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首提消化存量房,有哪些措施与影响?【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事件:4月政治局会议强调研究消化存量房,多地表态支持住房“以旧换新”。
核心结论:当前地产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消化存量房可谓迫在眉睫;综合对比各类政策的实施条件:短期更可期待的可能措施是控制供给、核心城市放松限购、“以旧换新”等;国家直接“下场”的方式则面临较多现实约束,当前更多的应是作为政策可选项和储备项,实际落地可能尚需时日。
1、近期中央明确要求研究消化存量房,各部委各地陆续落地。
2、当前地产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截至2024年3月,从库存绝对值看,全国狭义库存(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已经接近2016年的库存高点。
3、消化存量房的可能措施:
>控制供给:适当控制新房供应和二手房挂牌量。
>提振需求: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进一步放松限购;进一步下调房贷利率(5年期LPR);推广郑州、深圳、南京等地“以旧换新”模式;央行创设消化存量房的贷款支持计划。
>相比之下,政府收储、成立住房银行或中国版“两房”等国家直接“下场”的方式面临较多现实约束,当前更多的应是作为政策可选项和储备项,实际落地可能尚需时日。
4、消化存量房的可能影响:短期有助于减缓地产下行斜率,但难实质扭转趋势。
2015-2016年我国曾进行一轮以“棚改”为代表的地产去库存,去库存效果较好;而本轮与当时存在明显不同,一是实施类似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较小,二是二手房大规模入市的影响较大。在此环境下,我们认为消化存量房库存可从供给、需求两方面措施入手:
(1)控制供给:随着二手房挂牌量的持续增加,可综合统筹新房和二手房供给。
>新房:减少无效的土地和新房的供应。近年来房企拿地已明显减少,但受制于地产销售也明显下滑,库存仍然被动累计。为此4.29自然资源部要求“完善对应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住宅用地存量的住宅用地供应调节机制…合理控制新增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去化周期超长的城市暂停住宅用地供应”,目的在于避免高库存城市进一步增加新房供给。
>二手房:稳定价格预期,减缓挂牌增量。近年来二手房交易愈发重要,根据克尔瑞数据,2023年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占比上升至53%,且随着房价预期走弱,越来越多存量二手房流入市场:根据诸葛找房数据,2024年3月监测14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挂牌量同比上升54.08%,同比连续19个月为正;二手房挂牌量是成交量21.5倍,供大于求现象明显,去化压力较大。为了避免形成恐慌性抛盘,应尽可能稳定价格预期,减缓挂牌增量。
(2)提振需求:除了传统刺激政策,以旧换新、政府收储、成立国家住房银行等是可选项。
>传统需求政策:短期如进一步下调房贷利率和首付比、核心一二线放松限购限贷等,长期如推进新型城镇化、降低落户门槛、提振居民收入预期等。
>以旧换新:如上文所述,目前深圳、郑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开启住房“以旧换新”活动,具体方式有三种:帮卖(帮助推售旧房,若不能卖出退新房订金);收旧(地方国企收购旧房作为保障房,居民卖房款购买指定新房);补贴(对卖旧房买新房的居民给予补贴优惠)。“以旧换新”的本质在于盘活存量二手房、畅通“买一卖一”的换房链条,释放改善性需求、推动新房销售回升,但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地方财政紧张、国有资产流失等压力。
>政府收储用作保障房:中央出资设立专门机构、直接收购存量房,这是最直接见效的方法,但可能面临两大困难:
一是资金规模大,目前我国存量新房达7.5亿平方米,较2019-2021年平均水平高2.5亿平米;存量二手房规模更大,1999年以来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近250亿平方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要真正稳定地产市场,必然要同时稳定二手房市场,假设以1万元/平米的单价计算,存量新房、二手房市场规模分别约2.5万亿元、250万亿元,所需资金规模体量较大。
二是收益水平低,以一线城市为例,目前住房租金回报率仅有1.6%左右,远低于当前4.1%左右的贷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单独依靠所收购的存量房难以做到盈亏平衡,需要政府额外补贴,且考虑到房价可能持续下行,也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4年05月10日发布的报告《政治局会议首提消化存量房,有哪些措施与影响?》,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