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定老地名系列26:农具社(现宏大名苑二期)

2017-09-05 荆林钢 康定微生活


        百度百科说:’农具,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 
        农具社是生产铁制农具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座落于东关老车站旁边(现宏大名苑二期),因此康定人习惯的称之为‘东关农具社’,进大门左边是一幢二层楼,楼上是办公室,行政、财务、购销等机构齐备,右边是一幢穿逗屋架的三层宿舍,周围是生产车间,宽敞的院内,堆码着原料、半成品,是康定规模较大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每年根椐计划部门的要求生产铧头、锄头、镰刀、弯刀等农具,在‘二牛抬杠’的耕作背景下,农具社生产的铧头享誉州内乃至青海、西藏等农区,用现在的概念就是’名牌产品’,很多农民会因自己使用的是‘农具社’的铧头而自豪,附近农区百姓经常将废旧铧头拿到农具社调换新铧,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实物存世。 

        六、七十年代,康定主要的能源是木柴(参见:康定老地名(七)柴炭站,文末有链接),砍柴、花柴(康定话:把木柴辟开的意思)是每家每户一件平常的家务,弯刀(斧头)是必备的工具,因此,农具社生产的弯刀(斧头)是居民家庭非常喜欢的物件,家里的老人会将其视为宝贝,经常擦拭,并制作好看的’刀壳(注意:读康定话‘kuo’不读普通话的‘qiao’)子’,挂在墙上,除砍柴外绝不允许拿去作它用。 

 农具社原址

        农具社除了生产农具外,还生产生活用的菜刀、火钳、火盆架、火铲、炭瓢,生产用的抓钉、螺杆、垫板,运输用的汽车棚杆、淋水箱等产品,深受用户欢迎和信赖。康定很多人家都有农具社的产品。当然利用技术、设备、材料的优势,师傅们也会干一些私活,康定很多家里都有的简易煤砖机,有很多就出自农具社师傅们的手里,孩子们玩的铁环也有很多是找农具社的师傅做的,谁家的炉桥坏了,挑水的扁担没有铁勾啦等等琐事也免不了托人找农具社的师傅帮忙。八十年代,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具社’更名为‘农具厂’,好象还上了一条轧钢生产线。但因为设备落后、人员老化等原因,农具厂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康定大多数企业的结局,慢慢走向了消亡,本世纪初,农具厂解体,职工纳入了社保,原地块上建设了宏大名苑小区,很多老职工在小区内得到了一套住房,也算是对他们辛勤劳作的补偿吧。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席卷大地,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但技术、管理人员成了短板,而农具厂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涌现了很多人才,活跃在康定的经济建设中,其中邓厂长、段厂长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分别出任了鱼子溪金矿矿长和康定水泥厂厂长,记入了康定经济建设的史册。 

        借此机会,回忆一下康定的‘社’,这里说的不是‘人民公社’,而是众多的集体所有制城市合作经济组织,他们为康定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为丰富康定的市场供应、解决康定的就业做出了贡献: 
        烤胶社一一生产藏靴、藏腰包等民族用品,种植萍果等经济作物。已解体,原厂部为现在的康定四水厂。 
        康鞋社一一主要生产藏靴等产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相关产品展销,获得好评。已解体。 
        银器社一一制作藏族银饰品,产品享誉藏区,畅销省内、外。已解体。 
         竹器社一一为百姓生活提供筲箕、刷把、吹火筒等生活用具,为工程提供大量撮箕、背篼、箩筐等生产工具。已解体,现需从内地购进。 
         服装社一一有‘五一’、‘反修’、‘反帝’等服装社,为美化人们的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已解体。 
        刊刻社一一从事印刷及篆刻业务,为康定的单位、居民提供服务。负责人高伯伯身高、体胖、稀发,一身儒雅。已解体。 
        白铁社一一每天叮叮咚咚,非常热闹,生产蒸笼、水桶、铁皮炉等产品。已解体。 
        钟表社一一除维修钟表外,还修理眼镜、钢笔、半导体等物件,是物质不丰富时康定居民非常信赖、依赖的地方。已解体。 
        搬运社一一唱着山歌,拿着皮条,穿着皮褂子的阿婆,走城南、去城北上车、下车、运货,她们的负重能力难以置信。已解体。 
        群运社一一以骡马为工具,从事较长距离的货物运输工作,弥补汽车运力的不足,特别是在当年不通公路的地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解体。 
        弹花社一一加工棉花、制作棉絮。已解体。 
        翻胎社一一后更名为翻胎厂,翻新废旧汽车轮胎。已解体。 
        木器社一一制作木制产品,后并入农具社。已解体。 
        材料社一一提供片石等建材。已解体,部分职工转入县建二司。 
        县建社一一已发展成县建一司,是唯一存活到目前的‘社’。 

 农具社原址已成为这个小区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不称‘社’的合作经济组织,甜食店、租车铺、处理商店、合作百货店、水果组、开水站、缝纫店等等,它们太小了,小到不能独立成篇,它们又太大了,大到康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甜食店’、‘水果组’等,给康定留下了许多甜蜜中带有苦涩的记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康定的历史中留下了痕迹,为康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特记录于此。 
         

康定老地名系列阅读:

0、康定的老地名

1、康定老地名系列:地质队的那些事

2、康定老地名系列(二):52医院

3、康定老地名系列(三):杀猪场

4、康定老地名系列(四):县二中

5、康定老地名系列(五):北门广场

6、康定老地名系列(六):县一中

7、康定老地名系列(七):柴碳站

8、康定老地名系列(八):邮车站

9、康定老地名系列(九):物资局

10、康定老地名系列(十):童家巷子(现州移动公司) 

11、康定老地名系列11:县招待所(现格萨尔酒店)

12、康定老地名系列12:北三巷(现格萨尔酒店至群艺馆)

13、康定老地名系列13:消防队(现下桥邮政储蓄银行)

14、康定老地名系列14:展览馆(现州群艺馆)

15、康定老地名系列15:联诊所(现下桥中医院)

16、康定老地名系列16:百货大楼(现天龙电器)

17、康定老地名系列17:体工大楼(现已溶入扩建的情歌广场)

18、康定老地名系列18:大礼堂广场(现康定剧场、情歌广场)

19、康定老地名系列19:人民桥(现彩虹桥)

20、康定老地名系列20:农牧大楼(现康渚连锅所在的大楼)

21、康定老地名系列21:毛纺厂转运站(现州人大办公楼前)

22、康定老地名系列22:灯光球场(现康定宾馆下方)

23、康定老地名系列23:州招待所(现康定宾馆)

24、康定老地名系列24:州车队(现拉姆则林卡广场及附近的区域 )

25、康定老地名系列25:监理所(后山公路和新市前街交汇口那一区域)


(来源:荆林钢原创投稿,图片来自网络,康定微生活汇编)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登载此文为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观点不代表康定微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运营人员。康定微生活原创稿件,已委托四川永卓律师事务所处理相关版权问题,转载请注明来自康定微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