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山影派】(69)朱志翔:守望徽州的篁墩游子

樊成柱 黄山日报
2024-08-28

朱志翔

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秘书长

徽州朱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黄山影派




       朱志翔,安徽黄山人,1989年出生在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喜欢走村,从手机到相机再到无人机,用影像纪录走过的徽州大地,用纸笔记载着过往的岁月千秋。专注于朱子学研究,发表大小论文数篇,编著《新安源朱子学论集》。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安徽省文史馆员方利山:朱志翔是徽州朱氏年轻一代中的翘楚,他热爱徽州传统文化,经过精心筹划,创建“山系人文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意在通过影像承续弘扬优质的徽州文化,值得恭贺!

       原黄山市副市长程永宁: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如今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朱志翔把这些文化资源通过视频拍摄制作成短视频、微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纯正的徽州文化,得以传播传承。




朱志翔摄影作品选登



徽州祠堂

       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即民居、祠堂、牌坊)”之一。分布在徽州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上百座古祠堂,是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祠堂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是当时徽州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徽州历史的浓缩。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然在宗族下的祠堂则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在乡土社会中宗教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总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人们信仰的依托,因此祠堂、庙宇是人们趋吉避凶可信赖的保护点。

徽州牌坊

        程朱阙里坊:篁墩是中原氏族迁徙徽州的重要聚居地,有“程朱阙里” “洛闽溯本”之称,是徽州文化重要发源地和承载地之一。乾隆皇帝亲笔御题“洛闽溯本”四个大字的程朱阙里坊是徽州文化的标志,他的修复对黄山市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的展开都大有意义。

徽州村落

       春光明媚,散落在乡间的古村落,在金黄色油菜花和绿色群山的衬映下,如诗如画。

徽州古桥

       徽州俗谚说: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桥成之日,古知府驾车而来,正举行庆典之际,朝廷使者驿书亦至,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县民感其德政,祝古之贤被封大官,步步登高,便将该桥取名为“登封桥”。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被洪水冲圮片石不留。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黟人胡学梓独资重建。民国年间,本县群众捐输大米3万斤整修。2019年10月,登封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古塔

       源于唐宋,盛于明代。虽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徽州宝塔仍挺立于田野,屹立于山头,矗立于河岸。一座座徽州古塔,向人们展示了徽州前世社会稳定,人民勤劳智慧,生活富足;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见证着徽州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

徽州廊桥

      元、明、清时期,安徽古徽州(今黄山市)建有一批廊桥,徽州廊桥的修建,既与中国“修桥建亭积德积善”的传统美德有关,又与当地多风雨多凉亭的风情有关,也因为古徽州多能工巧匠,古建艺术发达。拱北廊桥位于休宁县兰田镇岭下村。据史料记载,该桥始建于宋代,于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进行重建,为4墩5孔古廊桥,长70.7米,宽5米,高7.6米,桥上建有遮风避雨的木长廊,廊屋内设靠背长条凳,供行人休息,是目前安徽省内尚存最长的古廊桥,2012年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婚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礼数,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规和许多的繁杂琐碎的风俗。

徽州豆腐坊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不仅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更孕育出了一系列特有的食物,说到对徽州美食的认识,不容错过当属一排排毛绒绒的豆腐块。无论是走在徽州老街上,还是进入一家徽菜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对于旅游人来说,去徽州不吃一次毛豆腐,这趟旅行终究是遗憾的,而对于徽州人,这份独特的乡愁承载物,是他们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

徽州油榨

       传承千年的古老木榨油的手艺,至今依然还在被工匠们继续的延用着。一股浓浓的菜籽油的油香味扑面而来 ,听着榨油匠一声声低沉的号子和紧跟着撞锤狠狠砸在油楔子上的撞击声,油坊里弥漫着浓浓油香味。

徽州民俗:叠罗汉

       叶村叠罗汉是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乡叶村广受关注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其起源于500多年前,每年正月演出。叶村叠罗汉由两三人到十几人不等表演,通过骑坐在下层人肩上的方式实现叠高,并变换不同的程式,动作变化多样、惊险刺激,并配合相关活动,以起到祈福辟邪的美好希望,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民俗:板凳龙

       休宁右龙舞板凳龙始于宋朝,堪称古徽州民间技艺一绝,寓意张氏族人得上天佑护,年年岁岁风调雨顺,丰收喜庆,“右龙”村名也由此得名。2021年,“右龙板凳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元宵日,伴随着铿锵锣鼓声,鞭炮齐鸣,各家各户壮劳力身穿统一服装,扛着板龙前往村外新庙集合。到了夜晚,灯笼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条长长的灯龙,气势恢弘。舞龙队伍敲锣打鼓,村庄游行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徽州民俗:嬉鱼灯

      黄山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嬉鱼灯活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连续四天,全村出动舞着纸扎的透亮鱼灯,举行浩大祭祀之礼,这样的习俗传承至今。受疫情影响,去年汪满田嬉鱼灯活动不得不取消,今年疫情局势趋于平稳,嬉鱼灯这一特色民俗活动将恢复,一场精彩的“鱼灯闹元宵”正在汪满田继续传承!

徽州民俗:呈坎春秋二祭

      呈坎罗氏的祭祖分春秋祭和冬祭两种。罗氏世祠和罗氏文献家庙举行冬祭;东舒祠、一善祠等祠堂实行春秋二季,体现着冬祭始祖、春祭先祖、秋季祭祢的古代祭祖的惯例。春祭在农历二月十六日,秋祭在农历七月十六日,冬祭在农历的十一月十六日。祠祭极为隆重,祭品主要是全猪、全羊,俗称‘猪羊’祭,由族长主祭。

老街“鬼市”

      位于屯溪老街上的古董玩物市场被叫做“鬼市”。每周四凌晨开始,确切来说,早在头天夜里,各摊主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市,成为屯溪老街独有的风景。

机械化的时代

很难再见到手工收割稻子的场景

徽州手艺人:剃头匠

       万安剃头匠:坐落在休宁县万安镇的万安老街,曾是徽州地区最繁华的集市之一,被誉为古徽州的“清明上河图”。如今萧条的老街上,还留守着一个剃头匠,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徽州手艺人:篾匠

徽州手艺人,即将消失的篾匠。

徽州手艺人:钟表匠

       溪口钟表匠:有这样一类人,一己之力致力于钟表设计制作维修,精思妙构,苦心孤诣,长年累月制作维修钟表。从构想到设计,再到每个零部件的制作,都是手工完成,不容半点瑕疵,务求尽善尽美,是艺术般的创造,工匠精神的极致。

万安罗盘传承人

制一面罗盘,守一方文化。

       即将消失的农村老手艺纳鞋底,那时不知道,母亲一针一线做布鞋的时候,揉进去了无限的亲情和母爱。更曾有过嫌弃布鞋丑的幼稚时光。现在,母亲做的布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策划:南飞摄影工作室

文案:樊成柱

制作:燕南飞

征集邮箱:hsrbfcz@163.com

联系方式:15955592199

(微信同步)




责任编辑:樊成柱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  平



往期精彩

【黄山影派】(68)汪炳奎:记录徽州建筑之美


【黄山影派】(67)胡旭:追光逐影天地间


【黄山影派】(66)王光宗:“黟”往情深摄家乡


【黄山影派】(65)张浙:定格婚礼时光 留下人生美好


【黄山影派(64)】 曹丽雯:让徽州美景更加灵动


【黄山影派(63)】汪宇星:“00后”镜头中的家乡美景


【黄山影派(62)】叶宏斌:传播家乡美


【黄山影派(61)】王志飞:黄山“追星”人


【黄山影派(60)】刘春芳:将摄影照进退休生活


【黄山影派(59)】张涛:用镜头记录黄山


【黄山影派(58)】杨树芳:追求光影艺术美


【黄山影派(57)】吴素瑛:快乐摄影品人生


【黄山影派(56)】丁湧:光影传情摄不悔


【黄山影派(55)】蔡季安:用相机记录热爱


【黄山影派(54)】谢辉:心有阳光摄不悔


【黄山影派(53)】汪顺利:影聚家乡美景


【黄山影派(52)】童国平:透过镜头看人生


【黄山影派(51)】宋善忠:追光逐影摄徽州


【黄山影派(50)】老贵:“徽州美”的宣传员


【黄山影派(49)】马  哲:追光逐影正华年


【黄山影派(48)】张  平:用光影“传承”民间技艺


【黄山影派(47)】沈光洪:给徽州留点记忆


【黄山影派(46)】桂静:让摄影照亮退休生活


【黄山影派(45)】姚百顺:疯狂“打鸟”人


【黄山影派(44)】程文霞:山村照相记乡愁


【黄山影派(43)】程传琮: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


【黄山影派(42)】凌立新:记录古建窑•跳钟馗


【黄山影派(41)】李建设:“烹”出黄山美景大餐


【黄山影派(40)】潘成:记录青山绿水


【黄山影派(39)】飞  虎:留住许村记忆


【黄山影派(38)】汪松和:三江源头宣传员


【黄山影派(37)】汪海彬:守望渔梁,记录永恒


【黄山影派(36)】潘立昇:徽州“三文鱼”


【黄山影派(35)】凌云龙:以影为媒富桑梓


【黄山影派(34)】汪远强:被时光拉长的记忆


【黄山影派(33)】操文明:守望黄山不知归


【黄山影派(32)】孙胜:定格新安源头好风光


【黄山影派(31)】汪桂敏:寄情黄山摄山水


【黄山影派(30)】郑宏:最美风景在路上


【黄山影派(29)】周冰:爱玩音乐的摄影人


【黄山影派(28)】姚育青:大美黄山“宣传员”


【黄山影派(27)】黄俊军:争做摄影界的“有功之臣”


【黄山影派(26)】程剑:传播黄山的美好


【黄山影派(25)】胡高华:“摄”出健康阳光


【黄山影派(24)】施亚磊:新生代摄影追梦人


【黄山影派(23)】沈洋:用镜头讲述黄山体育故事


【黄山影派(22)】洪晓峰:行走乡村觅乡愁


【黄山影派(21)】刘学禹:用镜头讲好黄山故事


【黄山影派(20)】马惠儿:抗癌“明星”爱摄影


【黄山影派(19)】朱玉敏:将镜头对准美丽乡村


【黄山影派(18)】沈磊:乐把摄影传万人


【黄山影派(17)】吴兢忻:璀璨星空追梦人


【黄山影派(16)】郑寒:跨界玩摄影的“国大师”


【黄山影派(15)】江永言:用光影展示美丽乡村


【黄山影派(14)】施广德:永不褪色的黄山宣传员


【黄山影派(13)】汪晓徽:徽州古城的乡愁“守望者”


【黄山影派(12)】余勇:情系军旅与家乡


【黄山影派(11)】黄辉:栖息黄山摄山水


【黄山影派(10)】方君尧:追光逐影正华年


【黄山影派(9)】方红光:用镜头耕耘大美乡村


【黄山影派(8)】程晖:用天空之眼记录大美黄山


【黄山影派(7)】邓根宝:用摄影演绎黄山之美


【黄山影派(6)】许家栋:一名乡村摄影师的家乡梦


【黄山影派(5)】林坚:用镜头构建徽州民俗“基因库”


【黄山影派(4)】汪远强:行摄徽州


【黄山影派(3)】籍绿萍:十年拍摄一条街


【黄山影派(2)】张建平:用影像“重建”徽州


【黄山影派(1)】潘成:27万公里的激情摄影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