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结束了吗?【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净出口对GDP拖累减弱,背后的原因是贸易摩擦的扰动。一方面,5月以来的2000亿关税升级和3000亿关税开征拖累美国进口增速下行; 另一方面,去年三季度2000亿关税商品存在“抢进口”现象,因此三季度美国贸易逆差环比同比双双下降,对GDP的拖累减弱。 私人投资的放缓,缘于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双双走弱。过高的杠杆率限制了企业的投资能力,订单的减少打压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投资增速放缓。 此外,伴随制造商库销比自去年底持续回升,当前美国已进入加速去库阶段,未来私人投资表现仍不容乐观。 私人消费仍是经济的主支撑,但支撑作用将边际减弱。当前美国良好的就业状况有望持续,从而私人消费有望保持稳健,仍将对经济形成支撑; 但由于企业盈利增速的下行将带动薪资增长放缓,同时消费者信心已开始持续走弱,因此未来私人消费的表现大概率将走弱。 维持此前判断,美国经济短期内仍有韧性,但中长期陷入衰退几乎不可避免,预计衰退最快将发生在2020年底甚至2020年下半年。
2、美联储10月如期降息,但后续可能暂缓。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5bp至1.5%-1.75%,为年内第三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政策声明中,对固定投资的表述由“已经走弱”修改为“保持疲软”,同时删除了“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的表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是合适的,继续预计经济以温和的速度扩张。综合考虑声明文本的变化和鲍威尔的表态,美联储12月再次降息的概率不大(最新降息概率仅为20%左右)。
3、美联储政策路径将回归“数据依赖”,降息周期尚未终结,2020年上半年可能再次降息。7月31日美联储第一次降息时,鲍威尔曾称之为“保险性降息”(riskmanagement),主因是市场预期和特朗普的双重施压。但与1995年、1998年两轮典型的“保险性降息”相比,当前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压力显著提高,经济中长期面临较大的衰退风险,因此不能将本轮降息周期视作一般意义上的“保险性降息”。为应对潜在的企业债务风险,美联储仍具备继续降息的必要性。鉴于近期鲍威尔重新强调“数据依赖”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后续美联储降息节奏将主要取决于经济数据。一旦经济数据明显走弱,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大概率将再度转鸽。
正文如下:
美国三季度GDP增速超预期,主因净出口拖累减弱。美国三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1.9%,高于预期值1.6%,略低于二季度的2.0%;同比增速为2.0%,低于二季度的2.3%。分项来看,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对GDP的同比拉动率与二季度基本持平,私人投资的同比拉动率由0.69%大幅下滑至0.04%,净出口的同比拉动率由-0.70%大幅缩小至-0.13%。整体来看,三季度美国GDP超预期坚挺主要源自净出口的拖累减弱,而私人投资增速较二季度明显放缓,私人消费增速也有小幅下滑,因此美国三季度经济并不是真的好。
净出口对GDP拖累减弱,背后的原因是贸易摩擦的扰动。一方面,自5月10日起,美国对华2000亿商品关税税率由10%提升至25%,同时9月1日起美国对华3000亿商品开征15%的关税。在关税升级的影响下,美国对华进口增速由5月的-10.7%持续下滑至8月的-14.0%,美国总进口增速也由3.3%下滑至0%,带动美国三季度贸易逆差较二季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2018年7月10日美国公布对华2000亿加税清单,最终自9月24日开征10%关税,导致去年三季度美国贸易逆差由于“抢进口”而大幅飙升。在关税的扰动下,三季度美国贸易逆差环比和同比双双下降,对GDP拖累减小。
私人投资的放缓,缘于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双双走弱。美国三季度私人投资实际增速为0.2%,大幅低于二季度的3.9%;其中非住宅投资增速1.3%(前值2.6%),住宅投资增速-1.0%(前值-3.2%),非住宅投资中存货同比变动为-20.9%(前值347.9%)。在前期报告《美国一季度GDP超预期的表与里》中我们曾指出,私人投资表现取决于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而高杠杆率抑制了企业的投资能力,订单减少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从而美国私人投资增速趋于下行。此外,制造商库存销售比的拐点领先库存总额同比的拐点半年左右,库销比指标自去年底开始持续回升,预示着今年下半年美国将进入加速去库阶段。整体来看,本次数据表现与我们此前的判断一致,未来美国私人投资表现仍不容乐观。
私人消费仍是经济的主支撑,但支撑作用将边际减弱。美国三季度私人消费实际增速为2.5%,略低于二季度的2.6%,其中商品消费(包括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增速较二季度有所提升,服务消费增速延续下滑。美国私人消费表现主要取决于就业状况和薪资增速水平,就业方面,当前新增非农就业尚未出现持续大幅下滑,指向失业率短期内尚不会大幅回升,从而私人消费有望保持稳健,将继续对经济形成支撑。薪资方面,企业税前收入增速通常领先薪资增速6-9个月,而前者自年初以来持续下行,预示着未来薪资增长趋于放缓,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自6月以来持续回落,表明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概率将有所减弱。
整体来看,美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好转,且未来仍趋于进一步放缓,从而将继续支持美联储保持货币宽松。
美联储10月FOMC如期降息,政策声明的变化指向降息步伐可能暂缓。10月的FOMC会议中美联储决定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5bp至1.5%-1.75%,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1.8%下调至1.55%,将贴现率从2.5%下调至2.25%。会议声明与9月相比,对固定投资的表述由“已经走弱”修改为“保持疲软”,同时删除了“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的表述。此外,本次决议的投票结果为8-2(9月降息时为7-3),上次反对降息的George和Rosengren本次依然希望维持利率不变,而上次因希望降息50bp投下反对票的Bullard本次投了赞成票。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致力于基于事实作出最好的决定,只要经济前景符合美联储的预期,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将是合适的。美联储继续预计经济以温和的速度扩张,对经济温和增长速度的前景预期是接近2%。利率处于宽松水平,当前没有考虑加息问题,在加息之前需要看到通胀大幅回升。贸易紧张局势的持续缓解是个好兆头,但对经济的拉动需要更多时间。
整体来看,本次FOMC决议基本符合预期,市场对后续降息节奏的预期变动不大。鉴于美联储会议声明中删除了“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的表述,同时鲍威尔对美国经济前景依旧偏乐观,并且认为当前的货币政策是“合适的”,因而12月份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也与市场此前的预期一致:本次降息之前,市场预期12月再次降息的概率约为27%,会议过后小幅降至24%;对明年1月和3月再次降息的预期几乎没有变化。
本轮美联储降息并不能视作“保险性降息”(riskmanagement)。7月31日美联储第一次降息时,鲍威尔曾称之为“保险性降息”,并表示降息主因有三:一是全球经济下行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冲击,二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三是促进通胀尽快达到2%的政策目标。目前看来,除贸易摩擦阶段性缓和外,其余两点仍未得到解决,因此之前的理由现在看来其实依然充分。需注意的是,7月首次降息时的美国经济数据要明显好于现在,但由于特朗普此前多次向美联储施压,导致市场对7月底降息的预期在6月初就已升至80%以上,过高的市场预期和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使得美联储陷入被动的局面。
历史上来看,市场普遍认同的两次“保险性降息”分别在1995年、1998年,两次均是降息75bp。在前期报告《制度红利的春天——四季度和2020年宏观展望》中,我们指出当前美国企业部门存量债务压力已达极高水平,具体表现为非金融企业债务/收入已升至历史第二高位,中长期来看存在引发经济衰退的风险。通过对比可以发现,1995年和1998年两次“保险性降息”之时,该比值均远低于当前水平。因此,当前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明显更大,美联储为应对潜在风险具备继续降息的必要性。
未来降息节奏将主要取决于经济数据。10月8日鲍威尔出席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第61届年会时,曾重申“数据依赖”一直是美联储政策制定的核心,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数据依赖”对于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性。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判断美国经济大概率将延续下行,且中长期有较大的衰退风险,我们认为美联储具备充分的理由进行“数据依赖”式的决策。一旦未来经济数据明显走弱,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大概率将再度转鸽。我们预计,美联储下次降息有望在2020年上半年。
相关文章:
[1]国盛宏观熊园团队,制度红利的春天——四季度和2020年宏观展望,2019-10-23
[2]国盛宏观熊园团队,对中美贸易冲突超预期缓和的几点理解,2019-10-14
[3]国盛宏观熊园团队,美国年内还降息么,中国跟不跟?,2019-09-19
[4]国盛宏观熊园团队,美国降息几成定局,关键是节奏,2019-06-20
[5]国盛宏观熊园团队,美国一季度GDP超预期的表与里,2019-04-27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19年10月31日发布的报告《美联储降息结束了吗?——兼评美国三季度GDP和10月FOMC会议》,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