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还没封锁的时候,有次我和队友带娃跟朋友去烧烤。朋友家的两姐妹都上小学了,举着水枪疯跑,把我队友逼到角落里。她们爸爸一直在烤炉前忙,喊妹妹从10米远的袋子里递玉米给他烤。爸爸很火大,你喜欢吃烤玉米,我给你烤哎,还问我要钱?!
春节过去了,估计你又帮孩子“保管”了不少压岁钱。
当父母的人都会觉得,孩子就算有支配零花钱的欲望和能力,也不能就这么“白白”给他们,要让他们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免得花钱大手大脚。
所以,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做家务赚零花的经历。
上小学时,我很羡慕那些在家擦擦桌子扫扫地就能赚零花钱的同学,后来我不羡慕了,因为我不做家务也有零花钱,哈哈哈。我很庆幸爸妈没有把“做家务”跟“零花钱”捆绑在一起,自从我可以独立去小卖铺买东西,我就有自己支配管理“大钱”的权利。爸爸会一次性给我100张一块钱,让我自己计划着花,而不会让我做个什么家务后,再塞个块八毛的“小钱”。当然了,我也不是说后者做法一定有什么严重影响,这其中的区别,可能要从“人情”说起。当别人对你说“我欠你一个人情”,你对人情的偿还方式和“额度”其实没有任何期待,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钱是个神奇的东西,它可以把“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量化,给人情“定价”,而等价值的物品就做不到这点。比如你去幼儿园接孩子,一周连续几天迟到三五分钟,其它孩子都早早被接走了,老师苦哈哈陪着孩子,就等你一个人来。你心里过意不去,花20块钱买了一盒巧克力送给老师,表示感谢和歉意。老师当然会觉得挺暖的,三五分钟没什么,重要的是,你没把这种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是个懂事的家长。但是,如果你把买巧克力的20块钱折成现金给老师呢?老师肯定会说,你什么意思?我天天就等你一个人,我的时间就值20块?亲情也是人情,当父母来在你家忙前忙后,你也并不会把感激“变现”偿还给他们,为什么对象换成孩子,就成了理所当然?你可能会说,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懒啊,不给点激励,他们根本不做家务啊!你细品一下,假如什么都可以用“金钱激励”,那一切烦恼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吗?不爱学习?给钱鼓励啊,考多少分给多少钱。不爱读书?给钱鼓励啊,读完一本书给你10块钱。作业磨蹭?给钱鼓励啊,一打钱放那,磨蹭一分钟扣一张!
你也知道,学习读书写作业,这些都是需要内在动机才能做好的事,而不是靠别人拿鞭子抽着,拿资源诱惑着。用零花钱激励做家务,看似孩子“赚”到了他们需要的钱,家长也“控制”了孩子的行为,但其实这是个双输局面。孩子应该从家务中,得到比零花钱更“值钱”的东西——认同和价值感。我把房间和地面收拾得很干净,为家尽了一份力,我和家人心情舒畅,这种做贡献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我们总说平等对待孩子,但家庭中平等的两个人,怎么会说你擦地板我就给你20块钱,不擦就没有了?
你可能会好奇,黛西,你小时候不用通过家务挣零花钱,所以你把做家务当成价值和认同了吗?
为了鼓励小学生做家务,学校操碎了心,每周都要填劳动手册,在你做家务的格子里打勾,然后家长签字。做家务多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个荣誉称号或是奖章,跟三好学生评比挂钩,具体规则记不清了,但当时大家都很在意这个劳动手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为了劳动手册上的勾做家务的,所以对我来说,家务做成什么样不重要,关键是我做了,打勾了。我拿着抹布,装模作样在干净的桌子上来回抹几下,让我妈在“擦桌子”后面打勾;我钻进厨房,拿着炒勺翻两下锅,让我妈在“做饭”后面打勾。其实我很喜欢整理收纳,把抽屉里的零碎东西分类放进小盒,码得整整齐齐,会让我觉得极度舒适。但劳动手册上没有“收拾抽屉”这项啊,我想了想还是算了,做了也“白做”,我何苦呢。原本有兴趣做的事,也会因为某些外部激励的存在,让人失去内在动机。无论是赚零花还是《劳动手册》,都把家务的“价值”量化了。
被量化的价值就是“价格”,而人的行为会被价格锚定。越来越多理念先进的公司,开始放弃KPI考核,因为管理者发现,KPI一旦定下,就等于给团队划定了一个隐形的天花板。团队可以超预期完成,但很难逃过天花板的锚定,因为他们过于追求数字上的美观,而忘记了使命和价值。KPI达到了,整个团队就觉得可以松口气,无形中也失去了创造卓越的可能性。经济学上,有个获得诺奖的理论叫“狭隘框架效应”,说的是人在决策时陷入“框架”中,看不到事情的全貌,没有全局观。实际上,从五六岁甚至更早开始,孩子本身就很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房间太乱,东西找不到,他们自己也会觉得不爽,希望改变现状。但如果收拾房间这件事被明码标价,他们就要重新考虑下了。我稍微收拾下,把看得见的乱塞进看不见的地方,可以得到5块钱。我彻底收拾下,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收拾得干净利索,还是那5块钱。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物欲是会膨胀的,无论什么原因。“今天的5块钱”和“明年的5块钱”,从实际价值上讲只差了一个年化利息减去通货膨胀率,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孩子的心里,这5块钱的贬值速度是不能忽略的。小时候觉得100块钱是大钞,可以计划着花很久,现在100块花出去都不知道花哪了。当孩子有一天看不上家务赚的那几块钱,他们会坐地起价,或者宁愿不要钱也不做家务,又或者在外面寻求更“轻松”的赚钱机会。不是孩子变势力了,是我们早早就传递给他们一个信号:这一切都是有价格的。
饼饼现在3岁多,对钱的概念都很懵懂,但我已经能感受到“物质奖励”带来的事与愿违。
她很喜欢从洗衣机里掏衣服出来,丢进盆里,再一件件递给我晾,晾完后再把空的盆拖回洗衣间。一开始,她做这些事是很享受的,有乐趣,我也会由衷地感谢她说,你真的帮了我个大忙!有一次我准备晾衣服,正好是下午加餐时间,她一心要吃奶酪,不停念叨着吃奶酪吃奶酪吃奶酪。我说吃奶酪可以啊,你先来帮我把衣服晾好,我就给你拿奶酪。她马上跳起来帮了我,我也遵守承诺给了她奶酪,但从那开始,只要她帮我晾衣服,不管是不是加餐时间,她都会提前问我:我帮你晾衣服,你给我拿奶酪吃吗?物质金钱的激励,有时候确实是捷径,但同时也堵上了通向更远的路,家长越是想用物质“控制”当下,未来就可能变得越“不受控”。你希望孩子如何对待家务,也映射了你教给孩子如何看待生活,人生真正的意义和幸福,都是没有明码标价的。近期文章精选
耽误一个人赚钱的,就是这三种投资心态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请加星标,免得错过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