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刘阳,等

刘阳,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12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论文导读



      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既是对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精准评价,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有效评估。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一方面源于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理论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为优化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以及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本研究团队采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我国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政策,确定体育素养概念的定义及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操作定义。通过德尔菲法对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调研,对23位参与3轮调研专家的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包括体育健身意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健身效果5个维度及相应二、三级指标在内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模型、内容、权重和方案。

     本测评体系呼应了新时代体教融合政策以及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需求。所构建的测评体系已在上海市进行初步试点应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该测评体系在未来大规模应用时,应该注意内容方面的客观和公平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对各二、三级指标以及整个体系的信效度和敏感度仍需进一步广泛验证;在实施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客观测量手段和工具;在测评标准方面,应基于大规模数据确定常模参照或标准参照;应根据实践的需要,对测评体系的标准化实施方案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目标化推广。


第一作者简介



     刘阳,1979年生,河南洛阳人,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体质健康、基本运动技能及体育素养。

      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会员;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会员;国际行为营养与身体活动学会会员;国际身体活动与健康学会会员;国际静态生活方式研究网络成员;国际户外运动、学习及教育网络成员。现任国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报告卡中国项目中国大陆地区联合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中国项目及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项目的主要参与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80余篇,撰写专著3部。

      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学者,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全国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上海体育学院第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通信作者简介



      陈佩杰,男,上海体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院长,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会常委、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国际院士,研究领域为运动健康促进。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任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JSHS)主编、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 (International Testing Agency, ITA) 独立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体育学)召集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近百篇,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文引用格式

刘阳,陈思同,唐炎,等.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3): 19-26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

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

    处于生长发育和性格形成重要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其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和生活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先后下发了诸多政策文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这些政策中,体育素养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已被列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其进行评价也是学校体育评价、升学考试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容。正因体育素养在诸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评价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此外,近年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评价体育教学效果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以提升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价提供值得参考的测评工具。

     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进行科学且准确的测量与评价是提高其体育素养的前提,能反映其体育综合素质情况,是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是什么?包含哪些维度?如何进行测评?如果将该测评用于招生,如何保证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公平性?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层面,这些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和科学研究的趋势,自2016年起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团队成立了体育素养研究小组,开展了构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EPL)(以下简称“测评体系”)的攻关工作。研究小组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系统分析,掌握了国内外体育素养测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概念基础以及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政策,定义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体育素养测评的操作定义,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测评体系的理论模型、具体权重和测评方案,并在上海市进行了初步应用。本文分析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从而为科学地测评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提供解决方案,也为促进我国体育素养测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1

 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

1.1 理论需要 

     自英国学者Whitehead于1993年从学术层面提出体育素养这一概念之后,经过近30a的发展,它已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自2014年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协会将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的体育教育5个目标从原来“受过体育教育的”(physically educated)修订为“具有体育素养的”(physically literate)以来,体育素养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研究也呈现井喷式增长。作为了解并发展体育素养的前提,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2016年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体系(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CAPL)问世以来,由加拿大学者开发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已有4种,分别是CAPL-1、CAPL-2、Passport for Life、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总体而言,加拿大学者研发的这些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在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和实践层面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进一步认识体育素养概念及其在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尽管这4种测评体系各有异同,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直接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

     随着国外体育素养概念和应用的盛行,我国学者对体育素养的研究也愈加重视,其中,体育素养的测评受到了较多关注。然而,过去我国学者研发的一些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有些研究针对城市学生开发了体育素养测评工具,但未能构建总评指标。另有一些研究聚焦青少年,但受制于年龄,这些工具无法完全覆盖儿童青少年(1~12年级学生),或是由于操作繁琐,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测评。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对体育素养的测评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迄今尚无完善的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因此,从研究角度而言,构建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体系是发展我国相关理论的迫切需要。

1.2 现实需求

     除了上述我国体育素养测评发展的理论需要外,优化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以及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是构建测评体系的现实需求。

     (1)从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而言,研制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综合测评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如何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此次改革的一个焦点是“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不难看出,综合评价已是目前我国教育系统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是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一个有益补充。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学科评价需要一个科学综合的评价方式。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强调了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的要求。其中,“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明确导向,这为体育学科测评的综合性要求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由此,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为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研制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现实依据。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因此,构建科学测评体系是呼应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现实需求。

     (2)在学校体育发展方面,自2016年教育部将“提高体育素养”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则性目标之一以来,如何评价体育素养是政策制定者、学者和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既然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则性目标之一,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是否提高、提高了多少则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一套可行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此外,多年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弊端,如过于重视体质健康测评的结果、体育教学被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练习所取代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校体育的测评几乎等同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事实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兼具“身体性”和“身心性”的教育系统,在传承文化、传递知识、培育人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也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具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因此,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评价学校体育应采用更为综合的测评方式,而构建一个综合的测评体系是可行的解决方法。为此,研制测评体系也是助力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3)在地方发展方面,具有构建测评体系的现实需求。例如,作为教育改革的试点区和学校体育改革“排头兵”的上海市出台了相应政策,在《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强调了3个有关体育素养的目标:①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与健康水平;②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③中小学生体育素养合格率达到80%以上。此外,上海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框架也提出了将“基本形成先进、科学、可操作体育素养标准及评价体系”作为2020年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观测点及目标要求之一。因此,从地方性的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发展规划而言,研制测评体系是落实地方性政策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2

测评体系的构建应用

2.1 体系构建 

     本文所提及的测评体系的构建流程可见于已发表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总结而言,测评体系中体育素养概念的操作化界定基于如下定义: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的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包含体育健身意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健身行为、体育健身技能、体育健身效果(可分别简称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这5个维度。采用德尔菲法收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对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将AHP层次分析法作为体系中计算具体指标权重的方法。研究团队邀请了53名专家参与本次调查,共有23名专家参与了所有3轮调查(应答率为43.39%),直接为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意见和建议。结合23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测评体系的指标权重和测试方案也得到了确定(表1)。

2.2 指标权重和测量方案

     表1为笔者所计算的测评体系的权重分布和测量方案。具体而言,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的权重分别为17.25%、16.23%、23.72%、27.01%和15.79%(具体的二、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详见表1)。体育意识维度下设体育课意识、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意识、自主身体活动意识3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均包含兴趣、态度、动机3个三级指标。体育意识维度采用自我报告式问卷进行测评,由学生填写问卷,随后根据学生的填写结果进行评价。

     体育知识维度下设体育运动人体知识、体育运动营养知识、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知识4个二级指标。其中:体育运动人体知识包括运动与肌肉、运动与骨骼、运动与身体素质、运动与心肺功能、运动过程中负荷/强度的评定、身体形态的评定、身体机能的评定7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营养知识包括营养成分、健康饮食、运动与水代谢、运动与能量4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包括身体活动相关内容、静态行为相关内容、运动与体质量控制、运动与体质的提高、运动与技能的提高5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知识包括体育运动安全原则、体育运动常见损伤及防护、体育运动常见意外伤害及防护、心肺复苏、准备活动/放松与整理活动、自身运动水平和能力判断6个三级指标。体育知识维度采用线上答题的形式进行测评,由学生参与答题,随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体育行为维度下设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竞赛经历2个二级指标。其中:体育健身行为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组织化体育参与、自主体育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时间、屏幕时间、作业时间6个三级指标;体育竞赛经历包括学校运动会、区县运动会和省市及以上运动会3个三级指标。体育行为维度通过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测评方式,采用加速度计、计步器或问卷等方法对学生的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进行评估。体育竞赛经历方面则根据数据库信息对学生参与过的各级别赛事进行记录统计。

     体育技能维度下设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2个二级指标。基本运动技能适用于小学生,包括身体位移能力、物体操控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3个三级指标;专项运动技能适用于中学生(学生可自主选择至少1项运动进行评定)。体育技能维度分为两部分,其中:无专项运动技能或低年级的小学生的体育技能采用基本运动技能测试评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体育技能采用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评估。体质水平维度的具体测评内容和评分原则完全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

2.3 体系应用的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是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测评体系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2.3.1 呼应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

     测评体系的应用是对基于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改革的紧密呼应,其提供了一个深度契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方案。为了实现体教融合目标,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模式需要进行相应完善。具体而言,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涵盖健康教育内容、基本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以及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项目技能而参加的各级别比赛。从理论层面看,测评体系所包含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5个维度,涵盖了个体产生体育健身意识(产生兴趣→产生体育健身动机→改变体育健身态度),进而掌握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学习体育健身的相关技能,并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相关行为,最后获得因参与体育健身行为而产生的体育健身效果(该效果也是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必要能力)的完整闭环,而这些内容也正与国际上公认的physical literacy(体育素养)的本质和内涵属性以及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需完善的内容完全契合。

2.3.2 变革传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测评体系的应用是对传统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重大改革,其提供了一个全面、动态和过程性的考核评价方案。考核评价是决定教育实践及其方向的指挥棒,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也不例外。传统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如自2007年起就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虽然各省具体考核评价办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以一次性结果考评为主,且内容多只包含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2个方面。前者受个体先天条件如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影响较大,这使得一些体质较差的儿童青少年尽管在体育课上认真投入学习,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仍然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后者从实施的可行性和方便性看,基本上都是在考核少数几个常见运动项目的分解动作,如足球考核内容通常为颠球、带球跑、踢远、踢准等,这样就会造成“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的情况。因此,当前学校体育传统的考核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反,采用测评体系则可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呼应最新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所提到的“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从具体实践层面看,学生每学期或学年都可以填写体育健身意识和知识问卷;在运动技能提升或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后,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更新自己的体育技能水平;体育行为也会随着学生每学期的体育学习情况和竞赛参与经历产生动态变化;在体质健康监测中记录每年学生的体质水平。采用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可以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的体育素养不同维度的情况,依据各维度或整体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还可以将学生在不同学期或学年各维度或整体情况进行对比,依据其进步或退步的变化幅度进行考核评价。

3

测评体系的未来发展

     在测量与评价领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完美测评体系,任何测评体系都需要不断验证、修订、完善。因此,尽管笔者根据前期文献计量学的分析结果,遴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调查,遵循德尔菲法的原则和步骤构建了测评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级维度的权重,但作为首次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目的和内容构建的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体系,必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

3.1 测评内容

     在测评内容方面,目前测评体系所列出的各级维度是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调研结果而得出的,但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中考甚至高考的考核评价,通过有些维度的现有指标可能无法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如体育健身意识,从普通调研或测评角度而言,可以通过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评式问卷进行,但若该测评与升学挂钩,学生很有可能会为了获取较好体育健身意识的评价结果而回答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内容,造成结果失真。因此,有学者建议,通过负面清单客观记录学生在体育健身实践中的相关情况反映体育健身意识。同样,在能够简易客观地测评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的方法普及之前,体育健身行为中的自主体育活动和屏幕时间也可考虑通过其他指标代替,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3.2 测评应用 

     在测评应用方面,一个好的测评体系需要具有可行性、较好的信效度和敏感度。自2018年以来,测评体系在上海市杨浦区和松江区进行了全维度数据收集的试点应用,并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上海全市应用。从前期试点应用的情况看,测评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部分内容如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健身知识以及体育健身效果已经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但是其他维度指标如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健身技能以及整个体系的信效度仍需要在未来进行较大样本量的研究来验证。同时,在利用测评体系获取大规模体育素养全维度数据之后,也要根据其结果情况、评价目的来分析其敏感度是否达到可接受的级别。此外,考虑到测评体系中的部分观测指标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影响,未来还需要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来验证测评体系的信效度。

3.3 测评实施

     在测评实施方面,由于体育素养的内涵较广,所以笔者构建的测评体系包含了5个维度以及各个维度下的众多观测指标。有些维度的测评相对容易,如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的问卷/试卷对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健身知识进行测评,可以通过测试法获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即体育健身效果。但有些维度或观测指标的测评尚存在一些困难或不足,需要未来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发展完善。以体育健身技能测评为例,对于小学生而言应测评其基本运动技能,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存在一定局限,如未涵盖基本运动技能的各个方面(身体位移能力、物体操控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或测评繁琐,耗时较长且需要测试人员主观评判。因此,为了应对未来大规模的测评需求,开发涵盖基本运动技能各个方面、客观省时且简单易行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就十分必要。此外,未来还应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技术,研发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智能运动专项技能测评系统,以便客观、迅速地对专项运动技能进行测评。

3.4 测评结果

     在测评结果方面,为了给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一个直观的结果,测评体系各个维度和总评结果均采用了百分制的形式,根据权重计算各维度得分,最后求和计算体育素养总评分。需要特别指出,目前测评体系中的各级维度/指标权重只是对德尔菲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进行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其分数本身并无确定的参照体系。对于科学的评价而言,测量的结果需要有确定的对比或参照,如最常用的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对于本测评体系:一方面未来需要进行大规模应用,从而得出不同年龄段/年级的常模,确定常模参照;另一方面,也可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标准参照,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测量结果。

3.5 测评推广

     在测评推广方面,尽管前期测评体系已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试点应用,但是当前研究和实践尚处初期阶段,为了在更多地区有效推广测评体系,未来还需要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验证:①确定测评体系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因体育素养涵盖内容众多,测评方式不同,所需的场地、器材、设备等软硬件较多,因此,需根据测评体系实践的需要,完善并确定可推广应用的标准化实施方案,以保证在其他地区应用测评体系的质量,以及各地区之间测评结果的可比性。②进行测评体系的目标化推广。测评体系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提供了评价工具,各地区或机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具体目标,整体或部分推广应用测评体系。如在体育中考中,需要评价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维度下运动竞赛的经历,但在尚未建立校级运动赛事数据库的条件下,可只测评区县级及以上级别或已有记录的竞赛经历。就像高考有全国卷和地方卷、体育中考各省市或地区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一样,各地区或机构在现阶段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及目标,推广测评体系的本地化应用。

4

结束语

     体育素养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科学地对体育素养进行测量与评价,是了解现状并判定如何提高体育素养的基础。因此,本文构建的测评体系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呼应了国家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要求。为了更加准确、科学和客观地对体育素养进行测评,未来还需研究人员、学校、政府管理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不断验证、发展和完善测评体系。

本文刊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为方便阅读,此处删去原文注释,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

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研究及启示//李博,刘阳,陈思同,等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效果综述//张丹青,孙建刚,刘雪琦,等《身体活动汇编》(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内容、应用与发展//洪金涛,陈思同,刘阳利器还是噱头:可穿戴设备在身体活动测量中的信效度//孙建刚,柯友枝,洪金涛,等《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背景、体系架构与现实意义//唐炎体教融合发展中的高考动力因素//唐炎,陈佩杰


往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9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7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3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2期目次《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4卷第1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