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坊 |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
2019年02期
20世纪拜占庭研究的经典之作,
拜占庭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该书详细叙述了千年帝国拜占庭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它所取得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成就,客观评述了其历史地位,尤为重要的是,作者清晰地展示了有关拜占庭研究的学术脉络,从而奠定了其厚重的学术地位。作者立论公允,不妄下结论,有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之遗风,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拜占庭研究权威之一,其所著《拜占庭帝国史》亦成为经典之作,是现代从事拜占庭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
《拜占庭帝国史》
作者:〔美〕A.A.瓦西列夫
译者:徐家玲
页码:1300页
开本:32开
装 帧:精装
定 价: 138.00元
装帧设计: 陈萌
专家推荐:
瓦西列夫对拜占庭历史的研究在该领域是独一无二的。该书完整地涵盖了每个时期的作品,而其他相关著作,即使是最新的著作,却要么限于较短的时间,要么忽视东方文明的某些方面……这个广为人知且备受推崇的《拜占庭帝国史》不需要任何评论者的表彰。它一直是学生的最爱。“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对于任何对罗马历史感兴趣但刚刚开始探索西方罗马沦陷、东方罗马延续的人来说,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都是必须的。A.A.瓦西列夫对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有其深刻的把握,他了解领导者的背景、他们面临的问题、公众面临的问题,以及以往历史学家试图解释历史的许多理论……他在让人容易理解方面做得那么好,这真是令人惊讶。……如果你喜欢历史,喜欢罗马历史,并希望了解有关拜占庭帝国的更多信息,我建议你好好阅读这两卷。
——著名书评人 Michael Valdivielso
本书有助于我国从事世界史,特别是欧洲、西亚历史的学者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中世纪的东欧、巴尔干地区史、地中海政治史及小亚、阿拉伯伊斯兰教发展的早期历史,以及东西方在宗教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战争冲突方面的历史脉络和个别细节问题,也有助于法学家和政治史学者们对晚期罗马帝国和拜占庭的政治、法律制度史作深入的研究;同时对那些有志于研究东正教及阿拉伯文化区各民族的交往和军事、外交斗争的人们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徐家玲
作译者简介:
作者A.A.瓦西列夫(1867—1953)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中期以来最权威的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者之一。他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师从职业拜占庭学者学习,后来在该校教授阿拉伯语。1897—1900年,他去巴黎深造。1902年,他陪同尼古拉·马尔考察西奈半岛的圣卡特琳修道院。1904—1912年任教于塔尔图大学。1912年回圣彼得堡大学任教,后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25年,他移居美国,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作。1944年,他移居哈佛大学顿巴登橡树园研究中心工作。瓦西列夫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拜占庭与阿拉伯人》《拜占庭帝国史》《世界两端:西方和东方的中世纪思想》《斯拉夫人在希腊》等。
译者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拜占庭研究专家,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十届巴黎国际拜占庭大会中国代表,世界拜占庭研究会中国理事。译著和出版著作多部。主要译有《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世纪文明》《伟大的海: 地中海人类史》,著有《拜占庭文明》《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世界三大宗教史纲》(主编)等。
中译者序(节选)
本书作者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列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Vasiliev,1867—1953)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中期以来最权威的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者之一。他所著的《拜占庭帝国史》(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1928年初版)至今仍然是与爱德华·吉本和弗奥多尔·乌斯宾斯基、奥斯特洛戈尔斯基的作品齐名的,对拜占庭帝国史最具综合性的、详尽的论述。
瓦西列夫曾于彼得堡大学师从职业拜占庭学者瓦西里·瓦西列夫斯基学习,后来在该大学教授阿拉伯语,于1897—1900年间,他转赴巴黎求学。1902年,他曾随同尼古拉·马尔考察了西奈山的圣卡特琳修道院。他在一篇回忆录中,谈到自己致力于研究近东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它本身的魅力,而是由于它在亚历山大征伐之后,在东方传播希腊化文化和给予我们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明以丰富的希腊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当他驻留于塔尔图大学之时,瓦西列夫写作并出版了其影响力巨大的专著《拜占庭与阿拉伯人》。他还进入了乌斯宾斯基在君士坦丁堡所建立的俄罗斯考古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12年,他回到圣彼得堡大学,担任教授(1917—1925年)。十月革命之后,他于1919年被选聘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25年,在他访问巴黎期间,瓦西列夫受到米哈伊尔·罗斯托夫采夫邀请,决定移居美国。经罗斯托夫采夫介绍他前往威斯康星大学就职(1925—1939年),后转至哈佛大学的顿巴登橡树园研究中心工作(1944—1948年)。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布拉格被选为尼科季姆·康达可夫研究院的院长及国际拜占庭研究会的会长。
……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国史》,较完整地记载了324—1453年的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发展史,是现代从事拜占庭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该书的俄文版本早自1917—1925年间就已经先后问世,是作为瓦西列夫在大学任教期间的基础教材。以后,又陆续出版了英文(1928—1929年)、法文(1932年)、西班牙文(1948年)及土耳其文(1943年)等各种语言的版本。上述版本都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修订、增补,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些版本均已经绝版。目前这个译作,是根据1952年发行的第二版翻译。该版本以原作者的法文版著作(1932年)为蓝本,补充吸收了20世纪30—50年代拜占庭研究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增设了一节专门论及拜占庭封建化的问题,探讨拜占庭土地制度与古罗马时代及中世纪西方土地制度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并不认同“拜占庭不存在封建”的西方传统观念,在同类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由于本书作者于1953年去世,该书在1958、1961年重印时没有进行修订,只改正了一些印刷上的错误,另附有作者为1952年版本写的简短前言。
狄奥多拉皇后和侍从
原书分上下两卷(正文计846页),共九章,附有拜占庭王朝世系表和皇帝年表,六幅地图及重要参考文献、索引……然而,本书又不完全是按照编年体例写作的。编年只是以大的历史时期为框架,在此大框架下,作者对每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因此,每一章之下,通常是以王朝各代继承者在位的时间顺序为基本线索,对各特定时期拜占庭帝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倾向予以概述,然后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文学、教育和艺术成就。有些特别重要的问题,则跳出时间的断限,加以全面综合性的论述。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本书的第二章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即从君士坦丁时代到查士丁尼之前,这体现了迄今为止,世界拜占庭学者的一致意见,从君士坦丁时代到查士丁尼时代的前奏时期,是地中海世界从“古代的罗马”向“中世纪的拜占庭”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地中海世界发生的重要变化包括:基督教被罗马统治者所认可,并奉其为国教;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首都迁离古城罗马,在君士坦丁堡(希腊化古城拜占庭)建立新都。在帝国内部,是集约化的奴隶制向以小农和隶农为主的自由农业经济的过渡;在帝国外部,是来自北方和东方的诸日耳曼部族在罗马帝国的广大地区定居、建“国”,与“罗马人”在各个地区交汇和融合。在语言文化上,以拉丁文化为主体的“罗马化”文化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希腊化文化长期对抗和共生的结果,是罗马帝国东部的日益“斯拉夫希腊化”,罗马帝国西部的“日耳曼拉丁化”。罗马帝国基督教会的“统一”也势必因此而接受在11世纪中期分化为“拉丁大公教会”和“希腊正教会”的最后结局。在这一历史时期,昔日罗马世界的立法、行政组织和管理模式、军队建构和战略战术、贵族和元老的身份等级制度、社会各层级间流动的规则和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至于到查士丁尼时代,他必须面临着所有这些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鉴于此,作者对于第二章的整体把握不同于后面的几章,并不以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继承者们的王谱世系为主要脉络,而只描述这一历史时期对后世的变化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一是君士坦丁的政迹(包括接受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主持尼西亚大公会议,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新都);二是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改革(戴克里先的“四头政治”之源起,其对帝国后世政治的影响;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的军事改革、行政体系改革和货币赋税改革等);三是君士坦丁之后续统治者(特别是狄奥多西王朝的各代统治者)在解决4—6世纪的蛮族问题(从战胜蛮族到雇佣蛮族、建立蛮族军团)方面,在致力于解决基督教内部争论,确立基督教正统信仰体系和基督教教纲方面,在维修和完善君士坦丁堡防务(城墙)和供水系统方面,在搜集、整理罗马古法、颁布《狄奥多西法典》方面,做出的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所有这些对“主流”问题的描述中,作者还情有独钟地以浓墨重彩描述了“背教者朱利安”企图放弃基督教信仰,恢复传统罗马多神崇拜的失败,从而向读者昭示:基督教的胜利与传统多神教退出历史舞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以任何精英的个人喜好为转移。无疑,4—6世纪的所有这些成就,为查士丁尼时代完成晚期罗马帝国的历史进程,开创中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法律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欧仁·德拉克罗瓦,1840年)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一部分,都专设栏目介绍本章所述同一时代的学术、文化及艺术成就,相对于涉及拜占庭历史研究的同类学术著作,这种处理方式显示了作者对于各个时期拜占庭文化文学史学和艺术等的特别关注和全面把握。读者只须阅读每章的这一部分,就会很明晰地掌握拜占庭文学-史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作者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学家和历史作品特别做了系统的介绍和理性的分析阐释,有助于读者把握这一脉络,寻找和搜集更多更好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本书详细论述了4—15世纪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外交斗争、东正教文化圈的形成,其中包括斯拉夫和小亚细亚地区各族群和欧亚草原民族不断融进东地中海希腊化文化圈的历史,也涉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及西方基督教文化在东地中海地区交往(贸易、宗教传播和战争)中的对抗和冲突。作者特别强调了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中世纪拜占庭帝国是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前哨,在整个中世纪世界起到了维护基督教的希腊化文明、抵制外来军事和宗教文化介入渗透欧洲世界的重要作用。作者特别强调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时期对阿拉伯人进攻的胜利,“拯救了拜占庭帝国和东方基督教世界”,“拯救了整个欧洲文明”。
与此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视古代的、草原民族的、基督教的及伊斯兰教的诸多文明元素在巴尔干半岛、爱琴海及东地中海诸岛、海岸和小亚细亚高原的相互交融及相互吸纳的进程。对于自古以来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即陆上丝绸贸易的传输通道和海上的香料通道,对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和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交流,对于中世纪地中海商业中经常遇到的商路争夺问题、海盗问题和海上法权问题等,作者都有专门的阐述。而且,由于本书作者运用了不少阿拉伯作家和叙利亚作家的史料,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探究这一时期的战争、和平、贸易交往和宗教斗争的程度和各时代的演进,更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探究这一时期阿拉伯世界、中亚世界、黑海地区及欧亚草原突厥人的文明化进程及各族群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重要资料。这方面内容在原书第七章“拜占庭与十字军”与第九章“拜占庭的灭亡”中都有极好的案例。
中译者序
前言
第一卷
第一章 拜占庭历史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自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到查士丁尼的帝国
第三章 查士丁尼大帝及其直接继承者(518—610年)
第四章 希拉克略时代(610—717年)
第五章 破坏圣像时代(717—867年)
第六章 马其顿王朝(867—1081年)
第二卷
第七章 拜占庭与十字军
第八章 尼西亚帝国(1204—1261年)
第九章 拜占庭的灭亡
附录
拜占庭帝国皇帝年表(324—1453年)
拜占庭王朝世系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商务学术中心文史室新书一览,点击封面查看资讯或文摘
往期精彩回顾
编译所 | 陈平原:诗心与童心 ——读《西游记漫话》
编译所 | 何其亮:黄陆之爱——法律、媒体、大众娱乐与20年代末的保守思潮
新书坊 | 圣徒与罪人:一部教宗史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碎金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