来源: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


往期精选


会议回顾 | “全龄友好社区:一老一小的适宜性设计”学术论坛圆满召开

刘佳燕:社区规划的趋势、挑战与探索

【委员风采】奚文沁:多元精彩、韧性成长的社区生活圈营造

【委员风采】王承慧:推动基于善治的社区更新

【委员风采】李志刚:提升社区韧性,共建美好“家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