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强化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

2016-07-29 博俊 战略与政策论坛


强化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

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地域性与全国性、自救与他救、责任与权利、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特点。除了自然灾害因素,特定区域的贫困、处境脆弱、防灾减灾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准备等都是促使灾害影响扩大的社会因素。在遭受灾害侵袭之后,人们自然会关注短期的、看得见的恢复重建工作,但只有对防灾减灾给予长远持续的关注,真正建立起科技支撑长效机制才是最佳应对策略。

  2012年11月,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BIS)发布《减少未来的灾害风险:决策者的优先行动领域》预见报告,指出科学是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影响的关键,必须加快相关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建议决策者强化对未来灾害的综合性评估,确保有关灾害的信息传递与处理过程更加高效、可靠。2013年12月,日本政府发布《国土强韧化政策大纲》,旨在运用科技力量建设防灾大国,以保护国民生命安全、迅速实现灾后重建与复兴;确立了危机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老化对策、防灾技术研发3个综合领域及警察消防、医疗保健、能源、环境等12个分领域重点任务。2014年1月,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细化了防灾技术的研发方向,如灾害时期能源供给技术、确保交通畅通的技术、抗震强化技术、新型观测技术、灾害危险性预测技术及预测网络的构建、传递和发布灾害信息的IT技术等技术研发及应用。

  在防灾减灾体系中,科技创新在迅速掌握灾情信息、科学组织救灾、全面评估灾害影响、系统规划重建工作等方面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第一,加深对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科学认识。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地质及断层”“强地动观测”“大地工程”“建筑物震害”“桥梁、道路及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生命线系统”“工业设施”和“社会经济损失”领域的专家学者数千人,到灾区进行专项调查,评价灾害损失,为规划重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地震带的事实,力求避开把重建地点选在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易发地区。重建规划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优先考虑学校、老人家园等的重建;根据居民意愿进行基层小区建设;既重视建筑物建设,更考虑文化恢复和心理重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国家减灾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出版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用技术手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及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科技部均发布了《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中国科学院利用多年科技积累和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为历次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贡献。

  第二,研究开发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如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的建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设有灾害应急响应技术创新资助计划,其“灾害应急响应信息产品实验室(IPLER)”项目重点关注有关灾害管理方面的技术创新,通过整合大学、相关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研究成果及技术,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面向灾害管理需求,开发集防灾规划、灾害响应及灾害恢复功能于一体的灾害管理产品体系,并建设可持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转移体系。IPLER项目组在2010年海地地震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参与了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影像处理工作、联合国扩大国际紧急响应行动以及环境预测与灾害防备响应培训项目。

  第三,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的普及。在灾害监测警报和风险分析中应用新技术;在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大量采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传授防灾减灾基础知识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加强工程防灾技术法规和标准建设,并加强监督检查。如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公路、铁路和“避难缓冲地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定要求。美国对建筑工程施工图实施强制性审查,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拆除工程和包括家庭装饰在内的维护工程的施工图件必须报审,是获得施工许可证的条件之一,保证建筑防灾技术标准严格执行。作为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地震多发地区,理应严格执行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是强化灾害预报、救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基础。建议国家进一步整合救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方面的研究资源,增强研发项目的实用性,强化合作研究,避免重复性工作。可从五方面采取实际行动:

强化灾害预报能力,提高预报系统可靠性;

发展制定防灾减灾计划的综合性科学方法,集中各领域专家及社会各界意见,制定科学的应急计划;

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救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效率;

保障灾害信息和应对机制的公开透明,增强民众对救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认识;

促进基于证据的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为构建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报》,2014年08月11日


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最新政策动态]新华社唐山7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十载励精图治,新唐山勃发英姿。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今天的唐山,是在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

  28日上午,习近平一到唐山,即在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陪同下前往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他强调,这次来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之后,习近平前往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他在康复室看望正在做康复训练的截瘫伤员,一一了解他们的伤情和康复治疗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祝他们健康长寿。在疗养病室,他同因地震伤害截瘫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亲切交谈。得知他们长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工作,努力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习近平很高兴。夫妇俩向总书记赠送自己新近出版的小说和诗歌集,并即兴朗诵了一首歌颂解放军当年抗震救灾英勇事迹的诗歌,习近平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动室内,10多位截瘫伤员正在开展文娱活动,习近平来到他们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并欣赏了二胡伴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习近平勉励他们说,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习近平指出,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医护人员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离开截瘫疗养院,习近平又来到唐山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唐山抗震40周年成就展,了解唐山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举措和成效。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唐山实现城市定位目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好了。要抓住历史性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美。

  习近平乘车考察了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他要求善始善终办好这次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新唐山建设的成就,也藉此提高城市治理和运营水平。

  临近中午,习近平考察了唐山市祥富里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大厅,他了解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便民服务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表示慰问。在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大讲堂,他同正在进行书法绘画、诗歌讲座的居民交流,希望大家利用爱好怡情养性,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社区花园里,一些居民正在休闲,习近平走到他们身边,向他们问好,祝他们心情愉快、生活幸福。习近平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河北省和唐山市工作汇报。他对河北省和唐山市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身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的各方面成绩表示肯定。

  习近平指出,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强调,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深刻启示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

  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习近平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

  习近平强调,当前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形势依然严峻。要把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要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坚持军民联防联动,全力保障人员安全,保证大中型水库运行安全。要加强灾区群众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做好灾区卫生防疫。要做好失踪失联人员搜救,加强受伤人员救治,妥善处置死亡人员善后事宜。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安排和工作准备,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针对薄弱环节健全增强防汛抗洪能力的具体措施。

  习近平希望河北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2010年,习近平到唐山考察工作时,对唐山提出了“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即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唐山市有关负责同志汇报了这方面工作的情况,习近平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习近平希望唐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弘扬抗震精神,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再接再厉、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创新中国特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第三届世界减灾大会呼吁各国加强减灾努力

3.城市治理还在农耕时代

4.加快完善区域及城市防灾减灾治理体系

5.NASA发布全球雾霾地图

6.日本发布面向2050年能源环境技术创新战略

7.日本2016年科技预算重点领域方向简析

8.《2016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年度报告》(全文)

9.【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10.总理6次经济考察关注的“关键词”

11.《习近平时代》 (四)

12.光明专论·治国理政新实践

13.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14.《习近平时代》(十七):生态优先建设美丽中国

15.借鉴牛顿三大定律,告别拖延症

16.习近平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