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不是写了几篇爆文么,得到了很多跨界关注。
陆续有央视媒体邀请我做人物专访,多家杂志社和我约稿德国教育文章,还有报社请我做他们的专栏作者。越到中年,越明白“取舍”和“聚焦”的重要性,你不能既要、还要、也要。我小时候上过不少兴趣班,跳舞,书法,国画,弹琴,围棋。
有的是莫名其妙被拉去学的,有的是我自己提出来学的,但结局都是相同的:学不到一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想可能还是不够喜欢吧,看猪跑和吃猪肉,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你们认识的我,除了腿特长以外,就没什么特长了。现在我时常想,如果当时的我就懂得“取舍”和“聚焦”,也许结果会很不一样。好在我今天也不羡慕会弹琴会画画的人,因为我有一个可能都配不上叫“爱好”的爱好,从童年一直热爱到了今天。小学的时候,我每个月都给杂志报刊投稿。
干干净净的绿色方格纸上,工工整整地用钢笔字写十几页,装进大信封,认真贴上邮票,郑重地寄给杂志社。接下的日子,就是盼下一期杂志出来,报亭买了马上原地拆开,快速翻看一遍,看看我的文章有没有被印成铅字。隔了几个月,有些稿子被退回,有些稿子如石沉大海,我还收到过杂志社编辑的回信鼓励,可能是被我的顽强打动了。我妈和我说,外国有个大作家,成名之前投的稿都被拒了,后来他有了名气,之前被退回的稿被出版社争抢,成了闻名世界的大作。就是这个真实性无从考证、连主人公都未知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持续写作,投稿,在失意和振作中无限循环。
初一那年,我的一篇小作文终于在报纸上发表,虽然只占了巴掌不到的版面,稿费只有30块,还是极大鼓励了我。我妈把报纸叠好,跟稿费先进一起,放在一个大信封里。我说,不用这么隆重,这只是开始,我以后要写长篇小说,出自己的书。当时很多同龄人的梦想是科学家宇航员之类,我已经有了清晰的梦想:当作家。初中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台电脑,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电脑主要给我用来搞文学创作。
一到假期,我爸就把电脑连同电脑桌一起,推进我的卧室,夜宵零食准备好,为我的爱好做后勤保障。什么都写,什么都可以写,我现在还记得其中三篇的题目,一篇叫《上帝修的三座坟墓》,写的是人性善恶,一篇叫《蜗牛的夏天》,写的是校园青春小说,还有一篇叫《35路电车开走了》,写的是校园爱情故事。每天写到凌晨四五点,脸不洗倒头就睡,睡到中午起床吃午饭,下午继续写,每天醒着15小时,10小时都在电脑前写东西,这样持续一周,起一脸青春痘。写作的爱好持续到高中,在阴沉苦闷的高三,它是唯一可以调节解压的方式。我的文字是被灵感拖着写的,对于应试的命题作文,我不擅长也不喜欢。所以,我高中时经常做一件别人无法理解的事,老师让写的作文敷衍着写,留出时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和现在“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大环境不同,当时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没有“大语文”一说。那个时候,自由写作不是正事儿,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事都是浪费时间。我爸妈很支持我的爱好,每个月都给我订好几份杂志,买了一书架的中外名著,他们说相信我可以自己分配好时间。可以长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却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意义的事,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十三年前,我来了德国,后来在慕尼黑工大学金融,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金融圈。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我非常得心应手的,入职第一年就拿到了全公司top5%的评定。即便在德国,金融圈的加班文化也很浓,回到家只剩吃饭睡觉的力气,写作的爱好也被搁置了。长达两三年,几乎没用中文做过书面表达,文笔飞速退化。到此为止,我对写作的十年热爱,为之付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也被证实没有任何意义。直到三年前,休产假中的我突发奇想,开始写这个公众号,我似乎又找回了年少的感觉。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想找个比博客更与时俱进、比微博更私密的地方写东西。原来心中的那份热爱从未离开,只是被压在了心底,当生活一旦出现缝隙,它就会钻出来,弥漫到每一个细胞。我怎么都没想到,这一突发奇想,做成了我今天的事业。
身边朋友觉得我很潇洒,从投行金融女到自由职业博主,说转行就转行,不拖泥带水。
其实,我一直没有勇气和金融圈彻底做告别。我的职业社交平台上,一直挂着做金融的履历,陆续有猎头挖我跳槽,我的ex老板三次向我抛出橄榄枝。事业运这东西,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来的时候都来了。无私地说,公号已经成了一份我放不下的事业,我要对小团队负责,对公号几十万读者负责。少年时,我有个把写作当成事业的梦,现在我做的虽然远不止写作,但已经无限接近我梦想职业的模样。有时候,我在公号写到一些金融专业的知识,也会想起曾经心中那个“可以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心里完全没有怀念肯定是假话。但当我回头看,那时候的动力都源自头衔,职位,奖金,我对工作的热情是因为我被他人肯定,但我没有时间停下来想,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写公号后才知道,写作不是公号事业的全部,甚至连50%的比例都不到,想让公号走上良性循环,只是“爱写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童年和少年时代,做的这件“公认地没有意义”的事,成了我中年后的事业转型的积淀。人生就是这样,你为了功名利禄做事,最多就是获得功名利禄。你为了热爱做事,即便当下没有意义,其实都给未来埋下了伏笔。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人生选择和孩子教育,都有一点尝试做“没有意义的事”的勇气。
黛西的小纸条我说了这么多,你也说说你的故事吧。三四十岁回头看,有没有一件你热爱但在当时“没什么意义”的事,坚持做到了今天,无意中发现了它的意义?先别走,还有一个毫无求生欲的返团预告:你家的牛津树是不是颠来倒去给娃读好几遍了?明天就返,记得来续仓。黛西这个思维,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