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2期 | 袁良才: 石耳王
让文学唤醒梦想,用艺术点缀人生
青 丝 有 言
武术有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相较小说而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袁良才擅小小说,才思敏捷,笔耕不辍,作品层出不穷,题材翻样出新。览其文,如老树盘根,文笔老道自然,情节引人入胜。循其干向上攀援,则旁枝逸出,别有洞天。待至冠处,豁然开朗,又多一份阴晴不定之喜。且袁良才以历史文化、徽州元素等镶缀其文,以小博大,以奇出招,以险取胜,以情动人,将短兵之稳、准、狠、快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读之酣畅,大呼过瘾!
▲▲▲
袁良才
养儿不采山,养女不嫁采山郎。
——黄山民谣
黄山方圆五百里,大小七十二莲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名冠天下。游圣徐霞客的一句话:“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把黄山的盛誉推向极致。实则还有一绝,世人却知之甚少,那便是黄山石耳,堪称美食中的良药,良药中的美食。
石耳又名岩耳、地衣,状似木耳,通体深黑色,生长于悬崖绝壁阴湿处的石隙之中,一般要六、七年方可长成,用石耳炖鸡、炖排骨与猪蹄,味道鲜美无比,素为御宴席上珍,平民难有此口福。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其“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久食色美,延年益寿。”采摘石耳是一桩不折不扣的玩命的高风险行当,黄山人谓之“采山”。一般选择在夏、秋之间采摘,此时石耳最为肥壮、滋补。采山人要择晴好天气,结伴而行,随身携带粗麻绳和特制竹筐等物品,攀悬崖、登陡壁,寻觅到石耳踪迹后,将粗麻绳一端系在山顶大树上或穿于山岩石孔中,一端拴在采山人自己身上,下缒到几十丈的深谷中去采摘,稍有闪失,就会跌落谷底粉身碎骨。每年都有因采山而死于非命的,但因贫困所迫,采山人依然前仆后继。民国年间,在黄山一带采山名头最响的要数倪瓒,号称“石耳王”。
倪瓒是黄山脚下大平县邻邑石埭县骆驼镇人。从小父母双亡,沦为孤儿,靠给人担水或乞讨度日。骆驼镇位于青弋江的源头舒姑河畔,自然成为商埠重镇,士农工学商,五行杂处,颇为繁盛喧闹。如果从骆驼山高处鸟瞰,骆驼镇整个就是一个船形,骆驼山如同拴船的河埠头,穿街而过绵延三华里的青石板步道便是长长的缆绳,千秋桥仿佛隆起的船舱,那永镇古塔自然是桅杆了。相传先辈人就请地仙看过,骆驼镇像一条船,船无水不旺,但船最怕窟窿,漏水则亡,所以镇上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就见不到一眼水井,人们吃水用水全靠到舒姑河里去手提肩挑。
倪瓒先是靠乡邻接济或乞讨勉强活过来,到长成半拉少年,就帮镇上人担水混口饭吃。他担水最多的人家是石埭县名儒苏纬之,在镇街中央的千秋桥畔开了家“千秋书院”,远近几十里的富家子弟都慕名到这里来读书。倪瓒听大人说,这苏老先生曾做过省参议,主编过《石埭县志》,学问和身份都了不得,但为人没半点架子,十分谦和,对挑水佬也不例外。倪瓒挑满了水缸,就会鬼使神差地靠到书院的窗外去偷听先生讲学,不想一听就入了迷,越听越想听。一日居然误了挑水,被苏老先生发现了,老先生不嗔不怒,反而笑盈盈地把他请进了书院里,对一群孩子介绍道:“这是你们的新同学,大家欢迎!”转过脸问他叫什么名字?倪瓒怯怯地回答:“我叫倪战,战争的战。”苏先生皱了一下眉头,对大家说:“这名字不好,不吉祥,杀气太重。我们老百姓最讨厌战争,渴望太平!我看你改名叫倪瓒吧,元朝有个著名画家就叫倪瓒,瓒的寓义也好,美玉的意思。”
于是倪瓒一边挑水一边读书,好在他天资聪颖,文章过目成诵,书法进步也快。到舒姑河担水时,他总要拿树枝在沙滩上写上一阵,担水回来时因年小力微难免一路扭来扭去泼泼洒洒,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留在青石板街路上的水印竟是一个个笔断意连的书法文字,奇了!倪瓒毕竟是个半大孩子,和其他孩童一样贪玩,最常玩的方式就是走高跷。但倪瓒的玩法却别出心裁:不知什么时候他自制了一支超大毛笔,形同富人家的拖把,他将两根跷棍绑在腿上一边走着高跷,一边挥舞着那管大笔,在地上划出一个个大如箕、大如桌的书法汉字来,闪跃腾挪,呼呼生风,惊出一阵阵喝采声。就连苏纬之老先生也吃惊地捻须赞道:“这孩子有异禀,怕是书圣再世,前途不可限量!”
但苏老先生的预言落空了。没几年,石埭县城的新式学堂崇实中学办起来,千秋书院关张了,倪瓒失学了,苏先生被省政府主席陈调元调到黄山当上了管理科长,倪瓒照样当他的挑水佬 。担水只能勉强混个肚儿圆,已经长大成人的倪瓒自然不甘心。几年的磨砺他的书法很有些根基了,他就拜了丁瞎子跟着学刻碑。俗话说得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半年下来,倪瓒刻的功德碑、墓志铭就超过师傅了。他刻的碑布局端庄大气,字如珠玑,力透石背,谁见谁叫好!刻碑的活计本来就不多,主要集中在清时、冬至,这样一来,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丁瞎子的生意日渐萧条了。倪瓒于心不忍,不辞而别,离了骆驼镇独自去了百里之外的黄山,他想去找苏先生讨个活路 。
正是因了这趟黄山之行,倪瓒巧遇了采山人,自己居然成了“石耳王”。
采石耳着实是个非常危险的行当,人不到走投无路断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但危险不假,获利颇丰也是真,日子自然比在骆驼镇担水、刻碑好得多了。采山前,要严格覆行祭祀仪式,三日前便要禁房事,戒荤腥,沐浴更衣,攀岩前还要焚三炷香,行三跪九叩之礼。一炷香敬天地,感戴集天地之灵气,生成石耳之灵物;二炷香敬山神,传说石耳即是山神的耳朵,割山神的耳朵罪责不轻,自然要祈祷山神爷宽宥,施不罚之恩;三炷香敬四方野鬼,敬请鬼魅们都来保佑。采山人最怕岩壁磨断或松鼠咬断绳索。
倪瓒“石耳王”的殊荣亦非浪得。别人采山时战战兢兢,缩手缩脚,唯恐稍有不慎便命丧谷底;倪瓒采山如同在千仞绝壁上荡秋千,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闪跃腾挪,游刃有余,收获总比其他人多出几倍。倪瓒自有自己的高论“只有置生死于度外,才能收石耳于囊中!”等苏纬之苏老先生知道自己的“高足”在黄山玩命采石耳,再规劝制止他为时已晚,倪瓒早已迷恋上采山这个行当了。看着他在半空中精彩自如的“表演”,老先生边抹着额头的冷汗边惊叹连连:“这小子哪里是采山,分明是以身体为笔,岩壁为纸,在挥毫泼墨啊!奇人!奇人!”
民国二十八年,日本人的枪炮声撕碎了黄山的宁静。听说日军第十五师团一路横扫,已打倒仅百里之遥的青阳九华山了,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也撤到黄山脚下太平县的仙源古镇了。
采山人采得石耳一般都是拿到仙源古镇去卖。这天,倪瓒意外采到一只硕大肥美的石耳,差不多有洗脸盆那么大,采山人都惊为奇观,他们从来没采过也没见过这么大的石耳,都欢呼:“石耳王!”倪瓒兴奋不巳,下山来到仙源古镇,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国军官兵和鸣笛穿行的车辆。他想照例把石耳送到南门山货店去卖个好价钱,正行走间,一个满嘴酒气、满脸横肉的国军军官从他怀里夺过包袱:“什么好东西?让军爷看看!”倪瓒赶紧伸出手想抢回包袱,拉扯间,那只硕大的石耳滚落在地。“石耳!早就听说黄山产的石耳鲜美无比,滋阴长寿!老子为了抗日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老百姓?就算孝敬大爷,慰劳国军了!”那满脸横肉的军官一掌推开倪瓒,转身就走。倪瓒紧追不舍:“强盗!强盗!还我石耳!快把石耳还给我!”军官恼羞成怒,忽地拔出手枪,威胁道:“再嚷,老子一枪崩了你!”恰在这时,一辆“乌龟壳”嘎然停在他们身边,从车里钻出两个军人来,一个五十开外,高大魁梧,气宇不凡;一个而立之年,英俊白皙,儒雅机灵。“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抢劫老百姓的东西?胆子不小啊!”那高大魁梧的年长军官满脸怒容,声若洪钟。满脸横肉的军官早吓得浑身筛糠,“啪!”地立正敬礼:“司令长官饶命!小的知罪。”慌不迭将石耳还给倪瓒。“黄副官,关他三天禁闭!”年轻英俊的军官答道:“是!”年长军官满脸和蔼地安慰倪瓒:“对不起老乡!都怪我平时管束不严,让你受委屈了。走!随我一道去司令部,这石耳我买了!你报个价。”
到了司令部,倪瓒才知道,年纪大的军官正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年轻军官是他的副官黄伯光。
唐总司令将倪瓒带进了他宽大的办公室,只见四壁挂满了装帧精美的书画作品,正中是一幅划满杠杠和箭头的巨幅军事地图,雅致中透出威严。“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虏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这首唐式遵的自题诗让倪瓒读后心中涌起一股感动与敬意。“总司令真是一名儒将!又亲民爱民,抗战胜利一定指日可待!”倪瓒由衷地赞道,有一刻他甚至想到和唐总司令坐下来好好切磋一下书法艺术,但两人毕竟有云壤之别,再说唐总司令乃党国要员,军务繁忙,自己一个采山的凭什么打扰他呢?“小伙子,这只石耳怕是几十年才能长成这样吧?算我讨了个吉兆,也算我们有缘,给你五十块大洋可以吗?”唐总司令让黄副官付给倪瓒五十块大洋,又亲切地拉着倪瓒的手说:“小伙子,以后采到石耳直接送到我的司令部来,我们许多伤病员都需要增加营养啊,这事由黄伯光副官负责!”“谢谢司令!”倪瓒感动不巳,暗暗庆幸自己碰到一个贵人。
这以后,倪瓒采山的劲头更足了,采到石耳就直接送到唐式遵的总司令部,交给黄副官。交谈间,倪瓒得知黄副官和唐总司令同乡,四川仁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也酷爱书法,于是俩人又多了许多共同语言,一来二去,不知不觉成了好友。一日,黄副官将倪瓒邀至家中喝茶、谈论书法,黄太太年轻貌美,十分热情。倪瓒问:“怎没看到公子、千金?”只见黄太太白嫩的脸立时变成红绸,倪瓒顿感自己出语冒失,黄副官深深地叹口气道:“实不相瞒,我们结婚已有五载,至今未有只男半女,很是苦恼啊!古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闻听此言,倪瓒自己也红了脸,支吾道:“《本草纲目》说,石耳有滋阴益精之功效,今后我多送些石耳给您滋补,或许有用。”“那就多谢倪老弟了!”黄副官夫妇很感动。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天倪瓒又到唐式遵司令部卖石耳,竟意外地巧遇苏纬之老先生。苏老先生说:“唐总司令找老朽商量抗日大计呢!我岂敢怠慢?”倪瓒卖完石耳结了账正要走,不想黄副官又叫住他:“倪老弟留步!唐总司令有请!”倪瓒纳闷:我一个采山的,总司令哪能找我有事?疑疑惑惑进了唐式遵办公室,苏老先生正和他谈笑风生。唐式遵热情地招呼倪瓒坐下,又让黄副官给他泡了杯太平猴魁,朗声笑道:“小伙子,恕我眼拙,有眼不识金镶玉啊!”倪瓒更摸不着头脑了,苏老先生笑着告诉他,唐总司令为提振皖南军民的抗战信心,准备在黄山立马峰镌刻一条巨型抗日标语,在百忙中亲自书写“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字,正愁没有良工担此重任,老夫知道你既有些书法根基,又常年在黄山采石耳练就一身攀岩功夫,就郑重推荐了你,你一定要不负总司令厚望,不辱使命啊!唐式遵笑着拍了拍倪瓒的肩头:“放心!到时给你一笔优厚的酬金!不会比你采石耳差!”倪瓒情不自禁地肃然站立起来,学着一个立正:“为抗日救亡做贡献,即使分文不取,我也在所不辞!”
黄副官执意邀请倪瓒到自己家吃晚饭,特意安排黄太太炒了一桌菜,还慷慨地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喝的家乡名酒泸州老窖,并让年轻漂亮的太太上桌陪酒。夫妻俩热情似火,不消几个回合,就让倪瓒喝醉了。
次日一早醒来,倪瓒惊异地发现,自己居然赤条条地躺在黄副官家的客房里,身边居然是衣衫凌乱的黄太太。他惊叫一声,只觉一阵天旋地转,仿佛感到世界末日般的绝望!这时黄副官走进来,看到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顿时怒容满面,倪瓒顾不上穿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黄大哥饶命!我该死!该死!”这时候黄太太也被惊醒了,裹着被子掩面哭泣而去。“姓倪的!我视你为亲兄弟,事事处处帮你,想不到……你竟干出这种禽兽不如的勾当!”黄副官气得歪斜了五官,原本英俊的面庞霎时变得十分狰狞。“大哥!我不是人,不配活在世上,你一枪毙了我吧!”倪瓒以头抢地,痛不欲生。黄副官恨恨地将手枪又塞回枪套,面色稍有缓和:“念你是酒后乱性,又确有悔过之意,这事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到此为止吧!”
此后半年之久,倪瓒全身心投入完成唐总司令巨型摩崖石刻的旷世杰作之中。“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民国廿八年,西蜀唐式遵”,这些字唐总司令原本是用行楷写在宣纸上的,按照唐式遵的要求,刻在崖壁上的正文十字,每个字字径须在六米左右,如何既要放大字体又不能变形走样?倪瓒苦思冥想之后,有了解决的好办法。他将唐式遵的手书置于高处,再以手电筒光线将字形投射放大于平铺的牛皮纸上描出轮廓,果然毫厘不爽。
位于黄山东海的立马峰,又名青鸾峰,悬崖如削,高达二百余米,谷底风生云涌,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倪瓒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抱定必胜的信心,开始了他漫长的高空作业。倪瓒攀险至立马峰顶,把粗麻绳上端固定于大树和岩石上,下端垂至谷底,手抓缆绳沿峰顶攀援而下,在崖壁上固定好所有字的位置,然后凿出一行行可插钎驻足的洞眼,又在一根根钢钎上系好绳索,以绳索为经,以木棍为纬,绑成一排排软梯。在这下临绝壑、摇摇晃晃的软梯上,倪瓒终日以岩为纸,以钻为笔,云来擦汗,雨至渴饮,历经两百余天的艰险高空作业,终于完成了这象征生命毅力和誓死抗敌决心的巨型摩崖石刻,为黄山再添一绝!
竣工之日,唐总司令亲自上山验收。但见立马峰壁立千仞,摩崖十字从悬崖上顺势而下,字体遒劲有力,潇洒自如,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肃然起敬!“重赏倪瓒!”话刚出口,唐式遵语塞喉头,热泪滚滚而下!
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部即将从太平仙源古镇移驻歙县唐模。黄伯光副官奉唐总司令之命,让他领取三千大洋到立马峰重酬倪瓒。只见倪瓒还把自己悬在半空中,用心全神贯注地雕琢完善着他心中最渴望的那最后两个字“太平”。
“砰!砰!砰!——”几声枪响,闲云变色,群鸟乱飞,崖顶的绳索被击断了,只见倪瓒仿佛一只折翅的山雀,急急地坠向谷底深渊!
黄副官回到总司令部复命:大洋已如数交与倪瓒,他对总司令您感恩戴德不巳!说从此过上神仙般的好日子了。回到家,黄副官兴奋地抚摸着太太高高隆起的肚皮,说:“多亏了我在你们俩的酒里悄悄放了药啊!”
(中间者为袁良才)
作者简介:袁良才,安徽省作家协会、影视家协会会员,籍贯桐城,供职于黄山区。已出版《俗世奇谭》等小说集四部。多篇作品入选权威年度选本和高考模拟试卷。曾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征文二等奖、《百花园》优秀原创作品奖等。
书法作品:沈学文(中书协会员)
美术作品:汤 华(中美协会员)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胡纯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微信同步)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
要求:
原创首发!
要有正能量!
有温度!
有力度!
有深度!
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