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夜空】第218期|姚国强:登天都记
新安
夜空
让文学唤醒梦想 用艺术点缀人生
登天都记
姚 国 强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玉屏峰东,西南连耕耘峰,东连钵盂峰。天都峰健骨竦桀,卓立天表,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被古人视为“天上都会,群仙所都”,故名天都峰。据黄山山志记载,唐代岛云和尚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天都峰顶。明代普门和尚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后率众僧从西侧攀缘,亦登天都峰顶。清代《赞黄山》诗有赞: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民谣说: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我作为黄山人,怎能不对天都峰有感呢?
我坐上6点半的玉屏索道,10余分钟后到达玉屏索道站,快速通过“好汉坡”,到达玉屏楼。徐霞客在游记中曾写道:“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向东眺望山峦,耕云峰上一巧石酷似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拖着尾巴,对着万丈巨壑跃跃欲试,想跳上高耸云霄的天都峰,故名“松鼠跳天都”。此刻的我,就是一只这样的小松鼠啊!
从“天上玉屏”迎客松处拾级而下,经文殊洞、一线天,向天都进发。往下约200米处稍息眺望耕云峰山麓,一奇石酷似古装仕女,亭亭玉立于“天梯”之侧,人称“观音石”。观音石对面,有一较小的奇石,活像跪拜的童子,两块巧石组合成景,名“童子拜观音”。
因考虑安全因素,黄山天都峰每天限客3000人,不少游客头天晚上住在黄山山上的宾馆,清晨就赶到天都峰老道口排队了。此刻,队伍已经排到了玉屏山道半腰处,清冷的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云烟时起时落,时聚时散,身旁崖壁上镌刻着黄宾虹游天都的诗句:此去天都近,云奇恣讨探。莫辞登涉苦,捷径笑终南。
我就坐在天都峰的对面,静静地看着它,如同欣赏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右侧的巨石山峰如雄狮昂首嘶鸣,左侧峰峦连绵,缥缈烟云,隐隐约约不知其终。中间百丈云梯登山道,像垂下的一条天梯延伸到云雾遮蔽的峰顶。通体的花岗岩坚硬、坚固而坚强,灰色中泛着墨色和微红,展示着天都健壮的骨骼与肌肉。
山岩缝隙遍布黄山松,墨绿中泛着浅绿色,成熟中尽显生机,它们的根坚定地扎向岩石缝隙,汁液消融岩石,吸收着贫瘠的营养。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天都峰,好似聆听千万年的沧桑演绎。劲风肆虐,云烟从谷地升腾,丝丝缕缕,袅袅娜娜,在舞蹈,在飘散,电闪雷鸣——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多少岁月的沧海桑田,感受他的冷峻庄严,感受他的热情豪爽。
7点一到,游客鱼贯而入天都峰。7点24分,我刷身份证进入天门,仰望百丈云梯昂然伸向天际,头顶两块巨石犹如两面巨鼓,在被神秘力量无声地擂鸣,鼓舞游客前行。侧观左边悬崖,一只石壁虎正匍匐在悬崖峭壁上,严阵以待猎物的出现;侧观右边悬崖,一石道士立于路旁,仙风道骨,道袍衣袂飘飘,似乎是欢迎远方宾客的到来。游客拄着登山杖,扶着两边的护栏绳索攀登,一边说笑,一边感叹天都的雄险。
峰回路转,我不断攀行,近处山石鬼斧神工奇妙,黄山松枝叶坚贞似铁,远方重峦叠嶂,近则深绿,远则深蓝,再远淡蓝,灰白,直至和蓝白的天宇融合在一起。俯瞰汤口镇,宛若一条精美的项链镶嵌在绿色的波涛中。再回首玉屏,前方的莲花峰高耸入云,如一朵莲花绽放在天地之间。
7点54分,渐近山顶,风猛烈而寒冷,仙雾在群山间飘荡。前方一块巨石赫然横卧,这就是令无数游客胆战心惊的鲫鱼背了。鲫鱼背也称作“天桥”,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一米狭长光滑的石脊,形似鲫鱼背出没于波涛之中,故名。鲫鱼背坡陡达85度左右,两旁万丈深渊,深邃莫测。这一日,鲫鱼背上烟云滚滚,清冷的狂风肆虐,游客被吹得摇摇晃晃,头发狂舞,大家无不战战兢兢,紧握绳索,蜷缩身体。当然,也有勇士拥抱这壮美的景观,慷慨高歌,拍照留念。
再前行少许,现一巨石阵,巨石如积木随意堆建,但又巧夺天工,下方为“仙桃洞”,洞内为天然石室,可容数十人,洞外有一巧石,如醉仙斜卧,人称“仙人把洞门”。洞上有岩石形状如桃花,传说这是三帝、王母发现蟠桃被偷之后,特意派仙人在此把守。
8点10分,我抵达山顶,顶平如掌,有十余平方米的平地,可休憩欣赏峰顶风光。俯瞰山下,只见四方群峰峥嵘,皆伏地而来,似海浪波涛汹涌,忽聚忽散的闲云又似飞溅的浪花。峰顶迎风处有迎风傲立的黄山松,遒劲的枝干似钢铁般坚强,松针似钢针般坚硬;峰顶背风处还有粗壮挺拔的迎客松,彰显着岁月的力量;峰顶悬崖边还有巧妙匍匐卧地的黄山松,枝叶蔓延似海……峰顶东面有巨石向天空伸展,如巨龙昂首飞腾,那是天都峰巅,海拔1829.2米,有阶梯可上。
有游客手拿国旗登临其上,国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很是英武!峰巅处向东瞭望俯瞰,东黄山田园屋舍星罗棋布,山川道路风景如画。唐朝诗人释岛云登上天都峰,在《登天都峰》中写道: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千年已逝,风光依旧,让人感慨万千。
9点10分我开始下山。石道全是在石壁或石缝中开凿而出,异常陡峭,游客或手扶护栏、绳索战战兢兢而下,或手脚并用“爬行”,再也不见刚入天都时的豪迈从容了。狭窄处,游客侧身相让,或停在稍宽处,单向通行。更有两处循环登山道,坡度达八九十度,左右石道只能上,或者只能下,在崖缝石道中可见一线天的奇妙景观。沿途黄山松处处风景,或立于道中、道旁,相伴宾客;或立于悬崖绝壁,昂然坚挺;或虽遭雷击,松皮尽毁,却依然松针翠绿;或弥漫群山,一派生机勃勃……
这些可敬可爱的黄山松有的粗壮挺拔,有的弯曲遒劲,有的苍老墨绿,有的嫩小新绿,它们全都扎根坚硬贫瘠的花岗岩中,顽强地同风雨雷电抗争,同命运抗争,抗争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天都峰上奇石处处竞秀,路旁从山体上斜伸出的一块怪石,像探海的神兽,令人遐思神想。东面钵盂峰顶恰似一个倒扣的钵盂,钵盂峰体表遍布条条斑痕,这些斑痕是不是李四光教授考察出的黄山“第四纪冰川”擦痕呢?
渐至峰底,同行的游客拖着疲惫的双脚跛行,他们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回首来路,天都峰峰巅处云蒸霞蔚,悬崖绝壁直插云霄,伟岸的身躯如同顶天立地的一位男子汉。感谢天都,他让我们每一位与他邂逅的宾客也都拥有了男子汉雄浑、坚强和宽广的魂魄。
“
作者简介
姚国强,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高级教师,黄山区政协委员,工作生活之余,徜徉文学天地,文章发表于《安徽诗歌》《长江诗歌》《黄山日报》《太平文学》等报刊。
黄山日报
文创设计|神兽工作室
策划|胡青丝
制作|陈夏暑
摄影图片|中国黄山公众号
联合出品|黄山市作协
征稿邮箱|hsrbxayk@163.com
联系方式|13685591385
(微信同步)
新安夜空
本栏目面向全社会征稿,题材不限。只要您有打动人心的瞬间,请务必记录下来,投给我们。可配图!可配乐!可搭配一切美好的元素。要求:原创首发!要有正能量!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稿件一旦被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
值班编辑:胡晓苗
责任编辑:胡玉琪
二审:王翠竹
终审:李学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