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因为觉得“晚长”而耽误孩子身高
目 录
门诊案例:15 岁男孩 154cm,骨骺闭合
矮小未必都是“晚长”
为什么男孩子经常“晚到不长”才来看病
案例中的男孩,为什么长不高?
儿童“晚长”有什么特点?
一门诊案例:15 岁男孩 154cm,骨骺闭合
其中,有一个 15 岁半男孩,身高已经停止增长 2 年多才来看病。孩子父亲 170cm,母亲 155cm,孩子目前身高 154cm。
体格检查发现,孩子性发育基本上和成年人无异。虽然我知道此时检查骨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作为长期在内分泌门诊坐诊的专科医生,我知道他们带着强烈的长高意愿来看病,此时如果没有客观证据,任何语言都无法使人信服。
没有意外,检查骨龄之后发现,“诸骨骺基本融合”。我也只能遗憾地告诉家长,没有太好的办法。孩子母亲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眼泪从眼角滑落,并抱怨说:我几年前就带孩子来看病,当时也是身高偏矮。
进入青春期这几年,他爸一直反对来看病,说自己小时候也是晚长,不用看医生。然后,我也就信了,没想到……
实事求是地说,我一直都反对医学对身高的过度干预,但是对于需要干预的人群,我也认为应该及时介入。一般认为,男孩子成年身高低于 160cm,女孩身高低于 150cm,是医学上认为需要干预的标准。
也有研究表明,身材矮小确实对一个人的自信心及其他心理状态是有影响的,还可能对学习、工作及找对象造成影响。
案例中的男孩,按照父母的身高,孩子的遗传身高为 169±5cm,如果成年身高停在 154cm 左右,身高损失接近 15cm,确实令人惋惜。
男孩遗传靶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5cm
女孩遗传靶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 - 13)÷2±5cm
许多家长都知道,“晚长”是会遗传的,即父母小时候有“晚长”,那么其后代也可能“晚长”。但是,我想说,对于身高达到矮小症标准的孩子,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就是“晚长”,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的判断,且需要定期随访身高及性发育情况,二者缺一不可。如果盲目认为身高矮小就是“晚长”,那很可能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无可挽回。
二矮小未必都是“晚长”
对于儿童身高问题,民间一直有“早长、晚长”之说。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身材矮小未必都是“晚长”,“晚长”属于排除性诊断。
“晚长”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万一不是“晚长”,那就可能是“晚到不长”。实际上,身材矮小的因素很多,包括足月小样儿、家族性矮小、遗传性疾病、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生长激素缺乏,“晚长”只是其中一种原因。
“晚长”医学上称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是指正常青春期发育年龄仍无第二性征出现,但是能在之后自发进入青春期。直白地说,就是青春期比同龄人晚。如果一个小孩,在该发育的年龄,也有第二性征发育,这种就不能叫“晚长”。
女孩一般是在 10 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即 12 岁左右。如果一个男孩,12 岁时青春期发育已经很明显,但是身材依然很矮小,那就不能说小孩属于“晚长”。
对于青春期前的孩子,如果身高一直在矮小标准附近,但是有正常的生长速度(每年身高增长>5cm),且父母有“晚长”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孩子有可能属于“晚长”。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对于矮小的孩子,即使考虑“晚长”,需要每半年到一年随访一次身高及体重,一旦发现生长偏移,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干预。
三为什么男孩子经常“晚到不长”才来看病
那些因为“晚长”而错过身高增长最佳时机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男孩,为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女孩发育的征象很容易被觉察,男孩子发育的征象容易被忽略。
女孩子青春期发育从乳房凸起开始,因此从外观上很容易发现孩子发育了。退一步说,即便没有发现孩子乳房发育,那孩子来月经父母总是知道的吧。月经刚来潮时,虽然也意味着进入青春期后期,很多时候也不是干预最佳时机,但总还是有干预的窗口的。
此外,很多妈妈知道,自己小时候来了月经之后就没有长多少了。正因如此,女孩较少等到骨骺都闭合了才来看。那么,男孩子为什么经常等到“晚到不长”才来看病呢?
男孩子就不一样了,男孩青春期发育的起点的“睾丸增大,阴茎增长增粗”,早期主要表现为睾丸增大,其他第二性征可以不明显。“睾丸增大”这种表现很隐匿,从外表看不出来。
正因如此,男孩子青春期发育不容易被家长觉察。如果等到变声、胡须和遗精,一般意味着进入青春期中后期。很多孩子,等到变声两三年,发现最近一两年身高长不动才来看,为时已晚。
四案例中的男孩,为什么长不高?
文初案例中的男孩 15 岁半,身高基本上定格在 154cm 附近,不免令人遗憾。我们不禁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长不高呢?
原来,孩子从小就长得慢,身高一直在矮小症的标准之下(即<-2SD)。进一步追问病史,患儿早产,出生后只有 1.5kg,身长也很短,生后有重度窒息,住院治疗近 2 个月。庆幸的是,出生窒息史对孩子智力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宫内发育不良是导致儿童矮小症的重要病因。如果宫内发育不良、足月小样儿,在 4 岁之前没有完成生长追赶,且在随后每年身高增长也不理想的情况,需要考虑由于孕产史对身高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生长激素治疗,以及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此外,孩子的家族中,也有矮小症的家族史(即男性成年身高低于 160cm,女性低于 150cm),虽然父母并不矮小,也不能排除家族性矮小的可能性。对于家族性矮小的患儿而言,可以在医学监测下,使用药物帮助孩子长高,使得成年身高稍超过最低要求。
当然,对于案例中的男孩的病因,我们也只是基于孕产史的推测。并不是说,所有早产、宫内发育不良和足月小样儿长大后都矮小,如果能在婴幼儿时期完成生长追赶,对终身高影响不大。
五儿童“晚长”有什么特点?
“晚长”医学上称之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具有遗传倾向,也就是说父母一般至少有一方是晚发育的情况。如母亲在 14~15 周岁以后才有月经初潮,父亲上高中或大学之后身高还长了一大截。此外,“晚长”还包括以下特点:
身高在同龄孩子中属于偏矮水平;
身高年增长速度在正常范围(>5cm/年);
生长曲线低于正常,但与正常生长曲线基本平行;
上面第一个图,能看到孩子身高曲线和最后一条线是平行的,考虑可能是晚长,但第二幅图就不是了,因为身高和最下面的红线距离越来越远。
第二性征发育显著落后于同龄人(男孩子第二性征不容易察觉,参考“三”的内容);
检查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所以矮小症儿童要检查骨龄,才能知道是否为“晚长”的可能);
甲状腺功能和生长激素分泌正常。
晚长儿童的生长曲线图:上半部分是身高曲线,下半部分是体重曲线,上面的实线是+2SD,下面的实线曲线分别指 -2SD,而虚线代表 CDGP 生长和发育曲线,青春期前稍落后,但是与正常曲线基本平行,且最终身高不受损。
如果父母没有晚发育的情况,在正常年龄进入青春期(女性表现为乳房发育、男性表现为睾丸增大),但是身高依然比同龄人矮很多,那就要当心了,可能不属于“晚长”,而属于矮小症,需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此外,并非所有青春期发育延迟都是“晚长”,其他更常见的病因包括高促性腺激素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低促性腺激素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换句话说,“晚长”是一种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且有明显家族史才能诊断。
最后,关于儿童身高管理大家也不用太焦虑,可以读一下《关于孩子的身高管理,读这篇就够了》。
另外,欢迎关注黄医生个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