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张涛:《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碎金书坊 2023-05-18

新|书|坊

2020年02期



本书梳理了孔子步入美国的初始途径,对孔子在美传播的主要推动者群体进行了分析,详细勾画了早期美国所理解的孔子及其思想,阐释了美国人对于孔子憎爱杂陈的态度以及对孔子影响下的传统中国的认识。

作者还着重论述了孔子与美国早期伦理道德、政治原则、发展道路和外交思路等线索的交叉,展示了孔子思想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本书使用的英文文献有860种之多,这其中既有欧美各界人士写作并在早期美国流传的涉及孔子的介绍性材料,也有大量媒体甚至连今天美国人都很少有人知道的当时的一些地方小报和以手稿信件为代表的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献。将这么多年代久远的文字材料用于研究孔子在早期美国的影响,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次。

——编辑推荐


《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



作者:张涛

页码:421页

定价:75.00元

出版日期:2019-11

主题词:孔子 美国早期史 世界史

装帧:平装

装帧设计:高珊

内容简介

在华人大量涌入美国前,美国早期的对华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图书、媒体等各种印刷品文献,而在这些文献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介绍占有相当分量。可以说,那个时期美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人非孔子莫属,孔子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他的思想观念对于美国人认知中国起了重要影响。本书通过深入发掘、研究大量的美国早期印刷品文献来考察1849年以前美国人对孔子的认知史及孔子在美国的形象的起源和早期演变。


作者简介

张涛,四川岳池人,北京大学博士。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中华美国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文化关系史、美国华人华侨史、美国种族关系史、美国社会文化等。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国际A&HCI期刊和国内CSSCI来源期刊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数次获得学校和省级学术奖励。





目录
自序
上篇 孔子初入美国的途径
第一章 耶稣会著译的开拓性贡献
一、《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重大意义
二、李明和杜赫德的影响
三、其他耶稣会成员的作用
第二章 新教传教士的贡献
一、英国传教士的儒学译介
二、英国传教士的非翻译类著述
三、美国传教士的现身说法
四、普鲁士教士郭实腊
第三章 新教孔子观的刊物载体
一、《印中搜闻》上的孔子
二、《中国丛报》谈孔子
三、两刊孔子观的来源及其向美国的传播
第四章 欧美世俗民间文献与孔子入美
一、商人的著译
二、美国商业展览和商人信件的媒介作用
三、商人在华报刊传回美国的孔子形象
四、传入美国的欧洲文人的孔子观
第五章 欧美外交文献传播的孔子观
一、英国外交使团眼中的孔子
二、英国在华官方人员刻画的孔子
三、美国及其他国家使华外交人员的孔子观
下篇 孔子美国化的开端
第六章 透过孔子看中国
一、孔子:堪称完人的异教思想家
二、孔子对于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寓意
三、中国孔子崇拜的弊端
第七章 早期美国政治视野中的孔子
一、以孔子为参照的美国政治原则
二、孔子与美国的为政美德
三、孔子衬托的农商道路之争
四、美国早期外交视野中的孔子
第八章 孔子与早期美国的社会生活
一、孔子思想的道德参照意义
二、孔子衬托下的美国道德培养途径
三、孔子与早期美国的日常生活
四、孔子与早期美国的社会进步理想
第九章 孔子与早期美国对华文化攻势
一、区别对待耶稣会与英国传教士
二、鼓动美国传教士亲临中国的声音
三、在中国迎击孔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1):书籍、印刷品、手稿等
二、原始文献(2):报纸杂志
三、研究性文献
附录 孔子思想传人美国大事记(1849年华人移民之前)
后记


精彩试读


美国源于英属殖民地,而殖民者又来自欧洲。因为有了这条历史纽带,殖民时期的北美居民便借助与中国早有往来的欧洲人所写的文献,开始了认识中国之旅。本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探究美国孔子观的起源,梳理美国对于中国的最初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为后来美国的对华认知定下的基调。

殖民者知晓孔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如果以文字材料首次提及孔子的时间来看的话,则是在18世纪初。自此以后到1849年中国移民大规模赴美,孔子在美国各类文字材料出现的频率迅速增加。虽然我们没有每一年的具体数据,但在近一个半世纪里,孔子总共出现了三千多次,足以说明美国早期社会在孔子身上倾注的巨大热情和兴趣。这三千多次的引用中,既有孔子及其思想赖以进入美国的四大文献种类,也有美国社会评价和运用孔子及其思想的资料。文献资料种类齐全,涉及手稿、书信、书籍、小册子、传单、广告、大众报刊等,基本涵盖早期美国社会的主要领域,具有明显的代表意义。以这些文献为载体,美国独具特色的孔子形象得以出现并持续发展。这一形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贯穿着一条赞赏+批判的二元线索。

……

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举目所见就是一个在精神上高度统一于孔子、在发展上却步履蹒跚的国家,他们撰写的文献将这种印象兜售给了早期美国社会。从此以后,美国人就把中国的落后与孔子崇拜紧密相连了。在他们的刻画里,因为视孔子为一切智慧的源泉,中国人不愿正视其他思想与文明体系,产生盲目自负心理;因为僵化遵循孔子复古思想,中国的制度体系千年不变;因为将熟读孔子、理解孔子当作最高学问,中国人严重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性。美国社会接受这种印象之后,便把孔子作为中国落后封闭的代名词,把他影响之下的中国作为美国文明进步的反衬。美国人关于农商道路的争论和对华文化攻势舆论最为形象地体现了这种看法。

综合观之,不论是在信息来源还是社会运用中,孔子在早期美国的形象都呈现出二元性:他既是美国人尊重的思想家和道德家,也是异教信仰和中国弊端的代名词。美国社会肯定的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本身,批判的多是其影响力在中国造成的后果及其自身的异教身份。正如前文所说,美国人称赞作为思想家和道德家的孔子,因为这不会冲击西方伟人的地位。但是,如果把孔子与基督相提并论,就会挑战基督在西方宗教文明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是美国人完全无法容忍之事。同时,由于中西力量和发展程度的差距,孔子影响之下的中国也不可能获得美国社会的普遍尊重。所以,肯定与否定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了美欧优越感的旗帜之下。这与1849年以后孔子在美形象基本一致,表明美国社会对于孔子的态度始终贯穿着同一条二元线索。

……

                           (摘自本书《结束语》第367—371页)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编译所 | 潘光旦: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编译所 | 范丁梁:悬而未决的德国认同难题

编译所 | 布罗代尔如何看马克思

编译所 | 明克勒:皇帝纪念碑与“红胡子”归来的神话

编译所|滕固:艺术批评家苏东坡

编译所 |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

编译所 | 陈平原:诗心与童心 ——读《西游记漫话》
编译所 | 何其亮:黄陆之爱——法律、媒体、大众娱乐与20年代末的保守思潮

编译所|郭少棠:反思多元现代性

编译所|费孝通:为什么我们到瑶山去呢?

编译所 | 张旭鹏:小说何以表现历史——小说里的法国大革命

编译所|梅雪芹:英格兰景观中的历史

编译所 | 高岱:威廉·霍斯金斯与景观史研究

编译所 | 布罗代尔:一部关于地中海的伟大历史

编译所|潘酉堂:《林庚<中国新文学史略>》整理记

杨联陞致钱穆信:关于新亚书院与《朱子新学案》

陈志强:帝国历史的横向剖析


新书坊 | 汉魏六朝文精选

新书坊 |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

新书坊 | 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

新书坊 | 冈仓天心:《东洋的理想 :建构日本美术史》

新书坊 | 蒋力:《杨联陞别传》

新书坊 | 《一生一事 :顾方舟口述史》

新书坊 | 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新书坊 |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

新书坊 | 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修订版)

新书坊 | W.G.霍斯金斯:《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新书坊 | 《锦绣流光:黄能馥口述史》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碎金书坊”▼
把时间交给阅读


戳原文,把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