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坊 |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2021年17期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20世纪40年代关于中国上古社会的文明起源、政治变迁及发展道路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侯外庐并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笔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上古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和看法时至今日愈发显现出其特有的理论光辉。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定价:68.00元出版日期:2021-2【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上古时期的城市、国家、生产方式、社会阶层及关系、阶级、文明起源等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侯外庐在本书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尤其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结合上古中国的相关史料,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独特规律,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很多独创意义的见解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开创性著述。
目录
初版自序
1955年版自序
第一章 亚细亚古代社会规律的研究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中各派的意见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什么?
第三节 关于亚细亚古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第四节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起源之差别性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一节 什么叫生产方式
第二节 殷代社会的特性
第三节 周代生产方式底劳动力特性
第四节 周代生产方式底生产资料特性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具体路径
第四章 古文献中最初所表现的文明人类
第五章 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封建外衣是后人所裁制
第二节 “封国”非封建制度辨
第三节 殷末周初之作邑作邦与城市国家的成立
第四节 西周营国筑城、“城市国家”的发展
第六章 周代“城市国家”及其亚细亚特性
第一节 国与城同义、迁国的历史性
第二节 周代城市与农村(国野、都鄙)的关系及其历史悲剧
第三节 春秋国家及其“耦国”制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氏族贵族专政与统治阶级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明路径与先王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统治者权利义务的起源
第八章 中国古代政治的变迁
第一节 周代政治与氏族组织
第二节 春秋战国政治家的比较
第三节 由贵族官学到平民的民主
第九章 周代的商人与自由民
第一节 周代商业资本的路线
第二节 周代自由民(国人)
第十章 古文献中最初所表现的道德起源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国民晚出与贤人考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氏族贵族专政理论的修正与否定
第一节 从宗教先王到孔墨的理想先王
第二节 战国诸子对于先王观论争的思想线索
第三节 战国末期对于先王的还原与否定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社会秦国文明的源流
第一节 研究秦国文明的史料问题
第二节 秦国文明起源的正确年代
第三节 秦文明和周文明的比较
第四节 秦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的变法运动
第一节 古代世界变法的路径
第二节 古代中国变法的经济因素
第三节 晋齐楚秦的变法运动
第四节 法家的阶级斗争思想
侯外庐先生学术年表 侯且岸
侯外庐学术著述编年 侯且岸
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侯且岸
湖北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
精彩试读
中国古代史这一门科学,问题很多,现在还在争论着,我相信有了这些自由争论,就会产生正确答案。我个人对这一门科学探讨了十五年,在主要关键上都作过严密的思考,对于每一个基础论点的断案,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我自己从事这项研究是有依据的,一是步着王国维先生和郭沫若同志的后尘,二是继承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战的绪统。我力求在这两方面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原则,是首先弄清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为了解答这个悬案,的确花费了不少的精力,最后得出了我自己的答案。
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二个原则,是谨守考证辨伪的治学方法。要想得出断案,必须勤恳虚心地吸取前人考据学方面的成果,再进一步或改进或订正他们的说法。这一项专门学问,过去曾经束缚住许多学者无以自拔,但是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就必须钻一下牛角尖,至少也要遵守前人的严谨的方法。例如,引用《书经》资料,如果拿《商书》当作殷代的作品去论证商世,就会大上其当。如果拿《周礼》来论证周初的制度,就会犯错误。卜辞和金文出土以来,经过许多专家董理,成绩是可观的,我们研究古史,地下资料已成为必要的论据了。科学重证据,证据不够或不适当,结局便会是闭门造车和主观臆度。而且,古书文字有一定的时代含义,决不能拿现代语的同类字句相比较,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因为古人所用的词句在字面上尽管和现代的一样,可是实际的意义有时却是相反的。今文家常犯的毛病就是“托古”“影古射今”,但是实事求是的研究,尤其研究古代史,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渲染,以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三个原则,是把中国古代散沙般的资料,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古代发展规律,作一个统一的研究。就一般的意义来说,这是历史科学中关于古代社会的规律的中国化;就特殊的意义来说,这是氏族、财产、国家等问题的研究在中国的引申和发展。这项工作不是我个人所能做到的,但却心向往之。我在本书中,在下列各方面是用了些精力的。例如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具体说明,中国城市国家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变法的特殊路径,国民阶级在中国古代的难产和形成,氏族制在中国古代的残存意义,以及土地国有的大生产制等等。然而,这种尝试工作究竟有多少正确性,我是非常不安于心的。不论如何,我们要不断努力,才能有创造和收获。历史学者不必过于菲薄自己,限制自己,是应当“取法乎上”的。但是取法经典著作的“范例”和自己创造性的钻研,却不能求其速成,功夫是要积累起来的,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狗”,这也是学人的通病。
本书着重在究明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它只是中国古史的草图,还不是完整的古史。这项工作还要学者来研究,可是在体系上应当遵守的科学方法和理论说明,在本书里已经作了一些试验,可以供古史研究者参考。同时,我还希望在理论说明上或整理工作上能得到爱好这门学问的人们的批评,使真理由于不断探讨而能够愈加显明,那末受益的就不单单是著者个人了。
——摘自本书“初版自序”相关往期回顾
新书坊 |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新书坊 | 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新书坊 |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文案 | 朱绛 高尽信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点击“阅读原文”,把好书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