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双减”试点典型案例,浙江金华这么做→
浙江省金华市作为浙江省“双减”工作试点地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打开了全省“先行先试”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1.58%,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达95.6%。民意调研显示,该市学生对减轻作业负担的满意率达98.6%,家长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达99.2%。
聚焦高效协同
拧紧合力监管“一股绳”
坚持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先行探索、稳中求进。
一是专班化运作。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组建综合、课后服务、准入登记、监管执法、安全稳定、资金监管6个专项小组,抽调市民政、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在市教育局增设校外培训监管处。建立“每日一碰头”“一周一例会”“半月一通报”机制。
二是清单化管理。市委将“双减”工作纳入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的重要内容,列入各县(市、区)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分类清单、部门责任清单、近期任务清单、学校减负工作清单、风险防范清单、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负面清单6张清单,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三是下沉式督导。把“双减”工作列为督导“一号工程”,推行市领导带头督导、市政府专项督导、责任督学集中督导、社会力量协同督导等工作机制,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督导调研。9月1日以来,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下发《督办单》21份。
聚焦提质增效
建好学校教育“主阵地”
以“五项管理”为抓手,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努力让学校教育更好回归校园。
一是切实减轻作业负担。建立作业监测和定期公示制度,推行“1+X”模式(原则上每天至少安排1个课时为学生个性课程),学校学科组、年级组统筹把关。借助学生健康信息登记系统平台在婺城区试点推行“双减码”,通过调查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以及校外培训情况,形成“红、黄、绿”三色预警码,实现精准反馈、差异监管。目前,婺城区已采集信息26746条,约谈6所指标偏低学校。
二是切实提高托管质量。全面推行弹性“5+2”托管服务模式,目前已实现全市566所初中、小学全覆盖,惠及学生59.7万名,覆盖面98.8%。坚持课后托管服务学生自主课程和个性课程相结合,采取“家长下单、学校接单”方式,由学校建立个性化“课程超市”。推行“县级教育部门确定目录、中小学校集体研究点单”模式,建立机构和师资“双白名单”制度,有效破解师资短缺、服务单一等难题,目前已有123家培训机构入校提供服务。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上线课后托管服务便捷监管平台“金托管”,实时掌握托管学生人数等情况。
三是切实激发教师活力。出台关心关爱教师10条暖心举措,着力解决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聚焦规范有序
打好培训机构压减“组合拳”
按照“依法依规、堵疏结合、分类引导、平稳有序”原则,推行“五个加”做法,努力让培训更好回归教育本源。
一是“联系+摸排”动态掌握底数。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网格员日常联系和巡查范围,建立教育部门机关干部联系学科类培训机构制度,及时掌握动态、同步政策引导、提供代办服务。
二是“分类+鉴定”细化工作标准。率先出台营利性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为非学科类工作指引,由县(市、区)“双减”专班组织联审,明确转型后培训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快转登进度。成立市级学科鉴定工作委员会,组建市县两级学科鉴定专家组,出台学科和非学科鉴定方案,目前已完成培训课程鉴定98例。
三是“简化+联办”优化办理流程。依规要求各县(市、区)由培训机构自行组织清算,承诺落实相关债权债务责任人,无需进行第三方审计。探索建立“两转一停”全流程“一件事”联办机制,“营转非”办理次数由3次减至1次。
四是“线上+线下”强化常态监管。推动全市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金信培”数字化平台监管,开发培训费用第三方托管、培训机构资金账户实时监控预警等功能,通过“一周一消”等分期支付形式,有效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组建由政府督学、“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参与的“双减”工作督查组,邀请媒体全程参加,常态化开展线下巡查。
五是“严罚+通报”形成震慑效应。加强多跨联合执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问题、校内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等,实行“一案一通报”。试点以来,对查处的83起典型案件和8名参与有偿补课的教师进行了公开通报。
来源 | 教育部官网
责任编辑 | 顾俊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忆红色百年”2021年中国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展示赛在浙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