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你“穷忙”的时候,你都在忙些啥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1


我有个德国朋友,工作十几年后,外派去了中国,水土服得一塌糊涂,鸡爪松花蛋都吃了,只有一件事不习惯——调休

今年国庆,放假到周四嘎嘣停了,回去上一天班,周末再补一天,然后又休一天——这种休法在德国人眼里简直不可理喻。
我是理解他的。
德语有个词叫「Brückentag」,直译为“桥日”,意思是如果节假日和周末中加夹着一天,大家就会在这天用年假搭个桥,跟周末连起来休个狠的。
有些雷锋雇主甚至会在“桥日”关门,让员工白嫖一天假期。
汉语里找不到“桥日”的对应词,因为根本没这种操作,雇主也不会这么大方。
对此我也是理解的。
按照高中班主任的算法,假如全国上下都多送一天假期,一个人耽误8小时,全中国10亿劳动人口就是80亿小时,按照80岁的平均寿命算,相当于11415个人一生时间的总和。
国外资本家也都不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为什么在放假上这么想得开?
他们不是真大方,而是真鸡贼。
因为他们知道,就算你这天来上班,也是一直摸鱼一直爽。
与其来公司摸鱼,用公司的电,喝公司的水,费公司的卫生纸,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你一天假期,让资本主义春风吹进百姓的心窝里,回头上班更有动力。
他们懂得一个道理,生产力的提高不能指望抢时间,而是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2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得好像效率多么容易提升似的!
我很早之前分享过一本成人自鸡书《深度工作》,全书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某个工作方法,而是一个观点:忙碌不等于努力,也不代表生产力。
说白了,忙也可能是穷忙。
微软之前在日本试行“上四休三”工作制,每周比我们少上一天班,你猜结果怎样?
有这么几个数据:
员工看着不那么“忙”了,但效率提升了40%;员工在工作日的休息时间减少了25%;由于每周少坐一天班,办公室的电省了23%,打印纸省了59%。

之所以有这种反差,是因为我们一天里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在忙着做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的特点是,对认知要求不高,无需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带来的价值非常有限,并且容易被替代,无论是被他人还是被机器替代。
与之相对的是深度工作,它需要投入高强度脑力,带来具有价值的成果,甚至会让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突破自我。
微软在日本试行“上四休三”,对员工来说,每单位的工作时间比原先更“珍贵”了,逼着你放弃一部分浮浅工作,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3



你可能会说,大家都去做深度工作了,谁打杂啊?
我没说一天8小时都要做深度工作,也不现实。
控制比例是关键,浮浅工作比例不应超过30-50%。
如果超过这个“穷忙阈值”,你就应该向老板提意见,要求改变任务分配,否则你的工作并不能给你带来成长。
这也给我提了个醒,之前助理提出离职,就是因为浮浅性质工作占比过高,这点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
有些工作的深浅性质是因人而异的,由Cindy来做是深度工作,换Wendy就成了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是一种状态,或是说玄乎点,一种心流体验。
如果你忙碌一天,都无法进入深度工作的境界,很可能因为你奉行“最小阻力原则”
什么事是阻力最小的?
简单的,重复的,不用动脑子,没有挑战的琐事。
“最小阻力原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舒服就先开始什么。
从处理琐事开始一天工作,这是进入深度工作的最大障碍。
你的理想是,把这些简单琐碎的事快速弄完,清扫出一片干净的心理空间,留出大块时间,撸起袖子做重要的事。
但现实是,你会被这些琐事惹毛。
因为琐事的特点是:做不完。
你刚处理完一件琐事,立刻会跳出来三件,刚打走了Bob,Sophia又来烦你,你一整天就在不停地救火救火救火,没有自己的节奏。
之前我写时间管理,提到「每天早上吃掉一只活青蛙」,就是针对“最小阻力原则”提出的对策。
安排日程的原则,永远是要事先行,先做重要的“大事”,而非紧急的琐事。
马太效应在这里也同样适用,等待我们处理的100件事里,有20件事对你的未来发展占据80%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专注和深耕的领域,是“关键的少数”


4



我认识一个姑娘,经常惊讶于她的工作效率高,她告诉一个秘密:集中爆发
根据任务难度不同,这个集中爆发期限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周。
在这期间,其他所有事都要为这件“重要的大事”让步,火力全开,冲锋猛攻,直到拿下,再去集中处理落下的琐事。
“集中爆发”这四个字真是绝了,在《深度工作》里,它叫做“双峰模式”
“双峰”分别代表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也就是说,把时间划分为两大块,把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时间段隔开
我自己也是用这个模式,上午9点-11点是我的“深度工作高峰”,我通常会把手机打到勿扰模式,设定番茄钟,做一些费脑子的重要的事。
这些事经常开始得很艰难,但进入尾声时,我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一天里最难的一par已经搞定了。
11点-12点是我的“浮浅工作高峰”,我会拍些照片,回复微信消息,跟小伙伴开会。
吃午饭和抠手机消遣后,13点-15点再次闭关,回到“深度工作高峰”。
15点之后集中处理浮浅工作,16点去幼儿园,迎接智力体力双重挑战的高难度工作——带孩子。
双峰工作模式的原理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任务切换涣散”。
等下,切换任务为什么会涣散?
你在任务之间来回切换,会导致你无法集中能量,进入不了深度工作状态。
你肯定不止一次听过“女性比男性更擅长多线程工作”,网上一搜,到处都是教人如何多线程工作的,我曾经也为自己的“擅长多线程”感到沾沾自喜。
事实是,女性和男性在“多线程工作”上并无区别,而且,多线程工作看似牛B,其实会伤害大脑的学习力。
“快速地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记忆,它是一段时间内在大脑中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学习的第一步。当我们专注学习时,新的知识会进入大脑海马体,海马体对处理存储和回忆信息都有关键作用。而当我们的注意力总被打乱,新的知识会进入纹状体,这是大脑中不那么灵光的特殊区域,不如海马体那么容易获取信息。“
——摘自加利福尼亚大学2011年研究,来源medium

做金融的时候,我经常被迫多线程工作。

当时我最盼的就是,可以少开一些啰七八嗦的例会 ,少扯一些无关痛痒的犊子,少订一些可有可无的形式,少搞一些吃饱了撑的办公室政治。 

如果把时间和脑力用在刀刃上,乘以时间这个factor,不想成长都难。 
深度工作就是刀刃。


5



课代表总结发言

  1.  忙碌不等于努力,不代表生产力。

  2.  避免穷忙,就是在“深度工作”上做文章。

  3.  双峰工作模式可以降低“任务切换涣散”。

  4.  多线程工作会伤害大脑学习力,与提升效率背道而驰。

  5.  周六上班真是没有天理。

节后第一天,自鸡一波,与你共勉。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相关文章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吃掉一只活青蛙

节后综合症,来互夸群聊天解压吧!


给最爱自鸡的育儿博主点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