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事件:2021年11月8日,央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核心结论:利率1.75%,属于结构性降息、定向降息,但并未明确规模,也并非市场预期的GMLF;年底可能有部分“试水”项目,真正放量要2022年,后续关注央行会否把碳减排贷款规模列为考核目标。总体看,这是一次克制的“放水”,应是旨在调结构而非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尚需各种组合拳,包括:地产和限产的纠偏;实质性的扩内需促消费;稳外贸;新基建加码;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财政前置(提前下发明年专项债额度)等等。对市场,应会带动债券利率下行,对股市流动性也是利好支撑。1、时点看,从“研究”到“推出”历时9个月,央行预期引导充分。2、方式看,并非预期的GMLF(绿色MLF),而是类似棚改的PSL(抵押补充贷款)。3、价格看,利率1.75%,属于结构性降息、定向降息。4、规模看,没有定规模,意味着理论上“没有上限”,但实际规模尚待观察;密切关注央行会否把碳减排贷款规模作为考核目标。5、节奏看,年底可能会有“试水”项目、量可能不大,真正放量可能要2022年、应会有万亿以上。6、投向看,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3大领域,初期突出“小而精”。正文如下:
1、从时点看,从“研究”到“推出”历时9个月,央行预期引导充分,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梳理央行官网信息可知,今年3/25央行提出“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先后经历了“计划推出(4/15)”、“抓紧研究(6/10)”、“有序推动(8/9)”、“抓紧推进(10/15)”等阶段,直至“正式推出(11/8)”。
2、从方式看,并非预期的GMLF(绿色MLF),而是类似棚改的PSL(抵押补充贷款)。一方面,央行并未采用预期的GMLF,应是考虑到操作难度,比如可能打乱当前MLF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先贷后借”直达机制、需要合格抵押品,逻辑上应是类似2014年央行为支持棚户区改造而创设的PSL。3、从价格看,利率1.75%,属于结构性降息、定向降息。央行指出,“碳减排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据此,按1年期算,金融机构给企业碳减排贷款利率应在3.85%左右(1年期LPR),低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89%(2021年9月);利率1.75%的“置换”支持,虽然并非降准的零成本,但低于逆回购利率2.2%,也低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25%。4、从规模看,没有定规模意味着理论上“没有上限”,但实际规模尚待观察,主因央行对项目严要求、且金融机构需公开披露和接受第三方监督;密切关注央行会否把碳减排贷款规模作为考核目标。一方面,央行并未直接给出规模,因此理论上只要符合规定的都可申请优惠利率。另一方面,央行要求“金融机构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换言之,贷款审核会较严。5、从节奏看,年底可能会有“试水”项目、量可能不大,真正放量可能要2022年、应会有万亿以上。今年还有不到2个月,倾向于认为,节奏上很可能几家国有大行会率先申请,争当“第一家”的同时也相当于给整个银行业提供范例参考,真正放量可能需要到2022年。具体规模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绿色贷款余额为14.8万亿,较去年末新增2.83万亿,其中清洁能源行业贷款余额3.8万亿,较去年末新增5900亿;此外,有关研究表明[1],2017年以来我国每年绿色贷款供需缺口平均在8000亿左右。据此简单估算,明年碳减排贷款规模应会在1万亿以上。6、从投向看,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3大领域,初期突出“小而精”。具体看,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氢能利用、智能电网、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此外,央行还要求,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
[1]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等等。风险提示:疫情、中美关系、政策力度等超预期变化。
联系人:熊园,国盛宏观首席经济学家;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相关文章:
[1]有降温有升温—央行三季度新闻发布会6信号,2021-10-16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1年11月9日发布的报告《克制的“放水”—六看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