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附志 专访 | 14届张钺:一个23岁的数学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附人脉网络 Author 阿华田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540次图文,今年第235篇内容


华附志 专访

 14张钺:一个23岁的数学家



阿里巴巴全球总决赛颁奖现场

2019年3月29日下午,伴随着巴赫的经典G大调小步舞曲,第一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颁奖典礼在杭州举办。一身休闲装的马云为数十位年轻选手颁奖,这场比赛历时六个月,超过三万人参与,最终只有51人脱颖而出。

图右为张钺

张钺作为获奖代表之一,向马云老师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用演算纸折成的60面体,上面写下了获奖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python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拓扑是世界的未来”……


竞技的实质是提高

最开始张钺是在朋友圈看到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通知,因为是第一届觉得很新奇,而且比赛没有年龄、学历等门槛,就报名了。

第一场共3道题,涉及面广,为时两天,网上提交电子解答。第二场是机考,对着电脑摄像头答题,偏重专业方向,时间3小时。

获奖名单在一个月后颁布,看到自己的名字,张钺十分开心,不是奖项本身,而是有机会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一起竞技,有中学生、程序员、甚至非理工科的爱好者、长沙的培训老师,还能见到此前只能闻名的前辈。

大家解题的思路、对数学的理解相互碰撞。这也是数学竞赛的魅力所在,吸引着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人。

几何与拓扑金奖


数学学习源于兴趣

张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竞赛的,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随五年级的学生参加育苗杯赛,一个专业性和知名度都较低的比赛,但摸着边拿了一等奖,就觉得自己还可以,于是坚持了下来。并成为粤东地区唯一考上广东奥校的学生。

后来上了中学,因为路途很远,回家要六个小时的火车,所以张钺一直在学校住宿,只有到寒暑假以及节假日才能回家。刚到华附的时候,每到周末教室空荡荡的,加上长住生的娱乐活动匮乏,张钺心里难免有落差,但他深知能在华附学习机会难得,要好好珍惜。

中学期间,张钺在保证平常课程的同时钻研奥数,有时一两天没思路也是常事,但若能遇到灵光一现的时刻,张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舒畅:太帅了!

他认为,数学最纯粹的东西,不是它的实用价值,而应是数学的本质结构,定理、性质的优美。所以要培养数学的鉴赏能力,去欣赏每个看似偶然的巧合。

像19世纪以前,初等数论研究的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几乎看不到实用价值,是“纯之又纯”的数学。但它能够得到成熟的发展,正是它本身的美感在吸引着数学家们去研究。直到第二次世界战争后,数论才逐渐应用于密码设计、计算机信息安全等领域。 

就这样在华附经过系统的数学学习,张钺慢慢找到了解题的感觉,笔记越来越厚,名次也越来越高。高二代表中国队参加全俄罗斯数学竞赛取得金牌,并于同年获得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班上的同学都尊称他“张天师”。


蓝袍为甲,华山论剑

2013年9月,张钺高三,这是他中学生涯最后一次参加高中数学联赛。他憋住了劲,以加试满分、总分全省第2的成绩闯进省队,参加12月在南京师大附中举行的全国高中数学冬令营(CMO),到时将选出60人组成国家集训队(TST),再在这60人中筛选6人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数学奥林匹克(IMO),这是每个数竞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荣誉。


2013年冬令营名单

冬令营考两场,每场3道题,时间4.5小时。不同于高考的传统题型,CMO主要考察平面几何、数论、不等式、组合等问题,而且没有方法上的限制,甚至还可以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这也意味着题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十分考验学生的数学积累。

此外,4.5小时3题,若题目顺手,3小时足矣,但只要有一题“卡住”了,就非常有可能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有思路也没时间)。再加上冬令营举办地的气候、饮食,这场比赛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局限在数学功底了,还有运气和状态。

在这场考试中,张钺凭借稳定的发挥成功获得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金牌,并拿到北京大学一本线优惠。这也给他的中学竞赛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整句号,更重要的,有机会认识到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选手,不亦乐乎。  


道阻且艰,排除万难

但就算获得了“降分一本线”的政策优惠,对于张钺来说,高考也并不轻松。由于高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数学竞赛上,其他高考科目的学习难免受到影响。

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留给张钺的时间不多了。

得益于他的热心肠和一直以来积累的“人品”,班上其他竞赛组的同学都自发地将自己的学习笔记、感悟、解题技巧倾囊相授,这对备战数竞长期缺课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复习是不可能复习得完的”,他只能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每天搞一个薄弱点,一周攻克一个专题,然后坚持。最后高考硬是考出了666的传奇分数,再加上降分,才顺利进入北大数院。


所以他很喜欢华附。这里有最优秀的同学。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他也会逐渐变得优秀。大家在看什么书,在关注什么问题,真的能相互影响。

这里还有最优秀的老师,张钺特别感激高中数学教练韦吉珠老师。韦老师不仅在竞赛上给予最恰当的指导,同时对待学生就像亲人一样,经常邀到家里喝茶,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张钺对韦老师的“阿尔法波、贝塔波”课堂更是记忆犹新!

同时,张钺也很清楚,优秀的人有很多,比他更努力却不能如愿以偿的也很多,所以他能够幸运地进入北大学习,享受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其实身上的责任、担当更大了,他要好好学习,不能松懈。


不忘初心,锲而不舍

上了大学后,中学时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打下的扎实基础让张钺很快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也接触到更加严谨、更成体系的崭新的数学领域。

他还记得刚学习拓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困惑:一个球面挖掉三个洞,它怎么能变成一个数字8?将一条带子一端旋转180度与另一端粘起来,得到莫比乌斯带,它怎么就能收缩成一个圆周呢?克莱因瓶是一个瓶颈与瓶身相交的奇异瓶子,它怎么又不能在三维空间中完美实现呢?…

这多少让张钺有些沮丧,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却驱使着他继续探索。他找来了一些经典的拓扑参考文献学习,随着一个个具体的图形在脑海里旋转、变化,慢慢地这些图形开始变得亲切,他能轻易地想象出三维的球面长什么样子了。 

张钺接受采访

这些经历让他对数学学习有了更深的体会:认知这个过程,都需要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再推广成一般的规律,如果没有具体,何来抽象呢?

为了能更深入地探寻数学之美,张钺积极参加讨论班和各类数学比赛,和同龄人竞技、交流数学。他还记得参加2017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时,因为很多内容都没学过,所以他和队友提前3个月狂补功课。当最后评委宣布他们以全场最高分取得团体赛金牌时,那种情不自禁的激动、兴奋一下子让他们热烈地握拳击掌。

那晚,张钺还拿了几何个人赛的银牌;那一年,他拿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年级组全国第一名,并评上了北京大学2017年度人物,堪比清华特等奖学金。


探索从未停歇

本科毕业后,张钺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也因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每天张钺都会去导师的办公室讨论问题,或者到研修室学习前沿的学术论文。他也看到了中西方一些观念的不同:在中国,人们往往会学好所有知识再做研究,但美国人则是边做研究边学习。

他明白,自己和真正的数学工作者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已经有了常年的积累,而自己的数学之旅才刚刚开始。但没有关系,他只有23岁,他还年轻。

张钺说,我的梦想就是成为能对数学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数学家,并培养下一代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 


- END -

采访|阿华田

▌撰稿|阿华田

▌排版|ver

▌转载自:公众号“华附人脉网络”6月22日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