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奇葩说》这期的辩论,反转得令人心慌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1


你们看最新一期《奇葩说》了吗?
看到辩题的那一刻,我在心里为正方默哀了三秒钟。
一个好的辩题,正反方观点应该具有平衡性,两方在“理”上应该势均力敌,不能有明显的倾斜。
比如“现代社会男人更累还是女人更累”是一个好辩题,“现代社会女人累不累”不是个好辩题;又比如“整容可不可以改变命运”是一个好辩题,“整容可不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是个好辩题。
再看《奇葩说》这期的辩题,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大让小”这种30年前都嫌过时的陈旧育儿理念,放在2021年讨论,是不是有点欺负正方了?

▼ 辩论开始前的群众基础分布,反方压倒性优势

不过,辩论赛辩的不是“道理”,而是“逻辑”。
只要你站定了立场,你就要誓死维护这个观点,归谬对方的逻辑漏洞,必要的时候还得偷换一下概念。
大部分群众估计和我差不多,第一反应毫不犹豫站反方,不让,都是头一回当小孩,让你妹让。
这部分群众估计还有一点和我一样,家里没有二胎,没有被打脸的机会。
先来简单复盘下这场辩论——
反方(不该教)的观点,借用谢楠的三句话总结:
1. 哥哥姐姐也只是一个小孩,凭什么4岁的孩子要让3岁的?2. 哥哥弟弟争来争去最后到底争的是什么?是父母对他的关注度。在孩子看来,这个关注度就代表爱,爱的浓度就是他一切安全感的来源3. 让的边界在哪里?要让出的是什么?一个玩具?一口吃的?一个工作的机会?一个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升学机会?还是爱上的同一个女孩呢?
正方(该教)的绝地逢生,用三个金句提炼:
1. “让”这个词,是给予本不必给予的东西,这里面同时包含了两个东西,就是权力界限和公平原则优先于美德,一定要清楚,本来我是不必给你的,只有当不必给你,让才是一种美德。2. “教”是义务,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人性本善,生来的那个孩子就自然带着爱的种子,不会的,生来的孩子只有一个种子叫“自我”,我就是全世界。3. 道德律己不能律人,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你以它来要求自己是好的道德,你以它来逼迫他人是道德绑架。
正方的这几段话有点深夜哲学了,我来翻译成人话,基本上说的就是两个事:
一,哥哥姐姐的“让”是美德,不是义务;二,“教孩子”不是“逼孩子”,“教”让孩子自内而外形成道德观。
朋友,一开始站反方的你现在啥感觉?是不是为自己的狭隘格局感到惭愧?
明白人应该看出来了,反方使劲强调爱,正方努力抠字眼。
但是,抠字眼不犯规,能把字眼抠出深度,也是辩手的重要素质之一,尤其遇到在“理”上严重倾斜的辩题。

2


如果让我辩,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得看社会下菜。
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是社交规则的缩影如果社会上公认的规则是“大让小”,那么家庭里沿用这个规则没毛病。
哥哥姐姐让了弟弟妹妹,觉得受委屈了?不要紧,出门右拐走100米有个游乐场,那里有比你更大的哥哥姐姐,他们都会让着你,惯着你,要你开心。
现实社会的公认游戏规则是“大让小”吗?
4岁孩子会把秋千让给3岁孩子吗?高年级会把球场让给低年级吗?学长会为了学弟放弃追一个姑娘吗?老员工会把表现机会让给新人吗?强国会在外交上让着弱国吗?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不会,那么父母教的这个规则就是不合理的。
我昨天跟饼饼一起看《小猪佩奇》,猪姥爷带一群孩子在游乐场玩,年龄小的孩子争着先滑滑梯。
猪姥爷说,当小娃就是南啊,因为你小,所以你先玩吧!

孩子们都不是吃素的,各种规则接踵而来:
“因为我就要回家了,所以我先玩。““因为我马上过生日了,所以我先玩。““因为我戴着眼镜,所以我先玩。”“因为我是全场唯一的男孩,所以我先玩。”“因为我会吐舌头,所以我先玩。”“因为我爱吃胡萝卜,所以我先玩。”… …
猪姥爷跟猪妈妈抱怨,我有点蒙圈了,游乐场的规则也太复杂了!
猪妈妈露出姨母微笑,一点都不复杂,这里只有一个规则——每个人都要轮流等待。
“大让小”的规则看似省了父母的断案成本,实际是给自己挖坑,因为它必定衍生出更多规则,引发更多案子等着你断。
没有规则会乱,规则太多更乱。
再多嘴一句,这部动画真的很适合父母陪看,提取了《正面管教》和《父母效能训练》的精华,diss《小猪佩奇》的人都没看懂这部动画。

3


辩论毕竟是辩论,反方妈妈团的天然优势是,只需论证“不该教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但不用给出“该教什么”。
按照反方说的,啥都不用教,让爱解决一切问题——我猜三位妈妈辩手自己都不相信这句话。
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野蛮生长,不修枝剪叶,却依旧长得挺拔,只能撞运气。
就像陈铭说的,很多人18岁还觉得自己是全世界,规则制定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问题来了,哥哥弟弟争夺东西,如果不该教哥哥“大让小”,那么应该教什么?难道教道理?
你跟三四十岁的队友都讲不通道理,但有信心让三四岁的孩子懂道理?
这种世纪大难题,最终解决方案往往需要跳出问题本身。
什么意思? 
丢自行车是一个时代的难题,日本政府曾悬赏民间发明自行车锁,一时间各式牛B的锁应运而生,但是撬锁技术也更牛B了
最终解决这个难题的不是锁,而是共享单车。
人们不需要骑私人自行车出门了 ,小偷自然也没得可偷了——跳出问题本身的解决方案。
“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这个难题,也要出“教”的思维局限。
还记得站稳育儿大V人设的德国幼儿园老师吗,我从他们那里抄到一个现成答案。

4


德国幼儿园是混龄,0-3岁混班,3-6岁混班,双职工家庭一般会在1岁-1.5岁之间送娃上幼儿园。
家长入园前免不了担心一件事,孩子这么小,去了被大孩子欺负咋办?一两岁的娃连话都说不利索,被欺负了告状都不会,会不会天天吃哑巴亏?
这个顾虑通常会在去幼儿园的第二天消除。
去了才发现,凶的都是小娃,大孩子都彬彬有礼,有分寸,会妥协,不跟小娃一般见识。
德国幼儿园老师不教“大让小”,但大孩子都“让”着小娃,这是什么情况?
饼饼的一句话里,我破案了。
她经常自言自语从幼儿园学的德语,有一次我跟她玩过家家,听见她用德语反复念叨:大孩子照顾小孩子。
你觉得“大孩子”和“小孩子”是中立的词,但在孩子眼里并不是,“大”是褒义词,被称作“大孩子”是值得骄傲的事。
“照顾”这两个字,除了对大孩子委以责任,还有一个强大的暗示,确立地位。
你细品一下,什么样的人可以“照顾”别人?
有能力且拥有一定资源的人,起码相对被照顾者来说是这样。
父母可以照顾孩子,所以父母是权威,而孩子在年幼时没法照顾父母,他们的能力和资源都不足。
当一个孩子被定位为“大孩子”,并担任“照顾者”的角色,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地位”,产生“我不跟小孩儿一般见识”的心理。
3岁小孩跟你抢苹果吃,你肯定不会太计较,但如果你在超市收银台结账,后面的人从你篮里顺走一个苹果,你肯定要跟他理论一下。
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心理动机,面对3岁小孩,无论从体力还是认知上,对方都跟你不是一个体量,计较就是把自己拉到3岁小孩的体量上,你不会这么做。
“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就是把大孩子的“大体量”确立,与其从小娃手里抢到玩具,他们更愿意保住自己的“大体量”。
没有人教让,没有人夺走大孩子的爱,同时小孩子得到了更多爱护。


5


《奇葩说》最刺激的部分永远是结局,一开始只有3成群众基础的正方赢了。

父母应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这个结论虽然过于奇葩,但是放在辩论场上是合理的,还是那句话,辩论赛辩的是“逻辑”,不是“道理”。
逻辑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我们脑子清醒的中年母亲可不要被带偏,毕竟这社会上很多人活到三四十岁,还不能把“谦让”和“忍让”划清界限。
父母教孩子规则,不是为了立家规,而是告诉他们,外面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北上广和18线小城的生存法则不同,金融圈和公务员的生存法则不同,同一个学校,你们班和我们班的生存法则也不同。
相同的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没有一条生存法则叫做“你弱你有理”。
孩子们,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待遇”,予人玫瑰的前提,是善待你自己。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荐书,即将截团!
2021年第一套好书,成功被我蹲到了
春节前的三缺一,这下总算补上了
近期文章精选
在医院两夜没睡,我活成了深夜哲学家
惊魂30分钟后的反思,千万别觉得与自己孩子无关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点亮“在看”,你是我的加油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