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7)】兖溪:乡村治理有道道

黄山日报
2024-08-28


 兖溪,位于屯溪东南的城郊村,距中心城区仅2公里。与一般的乡村不同,由于靠近城区,该村大部分田地早年被征用,阳湖镇帅鑫工业园落户该村,因此该村的产业特色已从过去单一的农业逐渐过度到半农半工半商的状态。



 “咩……咩……”8月12日,屯溪区阳湖镇兖溪村山头组,村民赵灶兴兄弟俩创办的山羊养殖基地,看到主人推着满满一车新鲜的山芋藤,80多只山羊兴奋地欢叫起来。



今年54岁的赵灶兴和弟弟赵灶年,虽曾外出打过工,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村种菜卖菜。近年来,兄弟俩为了扩大蔬菜种植品种,延伸农业链条,在村中流转土地30亩,采取果蔬套种模式,套作轮作,提高地力。7年前开始养殖山羊,用绿色的蔬菜喂养山羊,用羊粪取代化肥种菜,探索循环农业一条龙产业发展之路。“我们要种市民爱吃的菜,养市民爱吃的羊。”生性憨厚的赵灶兴告诉记者。


如今,兖溪村像赵灶兴这样从事种养殖的农民越来越少,更多的村民从“农民”摇身一变为“工人”——在村中的阳湖镇帅鑫工业园上班。今年30岁的汪华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工业园盛红织造有限公司做轴工,除了“五险一金”,月工资在5000左右。“工作在家门口,离家近,也挺好。”汪华伟说。



村党总支书记赵建斌介绍,兖溪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513户,1656人。全村60%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拥有田地的主要为下窑、山头两个村民组。全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帅鑫上班,还有不少村民依托产区辐射,搞起房屋出租,办起餐饮小吃店。村民项起钲是一位90后,也是一位退伍兵,几年前他接下父母创办的“项家面馆”,精心营商、货真价实,深受顾客青睐,生意兴隆。村里和项起钲一样搞餐饮服务业的有6家。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兖溪村利用早年批建的村部大楼,划出700平方用作党群服务中心,剩余3439平米全部用于出租。目前已成功引入艾米莉亚项目,有效扩大村级集体经济存量,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位于全市中上游。


大量的农民失地,大量的农民进厂,大量的农民从传统的一产逐渐过度到二产、三产。村民的观念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大潮中经受着各种冲刷。可喜的是,兖溪村在这一点上已经在走了全市的前头,涌现出了建设和谐乡村的智慧和经验。



8月13日上午,屯溪区阳湖镇兖溪村党群服务中心“解忧聊吧室”,村两委干部和两位村民“聊事”,就村民反映后底余路路灯不亮等问题作解答。


兖溪村的“解忧聊吧室” 创设于2019年9月,是该村探索建立乡村治理工作模式之一。村民反映问题,家里有什么事情或者“张家长、李家短”,都可以来到“聊吧”,通过交谈和沟通等方式,说出心里的委屈、不平和怨气。村里派人全程倾听记录,能立即办的尽快办,不能立即办的,由村“两委”集中研究处理,绝不让村民反映的事项在这里延误。来访者中不乏有下岗工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长期独自生活的孤寡老人。自“解忧聊吧”正式启动以来,已接待来访群众150余人。依法化解矛盾纠纷26起,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应征入伍,加6分;积极参与‘双园创争’工作,加6分;乱搭乱建,扣6分……”这是兖溪村推行阳湖镇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实现村民自治的相关举措。全村503户全部上榜,以户为单位,分值100分,表现好的予以加分,表现不好扣分,最高和最低加或扣6分,每季度开展一次评比,并张榜公布结果,对低于95分的户亮黄旗。村民可凭积分兑换酱油、盐、毛巾、茶杯、伞、洗衣液等积分奖品。


赵建斌说,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考核办法》以来,扣分户越来越少,加分户越来越多,户与户之间形成正向比拚,推动了乡村文明、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新风尚,形成以遵守村规民约为荣、违反村规民约为耻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兖溪村探索建立“一二三四”红色乡村治理工作模式,破解“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的难题,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截至目前,该村先后第八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黄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村域范围未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6万元。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进一步增强。


瓜子铺语录

兖溪,有别于农地属性为主的乡村,城郊村,失地村,其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更加复杂。难能可贵的是,该村大胆尝试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大力推动村民就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乡村治理能力上的创新做法,彰显智慧。



THE END




题字:姬臣

策划 :瓜子铺工作室

文字:程向阳

图视:向日葵 

部分由兖溪村提供

制作: 程瀚星

图文征集: 1172522531@qq.com

联系方式: 18055959822(微信同步)


联 系 我 们


值班编辑:王婧 责任编辑:程向阳
二审:徐海生 终审:李学军

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6)】坤沙:家家户户有徽匠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5)】篁墩:把“根”留住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4)】千年蜀源:乡村旅游开新花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3)】古黟山水: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2)】吾心安处是里庄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1)】梨白花红“兴村”之道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60)】花桥:祁红故里又一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9)】隆阜:东原故里景色新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8)】新江村: 屯溪人的菜篮子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7)】槐塘:黄山的“欧洲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6)】长丰破浪会有时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5)】“四色”碣石,五彩乡村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4)】五丰:五城的“江心洲”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3)】万二突围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2)】箬岭:一步千年 历久弥新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51)】木梨硔:天空之村的华丽蜕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9)】茶儿垅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8)】黄山茶:品质提升解难题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7)】崇山:万山最美映山红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6)】江村:“新六尺巷”故事

【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45)】官川:何时“活”起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