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宙的尽头是铁岭,焦虑的终点是德国儿医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江湖传说,德国儿医的两大职责:打疫苗,终结焦虑。

江湖果然诚不我欺。


1. 处方:多喝水,不喝就吃冰激淋
饼饼1岁那年冬天中招了甲流。
当然了,甲流不是医生诊断的,而是我自己根据症状猜测的,这届父母都是华佗转世。
我清楚记得那是一个周六,天气很好,她从外面挖沙回来,突发高烧,直奔40度+,不吃不喝,趴在我身上大口喘气。
德国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发烧先在家观察2-3天。
如果观察期没过,儿医通常只会给听听肺看看耳朵喉咙,这三个地方没问题,就会被赶回家喝水观察。
观察到第二天早上,我观察不下去了,要是再继续观察,她没事我也该出事了。
那天是周日,儿医诊所不开门,我们去医院看了急诊。(在德国生小病不去医院,去医院就是看急诊)
查血结果出来了,不是细菌感染。
医生在纸上写下处方:多喝水,塞退烧栓。

嗯,这些我都知道... ... 所以到底是啥病呢?

不知道,某种病毒。

可能是流感吗?

不知道,也不重要。

她不喝水啊,怎么办呢?

想办法。

所有办法都试过了!

试过给她吃冰激淋吗?

没有。。。

医生在处方上补充:吃冰激淋。

从医院回来,我当时发了个朋友圈,恨自己当年选错了专业,学啥金融啊,应该学临床!学儿科!
两年过去了,我慢慢懂了德国医生的“佛”。
大多数发烧是病毒感染,本来就只能靠免疫系统扛,而候诊室=病毒窝,经常旧病没看出啥名堂,又传染了新病回来——“自己观察”有了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不查病毒?
因为查也是查了个寂寞,反正啥病毒都是回家喝水,人生苦短,难得糊涂,活那么明白何苦呢,太累。


2. 没有“应该会”的年龄
饼饼是个神童。
大运动神慢的儿童。
3月龄抬头,6月龄翻身,10月龄自己坐,一直爬到1岁半才会扶站,2岁才差不多走稳,现在3岁半了,跑的姿势依然不协调,一跑快就摔倒,立定跳远最好成绩是10厘米。。。

▼ 1岁半时候,打一套打拳可以勉强站几秒... ...

尽管每次摔的原因都不同,我也心里犯嘀咕,不会是哪根骨头没发育好吧?不会是哪根神经没搭好吧?
我们带她看过四次儿医,拿到的处方都是四个字:再观察下。
相关文 | 因为大运动奇慢,我带娃看过4次儿医
这件事最近有了新进展,饼饼上次体检的时候,宇宙佛系德国儿医都崩不住了,见过大运动慢的,没见过这么慢的!
我们被转到骨科,前几天做了全面检查。
说是“全面”,其实就是掰掰腿做做操,从前后看看她跑的姿势,比比两条腿是不是一般长,连仪器都没用到。
骨科医生说,嗯,没毛病,不用担心哈,多带孩子在户外运动,让孩子自由成长吧!
可是。。。。她已经3岁半了,您见的孩子多,一般来说,最晚几岁应该会跑稳呢?
没有“应该会”的年龄,她是个人,任何可能性都有。
我还是不甘心,4岁?4岁半?还是5岁?
医生摇头露出姨母微笑,不要给孩子限定时间,平均值对独立个体来说意义不大,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吧!
我松了口气,有点感动。
看完骨科后的这几天,饼饼的大运动当然还是原地踏步,但是医生的话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放平心态后再看她的跑姿,好像也没有我之前想得那么奇怪了。
敢情一直都是戴着滤镜看她呢。
“没有应该会的年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吧”,医生的这两句话,让我想起网络上流行的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是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3. “孩子没问题,你心理有问题”
饼饼小月龄时湿疹很厉害,见过的都说惨。
读过大量学术paper后,我觉得整个医学界都欠我一个道歉。
湿疹无法治疗,只能护理,道理我都懂,但是看到她身上跟地图似的,下巴急性湿疹流水流血,我还是管不住犯贱的腿,一趟趟往儿医诊所跑。
当我第五次站在候诊室门口,德国儿医认真地对我说:你娃的湿疹没问题,你有问题。
这句话伤害性不强,但侮辱性极大,我当不服了,该做的我都做了,我还能怎样?我有什么问题?
你的心理出了问题,你需要看心理医生。
我当时就觉得,这里的医患关系还是太和谐了。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我也不好意思没事再去闯门诊看湿疹。
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把护理湿疹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复发就复发吧,我开心也是复发,难受也是复发,还不如开心着看它复发。
自从我跳出为湿疹焦虑的怪圈,饼饼的湿疹在好转,复发周期缩短,直到自愈再也没复发。
当然了,前后发生的事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我的心态好转和她的湿疹好转之间,可能没有丝毫关系。
但是,养娃后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道理,妈妈好了,孩子才能好。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儿医的话确实对娃的湿疹间接起到了“治疗”作用。


4. 德国儿医“佛系”的真相
网上流传着不少被德国医生“坑”的真人真事。
故事通常从一个常见的症状开始,比如腰酸背痛。
故事的主人去看医生,医生稍微检查了下说,害,现代人哪有不腰酸背痛的?你是不是坐办公室?我就知道!我给你开一副健美操,你回家跟着做!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因此受益了。
但也不排除有那么0.01%的人,表面症状是腰酸背痛,实际上是患了某种罕见疾病,就这么被“耽误”了。
于是这部分人怒了,骂德国医生不负责,我早就去看了,是医生没检查出来!!!
我猜他们的意思是,我都腰酸背痛了,医生难道不应该给我拍个CT做个核磁共振吗?
那些“被德国医生坑的二三事”经过文学渲染后,让不明真相的中国网友以为德国医生又佛又庸,像个笑话般的存在。
杨笠说,有些声音可能比较大,但未必代表人很多。
我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很牛掰的名字,叫做“反向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说的是,美好的故事结局都是“幸存者”书写的,因为那些“遇难者”没法为自己发声,他们的存在被忽略了。
“反向幸存者偏差”正好反转过来,被大众津津乐道的“实惨故事”,都是那极少部分人的个案,而其余99.9%的大多数(比如受益于德国医生“佛系”的人)并没有精彩的故事可讲,于是他们的存在被忽略了。
他们也不会去网上替德国医生说话,因为他们仔细想了想,发烧是自己扛过去的,腰酸背痛是做操做好的,医生好像啥也没做啊!
德国医生看上去是“佛系”了点,真相是为了避免过度医疗。
避免为了治疗而治疗,避免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治疗,避免不能提供价值的检查和治疗,避免开一堆“无功无过”的药物,避免医疗资源白白损耗。
跟德国儿医相处的三年里,我深刻体会到,发现“没问题”也是本事,告知“没问题”也叫负责,“无为”也是一种作为。
黛西@德国



黛西的小纸条

姐妹们,之前承诺3月底的“开车专场”(请文明联想),硬是被我拖到了31号(也就是明天),但怎么说也还在3月里,恪守了承诺。。。明天开团的是瑞士m-cro滑板车,以及德国Puky平衡车返团,给娃买车少即是多,这两个车是我家最值回票价的,明天详细聊!(没戴头盔,反面教材)明天还有一套同样被我拖延的好书,令人上头的德国特产绘本Wimmelbuch《日与夜》。公号老姐妹一定知道Wimmelbuch,通常被翻译得很俗(比如“智力开发书”或“专注力训练书”),这些翻译都不准确,没有灵魂,具体为什么上头,明天听我聊。《日与夜》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为什么说是“被我拖延”的好书,明天揭晓答案。黛西

近期文章精选

活久见 | 家里22个娃(都是亲生)是种什么体验...

内向娃 | 往幼儿园里偷瞄了一眼,玻璃心碎了一地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在看”转发和点赞,你是我的加油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