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现状、趋势、影响【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一、现状:疫情前储蓄率先上后下再企稳,储蓄增速已有明显回升;疫情后居民储蓄进一步提升
1、概念辨析:储蓄率VS储蓄意愿。储蓄率受人口、收入、谨慎动机等因素影响,是实际结果;市场主要关心居民部门储蓄率,但统计局未公布相关数据,一般用国民储蓄率(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储蓄)替代分析。储蓄意愿主要受居民谨慎动机影响,是储蓄率变动的原因之一,变动趋势与储蓄率大致相同,主要根据央行问卷调查中的“更多储蓄占比”跟踪,更加直观、高频。
2、疫情前,我国储蓄率先上后下,近年来高位企稳,储蓄存款增速已有明显提升。中长期看,人口、收入、谨慎动机等都是影响储蓄率变动的重要因素,2000-2010年,随着居民收入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提升,我国储蓄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高点的50.9%;2011-2016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回落,储蓄率由高点下行至44.4%;2017-2019年,随着居民收入企稳、居民储蓄意愿上升,储蓄率维持44.5%左右震荡。从储蓄增速看,2018-2019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由3%升至10.1%,应与中美贸易摩擦、去杠杆等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有关。
3、疫情后,经济生活不确定性加大,居民储蓄意愿进一步大幅提升,但储蓄率升幅相对较小。
一方面,疫情爆发后,经济生活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居民谨慎动机推动储蓄意愿由疫情前的45.7%升至2022Q4高点的61.8%,疫后三年平均上升7.8个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疫后平均13.6%,较疫情前进一步上升3.5个点;我们测算的居民个人储蓄率疫后平均32.3%,较疫情前上升2.6个点,明显低于储蓄意愿升幅。原因可能在于疫情后居民收入受到冲击,收入与GDP的增速差距由疫情前的0.5个点拉大至1.4个点左右,居民实际能存下的钱相对较少。
4、本质看,储蓄意愿与消费倾向、购房倾向负相关;储蓄意愿提升的背后是居民更加谨慎保守。根据央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居民储蓄意愿和消费、投资意愿明显负相关;应注意,此处的投资是指居民对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的投资,实际上也属于宏观视角下的储蓄;2022年Q4储蓄意愿续升至历史高位,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居民购房倾向(预计增加购房支出的居民占比)分别降至64%、16%左右的低位,直接反应了居民更趋保守、谨慎。
二、趋势:2023年居民储蓄大概率有所回落,但速度可能较慢;中长期储蓄率回落仍是大趋势
1、短期看,疫后储蓄大概率有所回落,但回落速度较慢,2023年均衡水平可能仍高于疫情前。
>海外看,疫后储蓄回落偏慢,经济衰退约束储蓄回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发达经济体在放开疫情防控后,储蓄率从高位回落,但截至2022Q3,仍明显高于疫情前;指向受制于疫情残留影响,储蓄自然回落偏慢,短期可能仍偏高。此外,我们发现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与全球经济走势呈负相关,根据我们前期报告《衰退与择时—2023年海外宏观展望》的分析,2023年全球大概率温和衰退,则对国内储蓄率回落也构成约束。
>国内看,居民谨慎动机是短期决定性因素,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储蓄意愿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信心水平负相关,参考我们年度报告《博弈预期差—2023年宏观经济与资产展望》的分析,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减退,国内经济大概率趋于弱复苏,居民预期和信心有望边际恢复,推动储蓄回落;但考虑到目前居民信心处于历史低位,恢复正常也需要时间,2023年平均水平可能仍高于疫情前。这应也是近期一系列重要会议强调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重要原因。
>历史看,储蓄意愿更多是经济的同步偏滞后的反面指标。典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经济于2009Q1开始触底反弹,而居民储蓄意愿在2009Q2达到高点的47%,随后一年在44%左右震荡,持续高于金融危机前38%左右的水平,直至2010年Q4,也即经济触底一年半后才有明显回落,这反映了冲击过后,居民从谨慎保守到恢复正常的过程可能较为缓慢。
2、中长期看,我国储蓄率水平仍高,后续回落是大趋势。海外对比看,目前我国国民储蓄率水平45%左右,相较于全球平均的29%左右仍明显处于高位,后续下降空间大;国内因素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收入增速下降、居民生活恢复正常,储蓄率回落还是大趋势。
三、影响:2023年超额储蓄释放对经济的支持不宜高估;中长期储蓄率下降有助于扩大消费
1、短期看,超额储蓄有待释放,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如何?关键在于回落节奏。疫情后我国储蓄上升,市场由此关注超额储蓄释放对2023年经济的支撑作用。简单计算,若按照2019年底10.1%的增速作为基准,疫情三年超额储蓄在9万亿左右,若全部用于消费和购房,似乎能够产生较大支撑。但实际上,合理的储蓄水平是随着不同的经济环境动态变化的,储蓄提升了还可以继续提升,并不存在严格的“超额”概念;也即目前的高储蓄并不会自然转化为消费、支撑经济,如果经济环境仍然不好,储蓄可能继续维持高位;正如2018-2019年储蓄增速由3%升至10.1%,2020年疫情爆发后又进一步上升。因此,超额储蓄的回落节奏才是分析其经济影响的关键。
2、中长期看,储蓄率与消费率负相关,与投资率正相关;储蓄水平下降有助于扩大消费。从理论看,根据两部门封闭经济模型,总供给=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投资,均衡水平下储蓄=投资,也即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储蓄与消费负相关,与投资正相关。从数据看,我国储蓄率走势和消费率显著负相关,和投资率正相关;2017年以来,我国储蓄率震荡企稳,对应我国消费率维持55.4%左右,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偏低。后续储蓄率均衡水平继续下降,将有助于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杨涛 S0680522070001 yangtao3123@gsz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