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前夕,致敬榜样教师汪瑞华老师!

北京一零一中 北京一零一中 2023-10-25



点击北京一零一中”关注我们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致敬·追思

汪瑞华老师


马上就要教师节了。

真诚感谢每一位曾在一零一中

倾情奉献、默默付出的老师们!

他们用智慧和努力,

造就了蓬勃发展的一零一中,

为国家培育了无数优秀人才。

他们中许多的榜样教师,

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

更是后辈教师们学习的楷模。

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忆、学习

——榜样教师,汪瑞华老师!




今年5月1日,我校前副校长、著名语文教师汪瑞华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这位扎根一零一、一生奉献讲台的好领导、好老师,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学习。


汪瑞华老师.


北京一零一中的校园里面,有许多白杨树,他们高耸、挺拔、壮美。汪老师就是这许多白杨树中的一棵,她的根深深地扎在圆明园的土地上,她的枝叶庇护这块土地。因有包括汪老师在内的许多白杨树,我们的校园有着一份独特的气韵。他们的生命与一零一连在一起,他们的奉献让一零一更富有厚度!





汪瑞华(1923-2021),1923年出生于湖北汉口市,1943年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国文专修科,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从文学泰斗朱自清。历任华北中学、北师大附中二部、师大二附中、北京一零一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北京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1988年离休。2019年9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第二排左起:第5、6和7分别为朱自清、浦江清和陈梦佳教授,第8为汪瑞华老师




国家纪念章获得者

一支粉笔写春秋


2019年,在建国70周年之际,96岁高龄的汪瑞华老师荣获国家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点击蓝字阅读回顾)以表彰他们为共和国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2019年汪老师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是国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这枚纪念章既是对汪瑞华老师为共和国培养人栋梁之才、作出杰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汪老师一辈子扎根三尺讲台奉献精神的褒扬。回忆起自己这一生,汪瑞华老师曾充满自豪地说:“我教语文真的是教了一辈子啊!”


在汪老师眼中,教师这份职业是“苦中带甜”的,她甘之如饴地燃烧自己,在耕耘中收获快乐。她曾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有人说,当教师太辛苦,“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烧蚀了自己”。认为工作辛苦,不假;但“苦”中有乐,学生的成长,对老师的信任、热爱会使老师在辛苦的耕耘中感到快乐,幸福。


多少年来,我就是“四点一面”或“五点多面”地在一零一中广阔的校园里忙碌着。(“四点”:指从家属宿舍——教研组——教室——学生宿舍;“五点”则加上去大操场。)


清晨,铃声一响,我抛却深夜批改作文的疲累,一跃而起,奔向操场,看学生锻炼,或去教室看学生晨读;晚上,我穿梭在教室里一行行课桌椅之间,看到了每张专心致志学习的面孔才放心地离开。夏天,在烈日曝晒下去查看他们的午睡;冬天,在凛冽寒风中,熄灯铃后还踯躅在学生宿舍外的甬路上……


学生们进入了梦乡,我才开始备课,写教学笔记、批改作文、作业一直到深夜……


在校园里,我和学生们一起劳动,种树、耘田、铺砖路、挖河泥……少年湖畔的垂柳,办公室前的白杨,校门前大路旁遮荫的杨槐……都流淌过师生共同的汗水。


在这许许多多看来平常而辛苦的工作中,我却感到充实而快乐,因为与这些纯朴而天真的学生们在一起,他们有时还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让你感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劳累,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信念藏在心间,让人生在三寸讲台上绽放光华。她认为:“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的责任是孕育祖国来的视野,工作虽辛苦,意义却深刻。”


汪瑞华老师的教育感悟,道出了师魂的可贵:将育人的伟大使命融入平凡的教育生活,把持久的热爱毫无保留地给予学生。这,正是为师者必备的素养,却也是要终生修炼的“内功”。





扎根讲台

毕生钻研教学改革


在一零一中,汪瑞华老师工作了近40年。她勤恳敬业,恪尽职守。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她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与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师从文学泰斗朱自清、李广田等先生,学习成绩优异。参加工作后,她敏而好学,系统加深专业知识,虚心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曾参加北京市教育局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受邀在北京广播电台讲授语文教材教法课程。


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来到北京一零一中视察。当时,汪老师也在现场,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为自豪地说:“我帮总理整理了发表在《教育文献》上的讲话稿,总理还问我关于语文课改的意见。”


1983年1月28日,北京市教育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表彰了在从事中小学、幼儿教育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汪瑞华老师(左面着浅色上衣者)也在受到表彰的教师中(王冬老师翻摄于国家图书馆)


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汪老师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她曾先后参加北京市教科所、中央教科所以及教育研究咨询部研究室联合组织的课题研究,撰写多篇既富有学术价值又富有教学指导价值的论文,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多年以后,汪老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历,之所以在教学上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其“内驱力”主要来源于学生:“我能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主张,自己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爱戴,也与学生们对我的理解、信任、支持分不开。


1961年3月8日,汪老师(前排右起第三人)

与1961届高中二班女同学在颐和园


1952年,汪老师被分配到附中二部(一零一中前身)。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接到了一次公开课的任务。前来听课的有一百多人,其中有师大的教育专家,也有应届毕业生。年轻的汪老师紧张得寝食难安,而且她还想在公开课上进行一次大胆地尝试:采用“课堂讨论”法,改变多年来教师“唱独角戏”的教法。这样的尝试必须要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当时班里的学生也看出来了汪老师的紧张,没想到他们没有丝毫笑话老师、瞧不起的意味,反而在课前给了汪老师许多安慰、打气加油,并且在课上踊跃发言,结合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开展了热烈讨论。



这节课得到了师大教授陈友松的肯定和其他专家的鼓励。从此以后,汪瑞华老师在语文教学改革道路上开始了不断地探索,也得到了许多学生的支持。她说:“每当我回想起那课堂上教与学的融洽,呼应与默契;回想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受到作品里美好形象的感染,高尚情操的陶冶……‘文’与‘道’得到高度统一时,我也亲切地感受到学生是自己的‘知音’和支持者。”


汪瑞华老师对王锡兰老师(鲁迅的学生)等组里老教师都非常尊重,努力学习。但她不落窠臼、勇于创新,汪老师坚持思考、不断探索着语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她主张“文道结合”,寓情于文、寓理于文,教师以充沛的情感,融情于文,使学生能从文章的布局、谋篇、解词、释句中深入体会文章的神采与精髓。


1963年8月语文组集体备课(1963年《人民画报》11期)

(画面左侧从上至下:张兰、王锡兰、汪瑞华,右侧从上至下:潘明娟、崔维华、郑民生)


汪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讲课生动,感情充沛,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历届学生都说听她的语文课是一种享受。1961届的高三学生在回忆中这样描写汪老师的课堂:



她个子不高,但声音的频率很高,哪怕你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她朗诵课文时的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当然她不是总用同一频率读课文,她会根据文中的情节的发展,极富感情高低有秩地读。读到精彩处,她会很陶醉,轻轻合上眼睛,微微仰起头,发出一声赞叹“啊……”声音由大渐小,最后结于无声。



汪老师不仅重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始终注重教书育人,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汪瑞华老师工作的年代,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更没有眼花缭乱的新概念,她凭着自己的教育热情孜孜以求地探索,这种钻研精神永不过时。




爱心不竭

做学生的引路人


学生眼中的汪瑞华老师,是慈母也是严师。61届高(2)班的周伯昆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对我的作文中的缺点,她毫不客气地指出,对我的一点点进步,她给与了热忱的鼓励。”


周伯昆同学的作文成绩不好,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和一群同样在作文上有困难的同学成立了“穷棒子社”,他担任社长。听说“穷棒子社”后的汪老师哈哈大笑,表示愿意“扶贫”,让同学们“致富”,还鼓励大家要“自力更生”才行。


从那以后直到高考,“穷棒子社”的 同学们奋发图强,按汪老师说的,多读、多想、多练、多议。同学们课后一遍、两遍、好几遍地高声朗读课文;然后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汪老师不厌其烦一篇篇地给学生习作写下评语,亲自辅导学生。周伯昆同学一直保留着汪老师批改的高三作文,批语总是能切中肯綮、言简意赅。




论点尚明确,但说理还不够透彻。开头下笔太远一些,不能简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在摆出反面论点之后,应针对它的矛盾、它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方面做得不够。论据不够充分。”



从内容来看,思路展开的线索比较清楚,怎样学先进、赶先进,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谈得比较具体,条例层次比较明晰。语言不够生动,缺乏论据。为什么要做三好学生,道理谈得不够透彻。”



中心论点明确,论据运用得自然,叙议结合得好,文字很明快,有显著进步。理论上的分析再深入一步就好。”



这篇文章的主要优点是情感真挚。唐家岭旧地重游,作者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感情,固而抒情自然。抒情、叙述、议论交融,描写具体,固而中心意思鲜明突出。”


最后一条批语,是1961年6月,汪老师在周伯昆高中时代最后一篇作文上的批语。和平时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不一样,这次周伯昆思路清晰,想写的东西都在心里,很快就写完。汪老师红光满面地跑到教室,手里拿着周伯昆的作文本,兴奋地说:“你看你看!这回你的作文写得多好呀!”于是她就在讲台前朗读了这篇文章,并逐段作了评点。然后开玩笑地说:“你这个穷棒子社的社长也该让位了吧?”同学们也起哄说:“下台!下台!”周伯昆说:“感谢汪老师,如果没有她的谆谆教导,我到今天还不知道写文章的奥秘!”


有不少学生,因为汪老师爱上语文。中国商务出版社副社长、1962届的刘功宜曾说,正是由于汪老师,让语文学科从最不喜欢变成了最喜欢!他从最开始“每篇作文都是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到一生与作文结下不解之缘,后来成为出版社的副社长,他把自己一生的道路选择,归功于恩师汪瑞华老师带给他的深刻影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汪老师不仅在传授知识上独具魅力,还“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关爱学生、潜心育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已故著名演员文兴宇是汪老师所带的1960届学生。他是国家一级演员,曾出演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喜剧演员之一。文兴宇曾在回忆说,汪老师对他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有着深远影响。



著名喜剧演员文兴宇也是汪瑞华老师的学生


在他就读一零一中期间,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社团也很多。在参加社团活动时,文兴宇参加了话剧团,排过校史剧,有趣的排练情景让他爱上了表演。


但是,当他决定要考戏剧学院的时候,事实上他连一台专业剧团演出的话剧都没有看过。那时,正巧北京人艺在五道口剧场上演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班主任汪瑞华老师就自己掏钱给买了一张票,请他看演出。正是这场话剧,让文兴宇大开眼界,也让他毕生难忘,后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戏剧专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每一个教师秉持的职业操守。既教书又育人,满含爱心、持之以恒地引领一批批学生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这是教师职业的崇高所在。



师生情深

桃李遍天下


在汪瑞华老师90岁生日的时候,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对于普通人来说,庆生也许是一天或者几天。但汪老师的90岁生日,从白雪飞舞的一月,持续到桃李初绽的四月,不断有学生陆续献上真挚祝福。



2013年,汪瑞华老师九十岁生日,

一零一中时任郭涵校长与老师们为她庆生



2013年,1959届高三(3)班学生

为汪老师祝寿


“感动和幸福久久萦回于心,这不仅仅是来自学生的祝福,还有得知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获得成功、绽放光华的消息,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汪瑞华老师说。


2013年,1960届高三(4)班学生为汪老师祝寿



2013年,1974届初三(11)班、

1976届高二学生为汪老师祝寿



2017年2月1962届高三6班

为汪老师贺94岁大寿



在汪老师所带的53届高三(2)班——一零一中在圆明园建校的第一届高中生中,有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建立功勋的刘纪原,有负责设计、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钱凌白,有培养了22名硕士、9名博士的大学教授李志远,还有许多无法详述的专家、教授、一线科技工作者。


汪瑞华老师的学生刘纪原院士


2016年3月17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他的中学班主任汪瑞华老师见面



一生开拓

为一零一教学奠定根基


“我爱一零一中,这块我终生耕耘过的地方。”


深受学生爱戴、一生桃李遍天下,汪瑞华老师却从不居功,她将自己的成就归结于“一零一中的好传统”,她写道:


在这里,我从青年、中年、直到老年,执着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全部的热情倾注于我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之中,几十年来,我像园丁培育幼苗那样,教育学生,企盼他们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主人,即便遇到困难、挫折,我也义无反顾,从不气馁,这是因为“一零一”的好传统、好校风、好班风教育我,鼓舞我,给我以力量,特别是“尊师爱生”的好传统,起着“凝聚力”的作用,凝聚师生之间深厚的友谊,它与我终生从事教育的“理想、情感、志趣”骨肉相连。




在一零一中,汪老师在担任副校长期间日夜操劳,全力支持王一知校长,与其他领导共同努力,让北京一零一中在经历了文革后重新焕发办学活力,再度成为北京市重点中学。


最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师曾担任了30余年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在她的带领下,一零一中的语文教研组曾两次获得校级先进光荣称号。汪老师和当时的语文组老师们用汗水与辛勤付出,书写了一零一中语文教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原语文教研组长退休老教师潘明娟说,“我大学刚毕业就来了一零一中,作为一名新教师,汪老师给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汪老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总是不遗余力,乐于分享教学经验,常常倾囊相授。有时,她会利用在办公室的休息时间,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散文情景交融,教散文首先老师要先入境、有了感情,才能挖掘文章中的深意与情感。”潘老师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汪老师教她如何讲散文的情景。



2020年,潘明娟老师(左)和朱纪松老师

看望汪瑞华老师


回忆起当年汪老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潘老师和原语文组初中组组长退休教师朱纪松老师总结了四条:

一是注重新老师的“第一堂课”。汪老师一直强调,新老师的第一堂课不能讲“砸锅”了。所以,不能一来就上讲台,新老师要经历跟班学习、听课、钻研打磨教案等阶段,直到对课堂熟悉、备好课、经过教研组试听课,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站上讲台上课。

二是注重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素养。她鼓励年轻教师多参加市里的教师进修、聆听名师讲座。“当时我们听过叶圣陶先生和魏巍先生的讲座,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些文学大家的课给两位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们在往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三是激励年轻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当时一零一中就是市里的名校,经常有各个区县的老师前来听课。每次组织公开课,汪老师都会鼓励年轻老师大胆地去展示,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技巧、获得自信。

四是团结教研组老师,尊重每位老师的教学特色。当时一零一中语文组的老师教学水平都非常高,虽然大家集体备课、重视教研,但是汪老师从来不要求一刀切,而是尊重每位老师的个人特色,让组里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风采的氛围。



2020年,语文组退休教师看望汪瑞华老师(左起:卢树林、潘明娟、汪瑞华、朱纪松、宁云平、刘旭)


性格开朗、豁达爽快的汪老师十分善于团结同事。回忆起当时的语文组,潘老师仍然感到非常温暖与怀念:“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氛围融洽、凝聚力强,当时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作为组长,汪老师尊重每一位老教师,教研时认真听取老教师的看法和意见,组内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对待年轻教师,她不仅关心教师成长,还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们的生活。当时老师们都住在学校里,逢年过节她会邀请单身老师来家里吃饭。平时外出教研、听课回来晚了的年轻老师,她还会十分细心地给大家留好饭菜。


“当时的语文组为什么会这么优秀呢?我们觉得还是在汪老师的带领下,老中青教师团结在一起,一心一意地干工作!汪老师为一零一中的语文教学奠定了深厚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既是我们语文组的开创者,也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恩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她的培养和指导,我们永远怀念她!”潘老师和朱老师说。


2011年11月,汪瑞华老师回学校参加“教师发展学校”的新教师培训


汪老师是北京一零一中教师团队的杰出代表,在她身上凝聚着一零一中鲜明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特质。一零一中的校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这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

END


撰稿:高建民 刘成成

审核:李铁军

编辑:西西



资料来源:

汪瑞华《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

(摘自《圆明春雨育英才·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史》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5年)

汪瑞华 《我的九十岁生日》

周伯昆《深切怀念汪瑞华老师》

刘功宜《从最不喜欢到最喜欢》

文兴宇《受益匪浅》

各届校友纪念汪瑞华老师图文

感谢潘明娟、王冬老师提供宝贵资料



点亮底部小金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往期精彩内容


· 再见,2021蓝校服们!一路平安

· 每一张一零一校园美照足以刷屏朋友圈

· 建党100周年、建校75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 美育就是吹拉弹唱?文创孵化101种创意

· 一零一中两份学生“提案”带上全国两会

· 北京一零一中获评“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 20件大事,读懂北京一零一中的2020

· 北京一零一中大兴分校诞生

· 未来课堂什么样?三节课让你看懂智慧课堂

· 什么才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

· 新冠那年,我们难忘的毕业典礼

· 重磅|国家级示范校!教育改革新任务

· 诺奖风向标!三校友同获斯隆研究奖

·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访问北京一零一中

· 生态!校园跑羊驼,孔雀也失落

· 校友 | 北京一零一中原来有这么多院士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公众号矩阵


 

圆明园校区(本部)


 

国际教育中心


 

温泉校区


 

怀柔校区


 

石油分校


 

矿大分校


 

大兴分校


 

上地校区


 

双榆树校区


 

一零一实验学校


 

实验小学


 

石油附小


 

实验幼儿园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