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西
是我昨天在《三联生活周刊》微博上刷到的文章,一位教师子女的自述。截图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这个结论乍一看过于武断偏激了,心理健不健康,跟父母是不是教师有啥直接关系。不过注意人家说的是“我认识的”,属于身边统计学,所以也不用太较真儿。看了完整报道,我发现所谓的“教师子女心理问题”,绝对不限于教师家庭。
过度
作为老师的孩子,你的成绩在学校会被特别关注和讨论。如果你的成绩好,你会被老师们过度吹捧,产生一种“不敢有丝毫偏差”的心理压力。如果你成绩不好,会被同学们冷嘲热讽,才考这点儿分,还是老师的孩子呢!丢不丢人啊!老师之间也免不了相互打听,那谁谁的孩子,这次数学考了第几啊?
这种压力最后一定会传递给孩子,无论你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要承担额外的负担。你不仅要面对自己成绩的课题,还要面对父母作为教师的“脸面”课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去赞美孩子,甚至我们有时候一气之下,说出一些让孩子泄气的话,也并没有那么要紧,并不会毁掉他的一生。你会因此对自己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期待,认为自己应该总是考高分,总是成功,总是完美。一旦做不到,或者遇到了挫折失败,你就会觉得无法接受,自我怀疑。
特权
我还有点儿不服气,觉得我上课表现比她好,作业做得比她认真,凭什么是她,不是我呀?后来才知道自己天真了,她是我们班数学老师的亲闺女。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关系很好,让同桌一直当班长,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班里唯一一个区三好还是市三好,也是她的。三四年级开始,她学习跟不上了,成绩落到了班里中下游。一开始是班里几个男生挑战她,不服她管纪律,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疏远她。其实没有合伙孤立她,只是由于她得到了太多特殊照顾,所以大家不想跟她做朋友。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孩子才是最追求“公平”的人群。当他们看到了不公,看到“关系户”的存在,不会像成年人一样盘算怎么套近乎,让自己也从中受益,而是会选择远离。那时候的人还不会关注什么儿童心理问题,只听说她因为“厌学”,暂时休学了。孩子在学校得到特殊优待,长远来说,对孩子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当我们把孩子推到一个并不匹配他们能力的位置上,孩子踩在父母肩膀上获得了追捧和垂青,到底是帮他们还是害他们?
预期管理
我还看过一个教职工子女的“控诉”:
妈妈见过太多太多优秀的学生,所以我永远不可能是她眼中的最杰出的“作品”。当我告诉妈妈,我考了98分,妈妈永远会问我,那2分为什么会丢?当我考了满分,妈妈会说,又不是就你一人满分,我见过满分的学生多的是!
从小到大,她一直在努力让妈妈满意,但一直没有结果。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绝不是教师家庭的特有现象。有人说,为什么老师养孩子一般都很严厉,而医生养孩子通常都很佛系?
因为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你会觉得,我家孩子明明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享受着唾手可得的一手教学资源,理所应当脱颖而出,比别人更优秀。成长不是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你给了一个输入,他就返给你一个固定的输出。再退一步讲,你觉得你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资源”,你作为老师占尽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只是你觉得。一个中学老师分享经历说,他带学生去参加科创比赛,发现那些优秀的孩子,不仅自身努力,天赋极高,他们父母的资源也是让他望尘莫及。比如有的孩子父母是大学教授,孩子想做实验,大学实验室的仪器随便用,数据做不对,教授父母和父母圈子里的教授朋友,全天候给孩子答疑。
经常看到有父母在网上吐槽,两口子都是优秀教师,孩子两科考了38分,教不会,根本教不会!
“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看上去很反常识,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天下”的样本那么大,结出一些桃李也不稀奇,但家里就一个顶多两个孩子,为什么就认定ta必须是那个大桃子,甜李子呢?你说你家基因好,父母都是读书的料,孩子应该遗传了好脑子。教师无非是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参与了很多“天才孩子”的成长。认清现实,管理预期,人生会更幸福,孩子也会”正常“许多。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