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颐和园中霁清轩之紫藤。

最好的阳光 阳光植物志
2024-09-04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阳光植物志”,即可订阅。原创心血,欢迎转发。

文  图 | 最好的阳光

去年冬天,我在颐和园的谐趣园中走到一处院落,朱门紧闭,未得其门而入。


这里是颐和园谐趣园的园中院落,霁清轩,安静而低调。

门口有枸杞花,不知起落了多少个年头。

霁清轩的小历史也是清末民国历史脉络中的一缕。

它始建于清漪园时期,乾隆题名,霁清轩,取雨霁天晴。嘉庆十年,改建谐趣园时在霁清轩增建了军机处,让嘉庆在此居住也能兼顾政务。今天,还能在院中见到军机处。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这里也不幸罹难,仅残留部分建筑。

直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挪用部分海军军费,在清漪园遗址上复建颐和园,谐趣园、霁清轩得以重建。

汉白玉抱鼓石门墩 

民国期间,霁清轩对外出租,沈从文一家就曾在霁清轩小住,还写了《霁清轩杂记》。

沈从文在文中记到:“一进门院坪空空的,迎面是霁清轩,梁柱楹角髹绿漆画上紫藤,别致得不免有点俗气。”

这就是那个画满了紫藤的霁清轩,面阔三间,四周出廊,灰瓦卷棚式屋顶,檐柱上彩画了绿色藤萝花。

的确,这个霁清轩不像一般皇家的廊柱是红色的,上面还都是彩绘藤萝,比较独特。

轩前有个石雕露陈座,只不过上面空无一物。


沈从文接着感慨:“如果是老款式,可能是新装潢,在油漆时把颜色配走了样子,所以给人印象是建筑与装饰不太调和。”

“且不像是乾隆俗,很像慈禧时代的俗,如清末广东作风,和慈禧艺术鉴赏程度相近。

“且不像是乾隆俗,很像慈禧时代的俗,如清末广东作风,和慈禧艺术鉴赏程度相近。”

就冲这句话,对沈老更迷了。



花是好花,抛开乾隆或慈禧的艺术鉴赏程度,藤萝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紫藤是我国的原产植物,古称藤萝,我总觉得它特别像一个把流苏簪环斜插在侧的古代仕女,“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

春天开花,能带来浪漫馥郁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紫藤。



因为紫藤颜气贵重,再加上枝蔓绵延、果实累累的吉祥寓意,备受皇室推崇。故宫所藏文物中,紫藤题材的有画作、瓷器和摆饰。

宫内倦勤斋的天棚上有一幅紫藤的通景画,就是为了乾隆一抬头即能观赏到紫藤花,超越了它的生理花期。在他颐养天年的地方也搭了紫藤架,赏花怡情。



谐趣园中瞩新楼前也有株老紫藤,高可探至瞩新楼二层。

楼上还有一幅楹联:“万年藤绕宜春花,百福香生避暑宫。”可见清室对紫藤的喜爱。

紫藤是豆科的大型木质藤本,璎珞般的花序会结出豆科典型的荚果。

上面密被着灰色的茸毛,手感很舒服。

像不像毛绒绒的小鸟

荚果是豆科特有的果实类型,就像各种豆角一样,在植物学上的概念,叫荚果。

它成熟的时候,会沿着腹缝线与背缝线两侧开裂,果皮裂成两片。但也有一些豆科果实成熟时不会开裂,像花生、紫荆、皂荚等。

花生我们有体会哈,必须自己剥开才可以。

这个有黑色果皮的花生来自云南,是我亲自剥开的哈

下面这个皂荚成熟了会变得非常坚硬致密。要想打开,取出种子,要用刀子或剪子。更别提自己开裂了:皂荚之刺。

这是皂荚

还有的荚果成熟时,在种子间节节断裂,比如含羞草。

有的荚果是螺旋状,比如苜蓿的螺旋扭曲是很有意思的。

也有的荚果肉质呈现念珠状,比如著名的槐。

苜蓿之前写过:紫苜蓿,就这样螺旋形前进。

槐:

槐的更多细节在这里:七月上,槐花香。


而紫藤是两面裂开的。

捡来的果实在角落里有时会突然发出巨响,再一看,原来是荚果裂开,里面褐色的种子蹦弹了出来。淘气地不知跑到哪里,找了好久才寻出踪迹。

扁扁圆圆的,带着光泽,与毒性。

当然,毒药亦良药,用之得宜,紫藤还有解毒、止呕等功效。


有人说: “就全院中丘壑设计说,霁清轩或应是颐和园百十所住宅最具有逸格雅趣的一所。”

关于霁清轩以及轩内的植物还有后续,先以紫藤为启吧。

为了冬,紫藤幼叶上覆盖了一层毛

(紫藤,Wisteria sinensis,豆科紫藤属大型木质藤本)

颐和园系列


初六,青桐,凤凰栖。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乐寿堂花窗里的“兰”系列。

一扇花窗自在观。

颐和园 · 玉堂富贵。

当龙爪槐配上红灯笼。

昆明湖边,石缝中的泡桐,坚强着。

颐和园·清晏舫上的东西之间。

白皮松,白袍将军守宫门。

颐和园·景福阁与昙花。

颐和园·乐农轩旧事。

卧佛蜡梅香。

颐和园 · 长廊与石舫。

颐和园·水木自亲。

颐和园·金光穿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阳光植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