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中巨兽同"行":一站式了解斯里兰卡观鲸
1968年12月24日,阿波罗8号登月舱的宇航员威廉·安德斯(William A. Anders)在月球表面拍下了著名的“地升”照片。这张珍贵的影像,几近完美展示了地球区别于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这里超过70%的表面积都为液态水所覆盖,远远看去是一颗名副其实的蓝色星球。而这些液态水总量的97%都是咸水,也就是互相通连的全球大洋所在。
包括我们人在内的世界上现生5000多种哺乳动物里,一支有着89种已知成员的类群完全适应了水生生活,外形跟鱼类颇为接近,但依然借助肺来呼吸。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海洋当中,人们习惯将其称之为“鲸鱼”。较真起来,称为鲸类或鲸豚类似乎更为准确。有关该类群的简要介绍,请参见:江豚、长江江豚&无背鳍鼠海豚。
(注:鲸类物种数依据国际海洋哺乳动物学会2018年的最新名录,相应的中文名则参照《中国动物志 兽纲 第九卷》)
斯里兰卡米瑞莎观赏蓝鲸的场景,可见尾鳍上吸附有某种䲟鱼,photo by@小米老师
尽管中国水域有记录的鲸类可达38种之多,但感觉鲸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相当遥远的存在。可能都听说过,但多数人也许只是在屏幕里见过影像。当然,随着国内近来兴起的一波水族馆海洋世界热潮,许多人可能有机会在家门口见到瓶鼻海豚(Tursiops sp.),甚至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虎鲸(Orcinus orca)了。2009年推出的一部叫《海豚湾》的纪录片相信不少朋友看过,当中展现的血腥场景很难让人不对发生在亚洲邻国捕杀海豚的行径感到愤慨。但会有多少人想过,那些被活捉了的海豚,最终的去向是哪里呢?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开始反思乃至反省圈养鲸类种种弊端的当下,我们这里却肆无忌惮在逆势而为,也是肥肠有意思了。
斯里兰卡:象与鲸之国
至少十年前,在书店中买到了一本叫《鲸与海豚》的图鉴,是当时市面上凤毛麟角般跟鲸类有关的专门读物。作为哺乳动物爱好者的自己,对这本书可说是爱不释手。不过那时候只能在文字和附图里流连忘返,打打精神牙祭,没曾想过有一天真的会出海去观鲸。更想不到出海去看的第一种就会是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已知最大的动物——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
在斯里兰卡亭可马里观赏到的蓝鲸,注意跟巨大的身体相比,它的背鳍非常短小,而通常这样露出背鳍就意味着开始下潜了,film by @骁腾麻麻
自2009年正式结束内战,斯里兰卡的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际游客人数从2009年的447890增至2014年的150万。在这里的国家公园里能见到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了解更多该国象的状况请参见 野性斯里兰卡:哺乳动物 上篇),而在近海还能相对容易看到蓝鲸。海陆两大巨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斯里兰卡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据估计,来该国参与观鲸的游客人数从2008年的约620人猛增至2014年的近8万人。
1983年,在斯里兰卡西北部的亭可马里(Trincomalee)近海进行的一项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研究项目时,无意间发现当地还有蓝鲸活动。那时便在当地开始有了商业观鲸的雏形,无奈爆发于同一年的内战使得相关的研究和商业活动陷入了停滞。不过,或许这场持续了26年的人间浩劫对蓝鲸们而言却是一段无人打扰的难得好时光。2006年4月,在该国西南部的米瑞莎(Mirissa)附近海域,几个当地年轻人在带游客出海垂钓时发现了蓝鲸的踪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轻人都来自受2004年印度洋海啸影响的家庭,当时正在接受相关的培训(由比利时商人Pierre Pringiers资助),以便开始新的生计(Mirissa Water Sports,今天仍在经营观鲸业务,可在其官网上预订)。从2008年开始,米瑞莎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知名观鲸地。除上述两地之外,在斯里兰卡西海岸的卡尔皮蒂耶(Kalpitiya)也可出海观鲸,但目前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程度还有待完善。
斯里兰卡岛周边大陆架范围示意,绿色部分表示陆地,浅色部分代表大陆架,外围的蓝色部分则是深海区域,底图引自maphill.com
为什么亭可马里和米瑞莎适宜观鲸呢?这得要从斯里兰卡岛本身的特性说起。从地理学上看该岛属于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也是这里的动植物跟印度非常接近的缘由),因此该岛周围有着宽窄不一的大陆架。最窄的地方就在该岛的最南端栋德勒角(Dondra Head)以南。从米瑞莎港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航程就能驶离大陆架范围,抵达水深近1000米的深海区域。而这些地方也正是蓝鲸和抹香鲸们的活动场所。201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也佐证了这点,研究者发现在米瑞莎以南海域,飞旋原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瓶鼻海豚(T. truncatus)和瓜头鲸(Peponocephala electra)在近岸水深约100米的区域活动;长须鲸(B. physalus)、虎鲸和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则在水深500至650米的区域活动;体型最大的蓝鲸和抹香鲸活动海域的深度在1000米左右,离岸也最远。
斯里兰卡米瑞莎港和栋德勒角的位置示意,图a中黄线内的浅色部分指大陆架,从图b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观鲸船驶出米瑞莎港之后多会向东前进了,图a引自DailyMirror.lk,图b引自Thilakarathne et al. 2015
“小个儿”的蓝鲸
斯里兰卡现在已知分布有30种鲸类,其中有7种须鲸类,23种齿鲸类。这里面最吸引人也是最为重要的目标物种毫无疑问是蓝鲸,不论亭可马里还是米瑞莎都应算世界上最容易见到蓝鲸的地方之一。不过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生活在斯里兰卡海域的蓝鲸是它们家族里的小个子,已知最大的体长不到25米(但也大于除长须鲸之外的其他鲸了,毕竟还是蓝鲸嘛)。依据体型、繁殖季节和声学上的差异,被认为是不同于分布于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另一小个儿蓝鲸——B. m. brevicauda亚种,而是独立的B. m. indica亚种。该亚种的分布被认为局限在印度洋北部,不向南方的海域迁徙,而是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之间移动,有些个体甚至可能常年都生活在斯里兰卡海域而完全不迁徙。
米瑞莎海域观赏到的蓝鲸,图中近处的一头同时露出了鼻孔(背部弧形的最右端)和背鳍(最左端),远处还可见另一头蓝鲸呼吸时喷出的气柱
想起第一次看蓝鲸的时候,其实我是全程懵逼满心狐疑的,船老大怎么就知道这是蓝鲸而不是其他的呢?不过了解多一些之后,还是能看出些门道来了。首先,蓝鲸换气时喷出的最典型气柱呈上大下小的竖直圆柱状,最高可超过10米!鲸换气时的气柱经常会被说成是喷水,其实是它们从肺中排出的温湿空气遇冷而形成,原理类似于我们冬天哈出的白气。游泳呛过水的话都知道会很不舒服,想想鲸要是真从鼻孔里喷出水来,那得多难受了。
跟当年的捕鲸人一样,今天斯里兰卡观鲸船上的工作人员也是靠寻找气柱来发现目标。其次,尽管个体很大,但蓝鲸的背鳍相比之下可以说就是非常的小了,往往可以在它们下潜时观察到这一点。最后,蓝鲸身体为深灰色/蓝灰色,散布有浅色的斑纹,总之看起来很难跟印象中的“蓝”联系起来。
蓝鲸和小个儿蓝鲸的对比,图引自Jefferson et al. 2015
一般而言,蓝鲸每次下潜5到20分钟,觅食时可潜至140至200米的深度,受到惊扰时也有潜水50分钟潜深500米的记录。通常在几个表层下潜后伴随一次深潜。而根据Asha de Vos博士(请记住这个名字,之后会详细介绍)的研究,斯里兰卡南部海域白天活动时的蓝鲸在表层下潜(surface dive)时两次浮出水面换气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7.6秒,而在进行深潜(deep dive)时间隔则达640.3秒。两次深潜之间接近水面换气的时间平均为145s,这期间换气次数约为9.3次。而在深潜时,有55%的几率会将尾鳍抬升出水面,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蓝鲸。米瑞莎的观鲸船在发现鲸下潜之后,往往会熄灭引擎漂在原地,等再次发现上浮换气之后在启动船试图靠近。
2011年3月23日,Asha de Vos博士在亭可马里附近海域拍到了一张蓝鲸的尾鳍照片。经与历史记录的比对,发现跟1984年4月16-17日在邻近海域记录到的个体相似。仔细研究后,她认为时隔27年记录到的是同一头蓝鲸,这是B. m. indica亚种已知最长寿的确切记录(存活时间大于27年)。2011年和1984年记录的空间距离在10公里以内,表明该个体可能留居于当地或是对特定的觅食地有高度忠诚性。
跨越27年的相遇,图A拍摄于1984年4月,图B拍摄于2011年3月,由此也提示积累相关影像资料的重要性,图引自de Vos, A. 2016a
观鲸的魅力和乐趣不仅在于亲眼看到那些海中活生生的庞然大物,运气好的话还能见证一些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细节。春节假期在米瑞莎就看到了蓝鲸排便的场景。蓝鲸们在较深的海域觅食,回到海面排泄,对于维持营养物质(尤其氮元素和铁)在海洋生态系统当中的循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起到了跟自然存在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正好相反,是把营养物质从深海又带回到光合作用强烈的浅海,因此也被称为“鲸泵”(whale pump)。特别取食磷虾的蓝鲸便便里富含铁质,对于促进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的生长,增加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
米瑞莎海域见到蓝鲸排出的便便,由于磷虾含有大量铁质,也使得蓝鲸“粪”呈明显的红色
前面讲过,看到蓝鲸时多半会很疑惑,为什么它的名字里要有个“蓝”字?但运气好光照条件合适的话,在蓝鲸贴近海面活动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真的是蓝色!而且是如绿松石般的青蓝色,相当相当漂亮。
蓝色的蓝鲸!图片引自Arkive(本月25日该网站就将关闭了,好扎心...)
除蓝鲸之外,在米瑞莎还有机会见到抹香鲸。2012年1月至5月间在当地进行了总计43天的一次调查,共记录到8种鲸类(遇见率依次递减):飞旋原海豚、瓶鼻海豚、蓝鲸、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虎鲸和长须鲸。其中虎鲸和长须鲸的遇见次数都小于10次。
如果说蓝鲸是米瑞莎乃至斯里兰卡最常见的须鲸类,飞旋原海豚则是当地最常见的齿鲸类。不过它们似乎没有太大规律可言,有时候一只都难见,出现的时候往往则会几十甚至上百只一起,蔚为壮观。
米瑞莎观鲸返航途中见到的飞旋原海豚,photo by @但使龙城
飞旋原海豚广泛见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它们以喜欢跳跃入半空,随后以身体长轴旋转着跌回海中的行为而著称。在大西洋海域要尤其注意跟克莱门原海豚(S. clymene)相区分。
跃出海面的飞旋原海豚,photo by@小米老师
How & When?
说了这么多,什么时间去斯里兰卡,选用何种方式观鲸呢?对于一般大众而言,在斯里兰卡观鲸的方式就是坐船出海。不同的就是在米瑞莎基本都是坐双层船,而在亭可马里则是快艇。两者的安全性没什么本质区别,至少没有看起来的区别大。但双层船的那种往复的摇晃程度,反而更容易晕船,在海浪里颠来颠去的快艇倒是不怎么晕。
米瑞莎典型的观鲸船,双层船要尽量坐上层,视野好,轮机舱的噪音和柴油味儿也要好很多,而且海上浪大的话,下层前排往往会被拍进来的海水弄湿
米瑞莎典型的观鲸场景,大家都奔着一个目标前进
现在,驻米瑞莎港的斯里兰卡海岸警卫队开始监督观鲸船的行为了,当观鲸船扎堆的时候,就会有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艇(上图正中)靠过来在一旁观望,这对规范当地的观鲸业肯定是有益的
斯里兰卡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艇
亭可马里观鲸的快艇,亲测真的不晕,就是可能会颠得腚疼...
如果上面的船对您来说都觉得太小了,总觉不安全的话,还可以选择斯里兰卡海军的准载400人的“兰卡公主号”(对,你没看错,是斯里兰卡海军)。内战期间担负人员和货物运输任务的“兰卡公主号”,在和平来临之后于2011年被改装投入了由该国海军运营的观鲸业务(可能也是唯一开展这项业务的海军吧...)。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该船驻守加勒港(Galle Harbour),5月到次年10月则“换防”到亭可马里,每周末早上7点(米瑞莎的观鲸船则是每天7点前离港)出航,每次载员据说不超过200人。
“兰卡公主号”的英姿,图引自Sri Lanka Navy
“兰卡公主号”驻加勒港时的短航程示意(3个小时),图引自Sri Lanka Navy
“兰卡公主号”驻亭可马里时的短航程示意(3个小时),图引自Sri Lanka Navy
有意思的是在他们的官网上(http://whalewatching.navy.lk),还会定期公布每次观鲸的记录。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出行前的参考,看看最近目的地海域都有什么。
来自斯里兰卡海军的观鲸记录,1月12日在栋德勒角附近海域记录到了15头虎鲸!图引自Sri Lanka Navy
从今年2月1日开始,米瑞莎的观鲸费用从成人儿童均价20美元,立涨至成人50美元,儿童30美元。据称之前当地的观鲸船都属于私营业务,这次政府开始强势介入,增加的费用都是税。希望多收去的这些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鲸类保育的相关工作里吧。“兰卡公主号”的费用,当地成人3500卢比,外宾成人60美元,儿童30美元。上述费用都包括上船之后的晕船药、早餐盒、一瓶饮用水、水果(有的还提供金椰子喝,但如能减少塑料吸管的使用就好了)。若当天没能看到鲸,米瑞莎的观鲸船大多会安排改日免费再出海一次。
如果觉得实在是怕晕船,或者单纯是想换个视角,还可以考虑搭乘小型螺旋桨飞机在空中进行观鲸,大概的费用是每人150美元(45分钟)。另外,在微信上搜索可以找到许多组织“与鲸同游”的出行信息。特别提醒一下,在斯里兰卡未经许可于鲸出现的区域自由潜/游泳是违法行为,喜爱潜水又想近距离观鲸的朋友在出行前请务必确认自己能够申领到政府签发的有效许可。
季节方面,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东北季风期间,是在米瑞莎和卡尔皮蒂耶的观鲸时段。其中在12月至次年1月,4月这两段当中鲸类的活动相对更为频繁。但要注意并不是说其他时间,鲸就不在这里活动了,而是5月至次年10月的西南季风海上风浪大,不利于观察,安全风险也大了。同样的道理,西南季风期间,西北部的亭可马里就比较适宜观鲸了。
面临的威胁
之前曾看过微信上的一篇推送,指称亭可马里的有些观鲸快艇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鲸类的生存。亭可马里自己去过,小艇们蜂拥尾随鲸的场面也亲眼见识了。总体的感觉,那个场面看起来是显得有些乱,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快艇还是能守规矩,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样了。实际上,2012年9月斯里兰卡政府就颁布了相应的条例,规范和约束观鲸业。比如要求在距离鲸100米时关闭发动机,不能接近到100米以内等。而自己在米瑞莎遇到的观鲸船表现都不错,一次有位大叔会给大家简要讲解,即便在下层舱面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噪声里也坚持讲话(我想其实真没几个人能听到他在说什么)。另一次的船则很有经验,选择了一个其他船都没去的方向,结果就我们一条船安安静静看了很久的三头蓝鲸。
印度洋国际航线与斯里兰卡南部蓝鲸活动区域的重叠状况,红色为航线,颜色越深代表越繁忙,黑色点为蓝鲸目击位点,图引自de Vos 2018
研究表明,船的确是斯里兰卡海域鲸类的最大威胁,但不是来自观鲸船,而是那些庞然大物般的货轮。横跨印度洋的国际航线在该国南部海域正好跟蓝鲸活动频繁的区域有很大重叠。2012年上半年,在12天当中就发现有两头蓝鲸因与货轮发生相撞而致死。随着国际海运业的发展,这一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依据其他研究的结果,建议将现有的航线向南平移28公里,将避免95%的蓝鲸撞击风险。国际捕鲸委员会已经向国际海事组织提出航线调整建议,希望能尽快采取行动吧。
2012年3月20日在科伦坡港发现被撞身亡的蓝鲸,图引自de Vos 2018
行动起来
在保护生物学界有句话叫“Conservation based on Science”,基于科学的保护。不管是担心观鲸是否会对鲸类造成伤害,还是要评估国际海运对鲸类的潜在风险,千言万语最终都要汇成扎实的数据过硬的研究,才能为有效的保护措施指出一条明路。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到Asha de Vos博士,第一位凭借海洋哺乳动物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的斯里兰卡人。她从2008年开始发起斯里兰卡蓝鲸项目(Sri Lanka Blue Whale Project),是针对印度洋北部蓝鲸的首个长期研究。她还发起成立一个非政府组织Oceanswell,致力于斯里兰卡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育。由于她出色的工作,入选2018年BBC的年度百大女性(BBC 100 Women)名单。
Asha de Vos博士在TED上演讲,图引自TED
Oceanswell有一个公众科学项目,鼓励到斯里兰卡参与观鲸的人把自己拍摄到的鲸类照片上传到他们网站。这需要在线填写一个简单的表格,报告记录的时间、地点(这个可以通过手持GPS或者询问观鲸船工作人员获得)、100米范围内的数量等信息。同时提交完整尾鳍、背部左侧及右侧的图片。就像前面提到发现那头27年后再见的蓝鲸一样,这些信息将帮助研究人员进行个体识别、数量估计等一系列工作。别让自己手里的照片只是停留在朋友圈炫耀集赞啦,它们还能有更好的用处。
Oceanswell鲸类目击记录提交的页面,引自Oceanswell
结语
到今年,斯里兰卡距离结束那场持续26年的残酷内战,也不过才到第10个年头的光景。综合距离、物价、签证获取难易、气候、景观风貌等因素,这个印度洋上的美丽岛国可能真的是离我们最近的观鲸胜地了。这项在当地快速发展的产业,当然还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缺乏背景知识的讲解、没有相关的纪念品、部分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等,期望一切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有与海中巨兽们同行的愿望,不妨计划一次斯里兰卡之行吧。
致谢:感谢@小米老师、@。
参考资料
王丕烈. 2011. 中国鲸类.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杨光,等. 2018. 中国海兽研究进展. 兽类学报,38 (6):572-585.
周开亚. 2004. 中国动物志 兽纲 第九卷 鲸目,食肉目 海豹总科,海牛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Alling, A. et al. 1991. Blue Whales (Balaenoptera musculus) off the Northeast Coast of Sri Lanka: Distribution, Feeding, and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in Cetaceans
and Cetacean Research in the Indian Ocean Sanctuary: Marine Mammal Technical Report 3, S. Leatherwood and G. P. Donovan, Eds., pp. 247–258,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Oceans and Coastal Areas Programme Activity Centre, Nairobi, Kenya, 1991.
Buultjens, J. et al. 2016. Whale watching in Sri Lanka: Perceptions of sustainability.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8: 125-133.
Committee on Taxonomy. 2018. List of marine mammal species and subspecies.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www.marinemammalscience.org, consulted on [2019-02-10]
de Vos, A. et al. 2013. Surfac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ving behaviour of blue whales in Sri Lankan wa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449: 149-153.
de Vos, A. 2016a. 27 years: the longest longevity and residency record for northern Indian Ocean blue whales. Taprobanica, 8 (1): 21-23.
de Vos, A. et al. 2016b. Anthropogenic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Needs of Blue Whales, Balaenoptera musculus indica, around Sri Lanka. Journal of Marine Biology, http://dx.doi.org/10.1155/2016/8420846.
de Vos, A. 2018.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ship-strike risk to blue whales
in Sri Lankan waters. Oceanswell, Colombo.
Jefferson, T. A. et al. 2015. Marine Mammalsof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ir Identification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Thilakarathne, E. P. D. N. et al. 2015.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cetaceans off Mirissa in the southern coast of Sri Lanka I. Relationship with depth. Sri Lanka J. Aquat. Sci. 20 (1): 23-33.
Wijeyeratne, G. de S. 2011. Sri Lanka: Best for Blue. Sri Lanka Tourism Promotion Bureau, Colombo.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