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我省6个案例入选2023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名单

教育之江 2024-04-28

日前,《人民教育》公布了2023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名单。经过多轮严格慎重的专家评审,最终遴选出100个案例作为“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今年的案例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一是紧跟政策,直面新时代基础教育痛点。案例体现出各地能够深入学习、领会当前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按照政策要求明确基本发展路径。


二是目标导向,聚焦根本任务与关键要求。案例基本做到了紧贴基础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具体发展主题,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要求。


三是系统施策,注重区域教育顶层设计。大部分案例都能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党委和政府领导,组建相关领导班子,出台具体政策、计划与制度,构建深化政策落实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从而形成系统、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


四是持续发展,兼顾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在多数报送的案例中,不仅强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出台相应标准或方案,提升教师待遇,构建多层级教研网络,加大教师研训力度,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意识较为突出。在落实教育政策过程中,能够根据各地的不同基础,充分挖掘当地可用教育资源,形成地方自有的实践特色。


六是顺应时代,有效挖掘数字化潜能。积极推进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区域、学校教育治理,提升智慧管理、智慧课堂应用水平,建构数字化人才队伍。


总体来看,提交的案例能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反映目前全国各地对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多数省市层面的案例能够聚焦实践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点问题和值得突破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性和有效性解决策略。一些学校层面的案例也具有典型性,体现了基层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独特智慧。


按照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主题,优秀典型案例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减负提质与数字化战略等。


我省有哪些优秀案例入选

2023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一起来看

↓↓↓


党建德育与学校安全(浙江)

宁波市奉化区:

以“五强五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浙江)

宁波市:

市域统筹,全域一体,迈向“优质均衡” 


杭州市上城区:

“三力”驱动跑出跨地区教育共同体加速度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浙江)

温州市:

乡村学前教育“五重构”,

让城乡娃共享同品质教育


素质教育深化发展(浙江)

杭州市富阳区:

全要素激活,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


减负提质与数字化战略(浙江)

浙江省:

建立实证教研机制,引导育人理念转化


这些案例中有哪些教育好做法?

有什么创新之处?

和阿江共同来学习吧

↓↓↓


以“五强五全”推进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宁波市奉化区

向上滑动阅览

宁波市奉化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强五全”工作机制,稳步贯彻执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强化“区域统筹+学校探索”,全领域试点推进。一是突出区域顶层设计。印发《关于开展奉化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全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试点范围、具体任务、实施要求和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和区域统筹。二是突出分步分类推进。按照“学校自荐-教办推荐-局级审核”的原则,聚焦学校的规模大小、基础强弱、地理位置,探索不同样本的实施路径,分类分批分步推进制度改革。目前,全区已建立党组织委员会的48所中小学已全部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覆盖率达100%。三是突出一校一案落实。各校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围绕研究完善学校章程、制定有关职责、议事规则、班子成员分工、规范组织设置的前期“五项工程”,建立了工作推进清单,做到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主体“四明确”,有序推进试点任务落实。


强化“党建引领+育人变革”,全维度融合发展。一是以“书记领雁项目”促融合。组织实施40个“党建+教育”书记领雁项目,推动学校党组织书记带头实施“党建+育人”“党建+教学”“党建+文化”“党建+管理”等具有教育特色的融入式党建工作项目,将红色细胞嵌入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截至目前,3个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个项目入选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12个项目入选宁波市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二是以“党建共同体”促融合。深化区域党建互联共建,推进9个“党建共同体”建设,签订《党建共同体框架协议书》,相互提供信息、阵地、文化等资源清单40条、需求清单32条、项目清单25条,推动资源共享、制度共立、文化共生、课程共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党建共同体”》《“百合花”党建品牌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等做法入选宁波市中小学党建育人优秀案例。三是以“作风建设行动”促融合。开展“五聚焦五争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4000余名教师通过读书会、主题研讨、宣讲会、书记上党课等形式开展践行“两个先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我为奉化教育献一策”活动,共征集到173篇教育发展“献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三查三会三写”活动,列出问题清单438张,落实整改1900余项。


强化“流程重塑+机制保障”,全过程闭环运行。一是重塑管理流程。进一步厘清学校治理中的党政关系,构建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全体师生参与、家校社协同的学校治理结构,重塑“决策-执行-监督-评价-修正”闭环式学校内部管理流程,实现内部权力制衡,促进决策更科学,管理更民主。二是重塑决策机制。出台《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委员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议事规则示范文本(暂行)》,明确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5个方面25项内容、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和讨论决定20项内容,逐一细化议事决策程序。48所中小学校完成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制度修订,建立书记、校长经常性沟通制度机制。三是重塑议事机构。建立校务委员会、家委会、膳管会、学代会、教代会、教师学术委员会等家校社协同的学校民主议事机构,定期召开各类听政会,使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议事机构监督形成一个精准的闭环,民主管理更有效。


强化“抓好常规+打造品牌”,全链条赋能提优。一是固本强基抓规范。定期召开全区中小学校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会,编制《奉化区中小学校党务操作指南》,明确基层党建22项具体推进任务,引导基层党组织通过岗位竞赛、志愿服务、体验互动等方式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二是培育品牌抓特色。深入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区域层面打造“红烛先锋”党建品牌,组织“青年干部讲坛”主题宣讲50余人次,在各级主题宣讲大赛中获奖78人次,制作常规类、文艺类微型党课200余节。基层党支部为星级评定、“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搭擂台”,评选五星级党支部28个,特色品牌支部20个。奉化区实验小学的“‘三气’育人践初心”、浙师大附小的“红白绿金青,五彩谱华章”、龙津实验学校的“润慧共建 泽育共享”等一批中小学校党建特色品牌不断涌现。三是集成改革抓服务。推进“党建+数字化改革”建设,创新打造“护校安园”协同智治场景应用。运用数字化手段建成“1+3+N”系统架构,已汇集16家部门30余万条数据,采集全区师生信息8万余条,有效处置各类预警信息660余条,被列入2022年省基层治理“一件事”改革试点项目、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名单。


强化“选优干部+引育人才”,全方位选育管用。一是选优校级干部“领头羊”。出台《宁波市奉化区中小学书记(校长)“领航”工程实施办法》,探索书记校长职级、职称“双轨晋升”办法,实施校级领导“捆绑式考核”。注重选拔党务上有能力、业务上有建树、师生中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展书记、校长角色意识“大体检”,对由“名校长”转书记岗位的,一对一进行重点谈话,强调党建责任落实;对书记转岗的校长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向业务发展。二是建好班子配备“生态池”。健全“双培养”机制,提拔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党员担任学校行政干部,全区中小学校行政班子成员中党员占比达95.6%。持续优化“内培+外培+备培”相结合的干部培训模式,通过典型引路、校际交流、交叉任职等方式,加强学校行政干部培养锻炼。三是打造人才引育“强堡垒”。实施“奉麓英才”引才计划,深化教育人才“金字塔”工程,相继实施高端研修班、名优教师研修班、后备人才研修班、“一二三奠基行动”、潜力教师赋能工程、新教师“三年三地三阶”等教师特色培训项目。自2018年试点以来,全区引育正高级教师12人、特级教师7人、市级骨干校长5人、市级名师11人。



市域统筹,全域一体

迈向“优质均衡” 


宁波市

向上滑动阅览

宁波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的重点,突出全域一体、全员覆盖、全面发展,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跃升。


一、强化党建统领,把牢培养时代新人的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更好扛起立德树人崇高使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创新建立民办中小学党组织参与学校治理“三张清单”,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筑牢思政教育这个基石。发挥红色根脉优势,传承弘扬阳明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思政金课、党史微课、国学通识课、院士公开课进校园,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突出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落实“双减”政策、做好“五育”加法,开发近6000门素质拓展课程,“一校一案”优化课后服务,“一生一艺”培养学生特长。


二、强化政策统筹,创新教育扩优提质的制度机制。以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牵引,聚力缩小义务教育“四大差距”,全市10个区(县、市)有3个接受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一是城乡区域同标共进。针对“城市挤、农村弱“问题,将全市22所优质高中超60%的招生名额,按照学生数均衡分配到城乡学校,从源头上提升乡村学校吸引力。针对“农村学校留人难、乡村教师成长慢”问题,建立山区海岛学校特设名师岗位。农村教师特岗津贴和职称评审倾斜等制度,健全名师带乡村教师、骨干教师城乡交流轮岗等机制,去年城乡教师交流率超30%。二是公办民办同步提升。推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24所薄弱学校转为公办,25所终止办学,在校生占比由13.04%降至2.7%。强弱结对打造覆盖所有公办学校的“教共体",全市中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均低于0.28。三是随迁子女同城同待遇。高标准落实“两为主”原则,把30.7万随迁子女全部纳入“甬有优学”体系,建立跨县域外来务工人员社保互认机制,实现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入好学,符合入学条件且有意愿就读公办学校的接纳率达100%。


三、强化资源统配,夯实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支撑。根据常住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一是构建优先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中小学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1.5倍以上,安排6亿元市级统筹资金精准支持义务教育,城乡生均经费基本一致。创新建立教师编制激励机制,向“双减”、支教助学等倾斜,去年以来新增编制6797名。二是打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坚持提高待遇与强化人文关怀相统一,对照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大幅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在全省率先培养正教授级中小学教师,常态化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构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体系。三是建设智慧绿色美丽校园。结合城乡有机更新,连续四年将中小学学位扩容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改扩建中小学322所、增加学位20.6万个,智慧校园超过90%,省级标准化学校实现全覆盖。


四、强化力量统合,营造共育祖国花朵的优良环境。突出家校社联动、跨部门协同,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是建设“最美上学路”。秉持“一校一路一景”理念,通过建设风雨长廊、美化沿路环境、设置“护学岗”、构建智能接送系统,累计建成200条“最美上学路”,为学生上学放学平安护航。二是打造“健康成长营”。着眼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两个重点,构建“一环四员”风险防控体系,按照师生比1:15配置心理导师5.8万名,做到校情动态监测、需求实时响应、身心全面呵护。三是共建“阳光爱心园”。健全十五年一贯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普特互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应收尽收”“应随尽随”。把扶困助学纳入大救助体系,建立重点群体精准画像、立体帮扶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奉献爱心,让教育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四是唱好“东西协奏曲”。建立市、区、校三级结对帮扶体系,与新疆、西藏等对口地区共建学校430多所,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开展组团式帮扶和师生双向交流,“课程援凉”项目得到教育部肯定。



“三力”驱动跑出跨地区教育共同体加速度


杭州市上城区

向上滑动阅览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围绕“制度引领、教师交流、学生联动、数字赋能、品牌共享”五大维度,不断丰富名校集群内涵,积极探索跨地区教共同体建设,推进教育多维度合作交流,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和辐射率。


坚持制度引领,构建集群新范式。一是重视顶层设计。遵循“开放协同发展、因地施策推进、区域整体提升”等原则,制定一项《上城区教育“新共同体”三年行动实施推进方案》,编制上城现有名校、名师、名校长清单和未来五年需辐射的学校清单,构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辐射蓝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区县协作、校际联智、教师联培、专家联席、活动联建”等N项机制,着力做好“需求调研、顶层规划、畅通互访、过程监控、目标达成、树立品牌”六大工程,不断拓展名校集群联智的发展新范式。三是推进联盟发展。以全区中小学办学品质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坊为核心,构建“1个联盟中心+15个协作联盟+N个教共同体”三级发展联盟,形成“区域联动、校校连通、线上融合”结对帮扶机制,组团输出名校区域链。截至目前,在上城教育联盟中心的指导下,已组建“山海”“杭阿”“上剑”等15个协作联盟,开展跨地区教育协作帮扶。2023年,上城区新增组建22组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教共体,结对完成率达147%,居省市前列。


深推教师交流,激发队伍新活力。一是推动名师工作坊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内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等资源优势,全面启动“131”个特级教师工作站,持续推动乡村名师工作坊建设,加大名师教育辐射半径。截至目前,已成立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坊50个,邀请200余名受援学校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坊,通过在线研讨、空中课堂、现场指导、影子培训等途径开展集体教研1259次,加大“种子”教师培育。二是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意见》,健全跨省市区城乡互助教师交流机制。上城区现与常山、开化等15个协作地区持续开展教师交流、跟岗培育,线下跟岗实培298人,遴选50余位名师名校长送教,选派79位名优教师奔赴常山、淳安、剑阁等地支教。三是创新“互联网+”师徒结对模式。将300余位教育协作地区优秀教师纳入上城区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区多地”教师培训,开展在线研修课程、网络复习同步教研等130余场活动,累计培训教师3000多人次,单次培训在线听课教师数量高达11000余人,惠及义务段师生达16万余人次。


强化学生联动,提升素养新发展。一是坚持课程共享。聚焦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开展71位名师说“双新”伴学活动,研发100个思政“一体化”课程资源包,推进800余个拓展性课程建设。鼓励区内教研员、名优教师对结对校进行课程方案的专项调研和精准指导。积极构建“示范课引领、网红教师开设拓展课”微课堂学习方式,共享示范课914节、线上拓展课程36门,实现跨越千里的学生共享一堂名师课。二是促进活动共融。积极打造“走读上城”学生活动品牌。研发设计共享课程,推出研学路线,实现学生线上共研共学,线下跨校体验,助力两地学生享受更具互动、高效的学习,携手美好成长。仅2023年,上城区与杭州山区4县的跨地区教共体开展“携手制作扇面、畅玩校园科技、匠心传承宋韵、共同挑战运动达人”等集体交流活动23次,开展“玩转科技、对话节气、童声飞扬、趣玩亚运”等精品学生集体活动24次,以“八八战略20周年”为主题,共享团课、精品课程、校本课程等资源,开展学生集体活动32次,不断增进两地学生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感。


注重数字赋能,助力共享新途径。一是重视平台建设。上城教育立足“受援所需,支援所能”,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了77个跨地区教共体“智联”平台。通过云端全景式送教、远程专递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提升跨时空结对帮扶实效。二是加强同步教研。结对学校建立“一课双研”思路,每周先集体研课,开展“课前导研”备课和“课后返研”反思活动,再借助“智联”平台开课,促进教师线上同步教学研究。三是开设同步课堂。常态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同步课堂”,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间的教育帮扶高效化。同步开放上城智慧教育平台,共享名师微课、拓展课程等优势资源340.12GB,两地师生利用互联网下载、使用上城区优质资源13000余人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共建。


优化品牌共享,助力发展新格局。一是迭代教育品牌。上城区积极培育优质资源,合理优化跨地区教共体发展格局。建兰中学、天杭实验学校、采荷三小本着“互助共融,合作共赢”的原则,将名校集群化办学覆盖至跨地区学校,组建了桐庐县叶浅予建兰学校、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梅城小学等10余个紧密型教共体,让名校资源更深层辐射,两地学校携手创造出更有系统、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有品质的教育,引领学校共生发展。二是聚焦项目培育。上城区积极推动优质项目区内外共融,努力让跨省、市域的每个孩子也都能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2023年,“致未来·美好足球”项目正式落户常山县域。该项目旨在将积极心理学融合至体育教育,帮助儿童在足球等体育运动中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成为能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目前已在7所学校试点,培育38名种子体育教师,超过5000名学生受益。在常山,计划通过两年时间覆盖25所小学和7所中学,助力更多乡镇体育老师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乡村学前教育“五重构”

让城乡娃共享同品质教育


温州市


向上滑动阅览

优先发展乡村学前教育事业是振兴乡村战略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教育共富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温州市将持续推进乡村学前教育振兴放在突出位置,以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目标,通过重构规划图景、重构教育空间、重构学教方式、重构育人群体、重构治理方式等维度,创新乡村学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乡村幼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园教育内涵发展、优化乡村学前教育生态系统。让“每一个乡村娃都能享受与城里娃同品质的教育”成为现实,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重构规划图景,加速优质资源扩容。一是共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率全省之先出台《温州市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编制相配套的《温州市未来乡村窗口园建设标准体系(导则)》。按照“大村独建、小村联办”原则布局幼儿园,村域型不足2000人的片区和周边村庄共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加速打造15分钟幼教服务圈,实现乡镇(村)公办园全覆盖。二是多措并举扩容公办资源。连续五年将新改扩建公办园列为市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掀起公办园建设热潮,累计建成乡村公办园195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5.88万个。同时,支持鼓励公办园覆盖面较低的区县改革创新、深挖资源,通过以租代建、回收盘活闲置资源,转型成“公办园”。平阳、苍南、龙港等地登记设立公办园121所,提供公办学位约3.2万个。按照一生一学期节约2000元计算,可为老百姓三年减轻1.28亿元的费用,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普惠且优质的家门口幼儿园。截止到目前,乡村公办园覆盖面达62.09%。三是升等创优加速资源迭代。通过“撤并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助力乡村园补短提质。两年期间,对乡村存有的206所薄弱园实施全面整改,其中撤并157所,改造10所,等级晋升39所。全市乡村优质园覆盖面达到了84.15%,与市均(84.26%)水平相当。老百姓在乡村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教育成为现实。


重构教育空间,打造无边界学习场域。一是以“破”打通室内外环境“最后一米”。破除教室“围墙”,班级区域与室外走廊场景融通;班级种植区与户外生态场域融通,实现室内外环境畅通无阻。乐清市龙凤桥幼儿园是一所小学改造园,运用加减平衡、多元组合、架起空间等方式,破除隔断,小空间变大场景。二是以“拓”打通园内外空间“最后一百米”。盘活村里的人、物、境等资源,将园门打开,支持幼儿的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与邻里互动、与文化对话,创新构建“一个村就是一所园”的美好样态。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位于千年古镇,从幼儿园步行100米、500米、1000米,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尽在身旁,形成了幼儿园就是无围墙的博物馆、村庄就是幼儿园研学基地的教育场景。三是以“联”打通城乡互动“最后一公里”。利用乡村数字资源创设开放、融合、创新的云空间,积极探索城乡幼教云共体,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重构学教方式,助力儿童真体验生长。践行陈鹤琴“活教育”理念,以发展乡村儿童适应未来社会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真实学习。一是体验式玩学。基于乡村独有的生态、文化、产业元素,带领幼儿走进乡村,在实地寻访、调查、探究、合作中实现多元学习。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幼儿园坐落于百家宴发源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起了《“好戏”百家宴》活动,师幼共同走进百家宴文化广场,通过“走进百家宴-体验百家宴-玩转百家宴”,支持幼儿深入感受百家宴民俗文化。二是创生式玩学。在野外,幼儿会有更多教材外发现问题的机会,依据幼儿的好奇和兴趣,教师经价值判断后创生出新的课程内容。平阳县南雁镇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乡间小路上,发现了苔藓,对苔藓“是不是植物?怎么养护苔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基于幼儿的问题链判断价值,创生了主题《一起趣探“藓”》。三是循证式玩学。信息化技术给了未来乡村园“循证”施教的基础与保障。教师通过“收集幼儿行为数据-即时评价分析-形成数字画像-做出个案支持”等步骤,更为科学地支持幼儿个性化学习与发展。


重构育人群体,加码教育力量赋能。一是推行“政策优待”的用人机制。率全省之先出台《关于加强教师礼遇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考核合格的现任乡村教师给予津贴补助。2023年,全市乡村教师津补贴总投入3亿元,其中学前段为1461万元,受益幼师2532人。同时,降低乡村幼师申报晋升职称条件,在乡村幼儿园任教满15年和30年,表现优秀且仍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申报职称可不占所在幼儿园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二是实施“千万基金”的培优计划。设立1000万基金开展乡村幼儿园园长“远航计划”培训活动,通过课程定制、跨界跟岗等方式,三年内培育500名优秀乡村园长,现已开展4期,200名乡村园长走进上海、深圳、南京等幼教先锋地,接受理念洗礼,实现专业拔高。三是形成“能人赋能”特色群体。借鉴瑞吉欧社区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家庭和乡村资源,建立“涟漪式”育人圈,以儿童为中心,从“园内教职工”拓展到“课程共建合作者”,如农耕基地里的养殖人员等;再从“课程共建合作者”拓展到“社区各类人员”,如政府人员、村民等。形成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重构治理方式,促成村园共富效应。一是帮扶结对,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教共之路”。建立健全“城镇园+乡村园”联盟发展机制,组建幼教“城乡帮扶共同体”,推行以城镇优质园为引领、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村级幼儿园为补充的教共梯队,助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两年期间,创成省一级乡村园27所,现代化幼儿园3所。二是园村合作,走出园村融合发展的“和美之路”。制定园村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组建“童萌观察团”,通过“资源共享、价值联动、协作发展”的实施路径,孩子走进村庄为村容村貌出谋划策。如平阳县凤卧镇中心园的孩子是村里的小导游,为红色文化代言;瑞安市曹村实验幼儿园建立“童言团”,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和镇里的书记谈判,用最为廉价的租金租用了园旁边700平方米的一块空地,打造出了生态户外野趣场。三是多方合力,走出政企园一体化发展的“共富之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力、企业单位的公益力、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实现外部管理与内部治理有机融合,实现共富。




全要素激活,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


杭州市富阳区

向上滑动阅览

杭州市富阳区劳动教育起源于富春第七小学“开心农场”的实践探索。2021年,富阳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富阳区成立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从四个维度,全要素激活劳动教育,深化以劳育人,培养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一、师资激活,人人都是劳动导师


教师是劳动教育落实最为重要的因素,全区多渠道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多举措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劳动教育师资问题。一是高标准配齐校内教师。成立区劳动教育研究院,聘请全国劳动教育专家,依托省市区三级名师工作室平台,组建劳动教育研究核心团队,实现校校都有专兼职教师。构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三级培养机制,目前累计已开展15期培训,合计100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二是高质量引进校外名师。邀请287位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劳动模范,古法造纸、油纸伞、陶艺等非遗传承人、工匠大师和科技特派员作为专门指导教师进驻学校、基地。聘请500余位校外人员参与课后托管劳动实践指导,并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区中小学,服务10万余名学生。三是高素质培育农事教官。采取“农户+基地”结对模式,组织农户进行农事劳作、乡土文化等方面培训,引导农户指导学生共同参与“扫干净、堆整齐、种满园、点漂亮”的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共351位结对农户以“农事教官”的身份上岗指导劳动实践。


二、场域激活,处处都是劳动场所


面对劳动教育场地缺乏现状,富阳区整合资源,构建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劳动场域,让劳动教育处处可见。一是特色化打造“校内+校外”两类基地。挖掘学校特色劳动实践资源,实现校校都建立劳动专业教室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文创点,感知体验数字科技下的劳动。开展学校课程双讲授、短期实训双指导等,实现校企“双主体”作用。如富阳中学,联合区内现代化企业,打造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二是区域化推进“营地+基地+体验点+农户”四级体系。区政府牵头,投入近7亿元经费,打造阳陂湖、洞桥、常绿“红绿篮”等3个大规模综合实践基地。挖掘乡村资源,分批次挂牌认定了49个乡村实践体验基地。以全区24个乡镇为主办单位,推出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亲近传统文化,感知节气之美”系列课程。借力产业资源,立足富阳古法造纸、球拍制作等区域特色产业,打造了100个“企业+”“工厂+”等具有富阳产业辨识度的实践体验点,开辟劳动教育结合社会资源的新路径,组织学生进农村、入农户,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掌握特色手工技艺、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


三、任务激活,时时都有劳动清单


面向学生生活,借助劳动任务清单的全领域、全学段、全链条推进,促进劳动教育日常化。一是推行“区级劳动清单”,让日常劳动有标可依。经浙江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评议委员会审定,编制出版浙江省《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清单》,1-9年级共14册。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任务细化到年级;从地方特色实际出发,任务内化到实际;从密切家校合作实际出发,评价强化到过程。提出“6年学会12道菜、9年打磨成长底色、12年奠定幸福人生”的具体目标,打通劳动教育在家校社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举办“劳动技能大赛”,让劳动技能有台可展。每年举行校级和区级“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以全区劳动周、劳动成果展为展示平台,考察学校劳动清单实施情况。同时,让学生们在学习强国等各类平台中展示劳动技能、感知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四、画像激活,事事都有数字评价


以数字赋能劳动教育,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以数字画像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一是劳动素养有画像。搭建“新劳动教育”数字化平台,构建劳动教育智能管理和监测评价体系,实施劳动实践体验反馈单评价、劳动争章评价、劳动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借助全程、全场景的过程性数据采集,形成学生劳动成长数字画像。通过钉钉端口,及时记录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以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孩子的劳动过程,发布学生劳动成果156万条。二是区域管理有数据。平台采集49个劳动实践基地、7条红色劳动路线、100个精品村、351家示范农户的信息数据,打通各级网络资源,线上发布活动咨询,构建劳动教育良好新生态。同时,平台实现部门间、乡镇街道间及基地农户间的多跨联动,综合集成资源服务、实践服务、数智育人、乡村振兴、服务监管共5大场景,实现一屏呈现多维场景数据,一屏掌握基地综合运营态势,助力劳动教育区域管理。


在劳动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业型的劳动师资队伍、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缺乏科学性、时效性、特色性。计划将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强化劳动基地和课程建设;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




建立实证教研机制

引导育人理念转化


浙江省

向上滑动阅览

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我省教研系统充分发挥科学工具的循证作用,创新教研机制和方法,不断提升省市县校四级实证教研能力,引导基层将育人理念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行为。


一、创新教研机制 监测工具科学循证。一是建立质量监测指导实证教研机制。我省以学生发展与成长环境因素12项综合评价指标,科学研制监测工具,创新数据分析循证模型,完善反馈改进检验机制。自2013年已组织7次全省性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按照“一年监测、二年改进”工作节奏,开展实证教研。二是加强监测对课改质量的评价导向机制。每年相关职能部门向党委政府和各教育局发布监测结果,问诊把脉区域教育,提高结构性、过程性评价意识和能力。探索小学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实践类学科关键技能测评,目前已全面推进小学低段非纸笔测评、高段无分纸卷命制、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三是完善三级监测系统联动机制。开展省级“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试点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监测评价组织,全省专兼职评价教研员已达342余人,开展数据支撑的自我诊断与实证研究,发挥监测改进教育教学、督导评估、科学决策、引导舆论的作用。 


二、深化实践路径 实证教研常态推进。一是监测结果推动行政决策。不仅数据精准走向教研精准,还有助于行政科学决策。两次小学科学实验监测结果,实验探究较阅读、书面作业更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进而推动了全省实验室建设、专职师资配备,小学科学实验开出率大幅提高。二是实证教研融入教学规划。全省监测梳理共性问题,各级教研员挖掘数据找症结,推动区域教学改进行动。小学语文近两轮监测针对阅读与习作两大专题进行学与教诊断,制定三年教研规划,整合四级教研的学科“关键问题解决”、学科教学活动评审和命题技术研训等。三是教学管理实现转型提升。通过省级质量监测分析取证,实证教研给均衡发展、高分重负、欠缺活力和整体薄弱四类学校以精准指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品质形成过程与成本、影响学生成长环境因素,引导学校向指导型教学管理转型。


三、鼓励数字驱动 课程教学改革气象新。一是大数据推助教研方式改进。通过12个省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11个省精准教学实验区,250所数据驱动教学改进实验校、100所精准教学实验校和200个省精准教学课题校探索监测循证、数据分析到教学改进的路径。杭州西湖区“督、评、改一体化”,上城区《学习质量调查的深化实践:从区校联动到校本机制创生》;嘉兴南湖区《教师数据素养的“纵向伴随式”研修样态》,海宁《“诊-研-改”促进结果改进落地》等,形成一批教学改进范式。二是实证教研精准助力教育共富。2022年,借助省政府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项目,通过同步课堂视频数据推进基于课堂分析的实证教研。丽水制定推进课堂精准教学实施意见,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作业为突破口。舟山定海区以“三梯级、双专业”组建监测队伍,“一校一案”驱动教学管理改进。   


经过十年努力,我省形成“数据驱动、专业引领、协同联动”实证教研共同体,从经验筛选到循证实践,工作重心下移,帮扶辐射面扩大。未来,将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育人方式改革中,努力贡献浙江教研智慧。


部分来源 | 人民教育

责任编辑 | 徐梦娇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些知识要让孩子了解!


» 春季是孩子们的“拔高季”?哪些运动能为“蹿个儿”助力→


» 收藏!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 共100所!我省2023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公布


»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 时值仲春,春意渐浓,春日里的校园有多美?一起感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