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老子的廉政“药方”

2015-09-25 聂长建 王瑞龙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以订阅哦!


腐败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当一个个腐败分子身陷囹圄甚至命丧黄泉时,社会舆论会众口一词地谴责腐败分子道德败坏、五毒俱全、十恶不赦等,但我们应该更为冷静地思考。人类嘲笑“鸟为食亡”时,怎么也会犯下“人为财死”的错误?是因为他在智力上作出了不会为财死的错误判断。我们可以进行一个设想:悬崖下有一百万块钱,悬崖上一大群人同时发现这一大笔钱,谁先跳下悬崖就可以得到这笔钱,但是尽管这群人的道德水平各异,若他们中间没有精神病者,断然不会有一个跳崖者。

法律处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这“悬崖”,而且更为厉害,每一个走向刑场的人也都会经过刑前的煎熬和各种保命幻想的破灭,而不像跳崖那样一命呜呼。我国没有废除死刑,贪污受贿上百万的也能被处以极刑,但是尽管没有人敢于跳崖来取一百万块钱,却敢于贪污受贿上百万、千万、上亿乃至数十亿元这样的天文数字;贪官们不敢于冒着生命的危险跳崖一次,却敢于冒着生命的危险贪污受贿数十数百次。原因何在?老子的《道德经》已经作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老子看来,腐败抑或廉政既是道德力问题,更是智力问题。从道德力来讲,老子也强调,“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都是谈道德修养问题,假如一个人能够修身养性,清淡寡欲,对钱财取之有道,那么他作为官员就能够廉洁自律,断然不会走上腐败之路。

但是,正如智力超强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如凤毛麟角一样,道德力超高的志士、廉者也是寥若晨星,一个庞大的官员群体,尽管他们都能够声色俱厉地高唱着廉洁的口号,但他们的平均道德修养不可能高得令人仰视。虽然高尚的道德修养确实能够保证廉政,但是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有多么高的道德修养。正因为如此,老子这位思想巨擘早就看出,对于廉政来说,官员的道德力固然重要,但最具有可行性的还是智力的成熟状态。

在《道德经》中,“道”引申为道路,一个人能否选择正确的道路行走,那就是智力判断的问题了;“德”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言的道德修养,老子对“道”的论述远远超过对“德”的论述。那么成熟的智力状态是什么呢,老子在四十章专门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的规律是走向自己的反面,柔弱才能发挥大道的作用,老子的很多具体论述都是围绕着这一条的,如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等。对于反腐廉政这个具体问题而言,老子告诫官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用现代的一句绕口令来说,就是去掉私利才能获得私利。老子在这里决不是做文字游戏,“去私致私”正符合“反者,道之动”的智力判断。为官清廉,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该员道德高尚,对不义之财甚为耻辱;一是该员智力正常,对不义之财甚为害怕。但是,道德很高尚的人稀少,智力正常的人居多,廉政建设的重点当然应放在后者,使一个道德修养不怎么样的官员也能保持廉洁,因为他廉洁去私的出发点正是为了私利。古代一个官员拒不收受别人送来的鱼,因为他认为收了别人的鱼就可能丢官,再也不能用俸禄买鱼了,正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应份之鱼才不能收受别人送来的鱼,这就是正常的智力判断。

所以要从制度建设(如公布财产)和司法公正等方面着手,创造廉政的良好生态,使腐败的风险类似于跳崖而不是类似于行走于大道上。这样,官员对腐败就从道德判断转化为智力判断,认识到腐败行为就像跳崖一样愚蠢。我们要相信,人的智商健全度远远高于道德健全度,遏制腐败,就是要使腐败从单纯的可耻行为变为愚蠢行为,不管他的道德修养如何,只要他智商正常,就会远离腐败。有了老子开出的好药方,廉政就不是一件难事。

(摘自《组工文萃》2014年第六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提高领导能力创新领导思维弘扬领导文化荟萃领导艺术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领导文萃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刻关注。微信号:ldwczzs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