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坊 | 吴晓东:《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丛书)
新|书|坊
2021年36期
聚焦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与名家经典
探究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如吴晓东教授所言:“赋予文学某种深刻内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文学返归“正常”的今天,我们或许有可能真正地平视文学,思考文学的价值、作用和精神与审美的内质。
吴晓东教授的文学批评,以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细腻的文本解读见长。书中那些极具思想穿透力和文字感悟力的分析,让人感觉到,文本自有其强烈的生命力,一遇有缘人,便如逢甘霖,重焕生机,有了穿越时间与空间、直达本心的能力。这应该是独属于文学的魅力,也是独属于文本分析的魅力。
——编辑推荐
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丛书)
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
吴晓东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审美的主体
第一章 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文学性”的立场重建兼容性的审美寓言诗学的视野繁复的感性“挽歌”的情调第二章 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疾病叙事及其民族国家的主题表达“自我”的发明与颓废美学的建构爱欲以及压抑中的主体性问题身体性与审美主体的创生第三章 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
纳蕤思的神话临水的姿态“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与“你”主体的真理 第四章 “南国诗人”田汉及其浪漫主义的终结浪漫的“南国”气质“诗的情调”和“诗的音容”难以调和的观念冲突与南国时期告别
第二部分 心灵的形式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多声部的话语世界第一人称叙事的潜对话模式反传统与“怀旧”意识的冲突第一人称叙事的诗学文本中的主体建构问题第六章 从“回心”到“终末论”
鲁迅的“回心”“第二次文学自觉”对原理性问题的迷恋“抵抗”的文化主体涵义第七章 《桥》:意念与心象
故事与手法心象小说意念化虚象与虚境第八章 现代小说家的诞生
故事传统式微时代的“说故事的人”讲故事语境的营造以及小说理念的悖论性对叙事意义的探究现代小说家的“生成”
第三部分 文本与历史语境
第九章 《长河》中的传媒符码
沈从文的复杂性“消息”和“新闻”现代大众传媒的话语空间传媒的多重性功能“现代”和“国家”想象第十章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张爱玲笔下的居室空间小说人物的空间性修辞作为表征、心理以及意义空间的阳台“时空体”从空间中建构时间叙事第十一章 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
另类心史前所未有的人生经验回归圣人先哲时代一部关于教育学的论述以史传为预设的散文体第十二章 战时文化语境与小说反讽模式的生成
“异”中之“同”从语境中领悟反讽“指向整个生存”不能被信任的叙事者作为结构性视景的反讽
第四部分 被建构的“风景”
第十三章 旅游产业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1930年代的旅游热“江山也要文人捧”借来的深度和意义第十四章 沈从文小说中的田园视景
湘西的田园视景及其自我颠覆性“牧歌”是怎样叙述出来的抒情性的原点第十五章 《山山水水》中的政治、战争与诗意
政治的诗意化“浪花消失于海”以象征性语言告别象征
第五部分 母题的艺术
第十六章 辽远的国土
边缘人与“寻梦者”“缅想”的姿态“在异乡”审美和心理的双重体验第十七章 扇
艺术母题的原型意味中介的意义“只有青团扇子知”扇上的“烟云”齐谐志怪的境界艺术母题:心灵与形式的合一第十八章 尺八的故事
文化的乡愁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三种时空和三重自我“戏剧性处境”“大我”的寂寞与“失去的悲哀”“性灵之作乃能传之久远”相关往期回顾
新书坊 |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新书坊 | 《跨文化对话》(第44辑)(附上期赠书活动幸运名单)
新书坊 |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新书坊 |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闽台三村五论》(增订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文案 | 倪咏娟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点击“阅读原文”,把好书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