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访谈】TA的背面 | 侯体健:“中文学科的馆藏架,我基本上知道哪本书在哪个位置。”

复旦通识教育 复旦通识教育 2022-07-22



关于 TA的背面

所谓“背面”,是指老师们在讲台上面朝同学的一面之外,背后不曾示人的一面;也指“青椒”意气风发的一面背后,挫折、迷茫的另一面。借此,在“内卷”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前辈含有温度的成长故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去人文关怀和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活指导。



侯体健,1982年生,湖南永兴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2000年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2004年推免至复旦大学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学习,2007年1月提前攻博,随王水照先生治宋代文学。2012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2016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15年—2016年兼任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海外特任准教授。


讲述|侯体健

撰稿|袁青


     “那时候在川大图书馆,中文学科的馆藏架,我基本上知道哪本书在哪个位置。”侯体健回忆起自己本科读书时的往事,对于读书一事颇有独特看法:“很多你并不一定会想到的书,它会偶然地闯进你的生活,很可能就会成为你的朋友,甚至产生很重要的人生指引。”


      从初入川大读中文系,硕士推免进复旦,到博士师从王水照,再到留校任教,侯体健反复提起“偶然”一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审视现在的生活,他直言自己从未对前途设定什么计划,如今令他满足的生活,也被他谦虚地归纳为遇到了“一些难得的机遇”。




读书

\沉入当下


     2000年夏末,侯体健保送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由于保送不可避免的专业限制,在仅有的中文方向和经济方向两个名额中,侯体健稀里糊涂地就被分到了中文方向。18岁的他对中文系“要干吗也不是特别清楚”,但当地师专中文系毕业的舅舅又让他觉得,“好像是中文系做什么都行”。


     不久前还是高中生身份的侯体健有些迷茫,几个月恍恍惚惚过去,“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做”,到期末要考试了才觉得“应该好像要复习一下老师讲了些啥”,于是在同学的邀请之下一起去教室自习,像是一种惯性,从此他几乎每天都在教室里度过


     大概是性格里有“该干嘛干嘛”的因素,所以静下心读了一学期的书,侯体健慢慢觉得这个专业“蛮不错的”。进大学后的第一堂课是“文艺学基础”,文学理论的教材,他看得十分入迷,凡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书,他都会去图书馆和书店一本本找来看。平时上课,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书包里放着书,他坐定就开始看书。


     侯体健的大学生活简单且规律。早上有课就起得早些,没课就睡懒觉,睡到9点钟,吃个早餐,出去自习。寝室8人一间,早晚定时供电,室内幽暗,不适合学习。川大图书馆旁边是很大的荷花池,他平时去图书馆,天气好的时候就去荷花池。到了饭点,他和好朋友一起去吃饭。


      大学里的选择纷繁复杂,侯体健只沉浸于“当下的生活”,静心读书、学习。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有趣的。英语课上,侯体健感受到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小小差距。从小学的就是“哑巴英语”,口音太重,课上没办法讲出口。从大一到大三,他拿出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学英语,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差距的确存在,但他慢慢释然了,“后来发现好像也就这么回事”“我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不用学英语了,我一整天时间都在看喜欢的书,那该多好”。英语课困难,政治课无趣,但他从来不逃课。2002年中国足球队亮相世界杯,大家都看球去了,侯体健仍去上英语课,到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师两个人。是以他英语成绩虽然差,但一直都及格,“老师看着我这个学生至少还在努力学”。


     侯体健的朋友很多,因为成绩好,他在班里也很受欢迎和尊重。专业课的成绩都是90分以上,政治课成绩也很高,尽管英语课和体育课成绩一般,但保研时,他的平均成绩仍在90分以上,位列第一。


      积少成多,四年踏实的读书经历让这个年轻人比刚进入校园时有了巨大的成长。在依靠自主性与自律性的大学校园中,认真学与不认真学,四年下来的差距非常大,“我觉得我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给那些不读书的同学当老师了,因为他们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太少。


      与中学不同,知识摄入之外,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平台,但利用与不利用、好好利用与不好好利用有很大差距。川大和复旦的十年读书生活,侯体健在潜心读书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渐渐自信、成长。访谈中他坦言道:


“像复旦这种学校更是如此了,你就是这样子,每天上完课然后自己去玩,也没有人管你的,和在你们当地读一个小师范、一个大专差别不大。但是好好利用的话,你会发现真是很不一样的。”


     从永兴县城,到四川成都,再到上海,侯体健从说话带着四川味的湖(fu)南(lan)人,成长为在讲台上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同学们“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某次参加川大同学聚会,同学们听到他讲普通话都很惊讶,“你还会讲普通话吗?!”



机遇

\厚积薄发

   / 个体与群体焦虑

     聊到硕士推免进复旦这个话题时,大约是此事太富戏剧性,他的记忆十分清晰。在学校的机房里,侯体健上网浏览到复旦面向研究生的推免生招生简章,没有看到对英语水平的相关细则要求,便匆匆决定申请复旦。打听到系主任陈思和的手机号码之后,他便一股脑将自己的材料、自荐书、成绩单、获奖证书寄给陈思和老师。陈思和并不负责招生事务,材料被直接转到系研究生办公室,跳过了研究生院初审这一流程,却歪打正着,他成功接到了复旦的面试通知。面试接近尾声时,汪涌豪老师发现他缺少六级英语证书,问他:同学,你的六级证书呢?面试完,傅杰老师出来,他解释自己的情况,心想大概是没戏了。最后爱才的傅杰老师手写了一封“破格录取”的申请,他得以顺利来到复旦。


     博士毕业后留校的经历也堪称奇妙,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多次向学校申请,才得以破格成功。他将这一切称之为“偶然”,“我这个人一直是非常满足的,应该说上天对我不薄,至少在这些很关键的环节,都是得到了一些难得的机遇”。



课堂

/ 当我们上通识课时在学些什么

     留校任教之初,上通识选修课,侯体健也紧张。一堂课九十分钟,他要花整整两天的时间来备课。上课和做专业研究不一样,做论文、看文献都是围绕着专精的方向去看,但上课讲唐宋文学,不仅有他熟悉的宋代文学,还要讲唐代文学,不仅要讲熟悉的唐代诗歌,还要讲唐代小说、散文。讲唐传奇,他原来只看过少部分,唐传奇的基本情况、作品他要去阅读。备新课艰苦,好在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研究更新相对缓慢,他不必年年重新备课。


     2010年走上课堂,至今已十一年。让侯体健感到快乐的,莫过于和同学们教学相长。专业课上,他带学生构建起完备的知识结构。通识课上,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在“以一首诗或一句诗为中心展开写作”的要求下,同学们或作鉴赏、或叙交游、或写小说、或拟剧本,展现出多样的才华和创造力。十年前曾有位同学将辛弃疾的一首词拆开,每句作为标题再写一首词,共写了十几首,让他印象深刻。


     系里的工作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身份都要做好,整天就是一个陀螺”。“我觉得如果只做教学科研会做得非常开心。每天自己看看书,然后跟学生在一起。”事情虽多,但他的安排井井有条,因此只是觉得“多”,而没有感受到太多压力。


     “您怎么排解您的压力呢?”

     “需要排解压力吗?跟你们聊聊天就是排解压力,或者在网上刷一刷,有时候看看电影什么的。”

     “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不用过大脑的,纯笑一笑,或者就是非常需要过大脑的,悬疑之类的。”

     “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我2010年到2013年打了三年羽毛球,但是女儿出生之后,球也没得打了,球技已经回到原始状态了,体育锻炼也没有什么了。”



巨帆起,

万木春


     当年站在面试室外忐忑自己前途的少年,如今也参与招生面试的工作。他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想“从这批小孩里面选一些好的出来”。没有必须要问的问题,每一个同学的提问,都是根据其当场的陈述展开。18级本科招生面试让他印象深刻。谢同学说自己高中时读过《管锥编》,侯体健问她《管锥编》的第一篇是什么,她回答出来了,“读懂没读懂另说,至少这小孩翻过。”李同学提到自己会写律诗,侯体健饶有兴趣地问他,如果写一首五言律诗,上句是“仄仄仄仄仄”,是否可行?学生回答可行,并试着给出了拗救的办法。


     侯体健想起自己大四来复旦面试时,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因为自荐信的第一句“久慕贵系风华”,老师问他,既然“久慕贵系风华”,那么请问你读过复旦中文系哪些老师的书?郭绍虞、朱东润、陈望道的书他都读过,但当时不知道这些老先生是复旦的,于是权衡之下,他给出了最稳妥也最确定的答案,《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自选集》不是中文系的必读书目,只是侯体健在图书馆大量书籍中偶然翻到的。侯体健将它看作一种奇妙的缘分:

     “读书也是要讲缘分的,就像你交朋友一样,你不会说我需要交一个什么样的朋友,我需要交一个身高一米六以上或者是什么口音的长什么样的,不会的。和书交朋友其实也是这样子。就是在偶然一个场合和它相识了,如果对这个书架熟悉,什么时候新进来一批书,我可能会去翻一翻,可能这本书我就有兴趣,有可能就会受其影响。”


     当被问到对学生的寄语时,侯体健有片刻思考。就他自己而言,和图书馆交朋友无疑是读书生涯带给他的最宝贵的成长经验。但如今同学们的发展充满多种可能,不读书、不做学问并不代表没有出息。侯体健认为,认识自己、做好当下最重要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当下,我觉得这个真的是最重要的,那么多的理想或者计划,其实许多时候都是空的。”


     “能够认识自己,能够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读书做学问,毕竟天底下也不需要这么多做学问的人。”



 

往期回顾:

TA的背面张怡微:”不要害怕,尽情生活“

           |赵惠俊:“文科应当指引一条利益之外的路。”


下期人物:仇鹿鸣



复旦通识教育

纯粹的学习

拓展的视野

批判的思考

自主的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