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碎金书坊 2023-05-18

新|书|坊

2021年01期



刘家和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治史兼及中西,长期致力于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涉及古代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问题、中西思想的深层结构问题,以及古代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和特点等问题。刘家和先生倡导中外古文明比较研究,主张通过比较研究来深入探讨中外(主要是中西)古代历史文化内在结构的异同,强调比较研究视野中历史的同与异之间、一与多之间、可公度与不可公度之间,有着某种结构和张力关系,认为历史及历史研究的发展都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这些思想对如何看待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关系,如何看待各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等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本书既涉及中国,又涉及外国,还涉及了世界,为读者展示了一方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史学世界。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与世界》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作者: 刘家和

ISBN:978-7-100-18172-3

定价:109.00元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出版日期:2020-7

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力作

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刘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写就的20篇论文,对古代世界主要文明地区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问题、中西思想的深层结构问题,以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社会经济史、政治制度史、学术思想史、中外古史比较等,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融中外古史为一炉。另附《谈学术工作的基础》一篇,谈先生治学经历和体会。


【作者简介】

刘家和,192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皆有精深的研究。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并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世界史杂志》编委等。著有《史学、经学与思想》《古代中国与世界》《愚庵论史:刘家和自选集》等,主编《世界上古史》《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等。




目录


印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
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
论黑劳士制度
公元前6至4世纪北印度社会性质和发展趋向蠡测

《书·梓材》人历、人宥试释
说《诗·大雅·公刘》及其反映的史事
关于蒍掩庀赋
史学和经学
宗法辨疑
对于中国古典史学形成过程的思考
楚邦的发生和发展
三朝制新探
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关于陆贾《新语》的几个问题
《春秋》三传的灾异观
《史记》与汉代经学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论中国古代王权发展中的神化问题
论中国古代轴心时期的文明与原始传统的关系


附录:谈学术工作的基础
后记





精彩试读


这本文集在武汉出版社1995年初版时,未曾写序。其原因是,我原无出版此书的打算,是友人冯天瑜先生等一再鼓励并代为联系出版社出版的。所以,当时只写了一个简短的后记,说明选文大概情况,文章虽然多经多年思考,但自知尚不成熟,结集出版之目的在于多得批评指教。这些都是实话。

初版出来之后,发现其中排印错误之处甚多。至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时,经蒋重跃教授率领几位研究生分头据原引书核校,基本上解决了排印错误的问题。不过,我仍然没有写一篇序言。因为我仍然觉得这个文集不是自己有意设计编辑的,所以还是让它披头散发面对读者,丑媳妇不必梳妆打扮再见公婆了。

现在,十年时间又过去了,商务印书馆要再出新版,希望我写一篇序言。如果我再不写,那就是不负责任了。以下就来陈述一下关于此书的一些事情的原委。

现在书中的第一篇是《印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上。或问,你写过《论黑劳士制度》以后为何不继续研究希腊,而把重心转到印度史方面?答案是,我研究黑劳士制度的目的在于以斯巴达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作比较,而在研究黑劳士制度时又联想到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也有重要的可比性。所以,在写论黑劳士制度文章时就想到下一步将会思考印度史问题。

1957年夏,我从东北回到北京,个人的研究重心也从希腊转向到印度。古代印度文明高度发达,唯独没有严格按照时间、地点系统叙述的历史作品。大量的婆罗门教经典和浸透了种姓制度的“法经”、“法论”以及反对婆罗门教的佛教的“经”、“律”文献,都是研究古代印度社会、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有了英文译本,有些还编入了丛书,此外还有少数俄文译本,所以在国内尚不难找到。在国内,研究印度还有比研究希腊更加浩瀚的汉文资源,即汉译《大藏经》,二者可以比较互证。当然,《大藏经》卷帙浩繁,千门万户,乍看难以入手。不过,中国人治学有从目录学入手的传统,汉译佛经也有目录著作。我因自己在这方面接受过一点训练,从而能在研读和引用汉译佛经时获得了较好的效率。所以,在首篇关于印度佛教的文章以后,1963年又发表了《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随后一篇论古代印度社会性质的文章在仅成初稿时,因政治运动而中止,直到“文革"以后1983年才在《南亚研究》上发表。这就是此书的第四篇文章。严格地说,在第三、四篇文章公开发表以前我已经发表了几篇关于中国古史的文章,按时序应该后排,现在这样排序只不过说明它们其实成文在先而已。

1979年底,又因工作需要,我从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被调到史学研究所,任务是从事中国通史和中外古史比较的研究。当时,白寿彝先生是史学研究所所长。他对我说,调你来史学所,不是要你放弃世界史,而是要求你在已有的世界史研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中国史,看来这也符合你先前的治史初衷。那段时间,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投在帮林师主编的《世界上古史纲》作“古代希腊”章,同时自己主编一本《世界上古史》教材上的。林师得知我的工作调动后,曾笑着对我说:你又逃回中国史去了。我说,我不敢逃跑,而是在“转进”啊。其实林师本人也是有这种“转进"的。

研究重心重回中国,内心充满游子还乡之感。问题在于从何入手。思考一段时间以后,决定从头来。这就意味着从《尚书》《诗经》作起。1981年发表了《〈书·梓材〉人历、人宥试释》,1982年发表了《说〈诗·大雅·公刘〉及其反映的史事》,此二文皆按由小学而经学考证的路数以证历史。效果似乎尚可,于是又继续转向《春秋》《左传》。1984 年发表了《关于𫇭掩庀赋》。这样一些文章,表面看来已经与我写外国史的文章的形态迥异。可是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鲜明的。一则,这些文章所研究的对象仍然是社会结构问题;二则,每篇都有与外国史比较的背景。由此我又开始想到,史学与经学的关系密切,看来是中国史学的一个特点。于是1985年发表了《史学和经学》。在我据《尚书》《诗经》《左传》作试点式的史学探讨时已经发现《礼》的重要性,要厘清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问题,宗法制的研究是不能缺位的。可是这个问题在经学史上的异文歧义既多且杂,我不揣谫陋,试图将它置于史学和史学史的背景下作出个人的新探,1987年发表了《宗法辨疑》。因为写作此文时,自己的思想也活跃在史学史的领域里,所以同年发表了《对于中国古典史学形成过程的思考》。这两篇文章写于同一时段,而学术思路重点不同。前者重在经史文献之微观考据,后者则重在宏观理论的思考。

林师于1981年完成《世界上古史纲》之后,次年主编了《世界古代史论丛》,一直紧抓城邦史的研究。记得他曾找我谈话,大意是,你不是“转进”到中国史研究了吗?那么就要给我写一篇中国早期的一个城邦的历史,具体国别由你自己选。我读《左传》对楚国历史颇有兴趣,1984年还发表过《关于蒍掩庀赋》一文,所以就承应了写一篇楚史。1989年林师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收录了我的《楚邦的发生与发展》。同年又发表了《三朝制新探》,是一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礼的考辨来思考古代城邦政权结构的三重性问题的文章。

本书所收的《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1990年)、《关于陆贾〈新语〉的几个问题》(1991年)、《〈春秋〉三传的灾异观》(1990年)、《〈史记〉与汉代经学》(1991年),这几篇文章说明我的研究重心已经转入思想学术史领域。

其实,与研究重心转入思想文化史的同一时期,我的研究也已经潜入到了比较研究世界古史的层面。其表现就在本文集的后四篇文章中。《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1986年),这是我多年以世界史为背景探讨中国古史所获认识的阶段性的综论。《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1989年),这是我于1986年在国外读到雅斯贝斯(1883—1963)的《论历史的起源与目的》(按德文原本有“论”字,英泽本和由英译本转译的中文本皆略去了“论”字)的英译本后,经过一段深思后写成的。读雅斯贝斯此书,内心深感激动。因为我的古史比较研究是以希腊、印度和中国的文明作为三个支点来进行的,竟然与雅斯贝斯的三个“轴心文明”相重合,并且他同我都有反对西方中心论的意向,从而有些兴奋;不过雅斯贝斯此书德文原本出版于1949年,我那么多年之后才知道,又难免深感惭愧。当然,他是作为哲学家涉论历史,我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自己有话要说,所以写出这篇文章。这是我对自己前此所作的比较研究的一篇综论。《论中国古代王权发展中的神化问题》(1993年),可以看作《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的引申说明;而《论中国古代轴心时期的文明与原始传统的关系》(1993年),则为对于《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的补充论证。

此书以前两版都未写序,其原因在于,一是觉得不值得写,二是也不容易写。这次决定写序,要感谢郑殿华编审。因为他不仅提醒我应该写序,而且建议我可以对所收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主要内容做些简介,以便读者理解。他这么一说,使我想起了《史记》里的《太史公自序》和《汉书》里的《叙传》。这样,我就照虎画猫地一路写来,拉拉杂杂地叙述了个人为学背景,并对所收各文作了或多或少的简介。但愿这能为读者诸君带来一些便利。

最后还有一点说明,此书再次出版,目的始终在于期待各位方家赐教。


——摘自《古代中国与世界》序


官网购买链接


      文案&图片 | 殿华 子悦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往期精彩回顾


新书坊 | 格奥尔格·G. 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 (伊格尔斯著作集)

新书坊 | 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新书坊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之魅》 (新史学译丛)

新书坊 | 格奥尔格·G. 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伊格尔斯著作集)

新书坊 | 吴景超《都市意识与国家前途》:放眼世界,着眼中国                         新书坊 | 吴雷川:《吴雷川日记》:首次整理,弥足珍贵

新书坊 | 王柱宇:《北平行当访问记》(2020年9月百道好书)

新书坊 | 王柱宇:《北平艺人访问记》笔墨间的旧京风貌

新书坊 |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新书坊 | 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

新书坊|《北平学人访问记》(上、下)

新书坊 | 安德烈亚斯·罗德《21.0:当代简史》: 世界在变,越来越快

新书坊|吴宓:《世界文学史大纲》

新书坊 | 缪钺:《冰茧庵文史丛稿》:清通简要,善推余波

新书坊 |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新书坊 |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新书坊 | 汤炳正:《屈赋新探》

新书坊 | 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新书坊 | 张涛:《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新书坊 | 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

新书坊 | 晏绍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碎金书坊”▼把时间交给阅读


戳原文,把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