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政|这样的领导值得信任

2015-10-07 宗和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以订阅哦!


一个领导的难点并不是工作怎么做,而是如何与部下沟通。要了解下属,使用下属,首先就要赢得下属的信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上下级之间友好相处的气氛,以及工作上配合默契就都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呢?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雅量容人的德行、照顾下属面子的关怀等都十分重要。

可以不是好人,但一定要能容人

中国的下属在判断领导值得信任时,首要考量的是领导的品德,对于那些德行不好的领导,即使再有能力,下属也难以信任他们。

西方在论及品德时,主要强调领导要正直、诚实、言行一致,而在权力距离较大的中国,品德并不只是包括这些东西,还主要是指谦虚谨慎、雅量容人、率先垂范、修身自省。

以曹操为例,用周瑜的话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所以他这个人不一定诚实或者正直。

曹操前期有5个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他们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有4个人还是来自曹操敌人的阵营。

为什么不算正直的曹操能获得下属的信任呢?这就主要得益于他对下属表现出的宽容,比如于禁。

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失败后,在撤退的路上于禁碰到几个手下的士兵,只见他们一个个衣衫不整狼狈不堪,于是问怎么回事,他们说被青州兵抢劫了。

青州兵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他们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想这还得了,立即把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当然有点擅自行动的意味,而且有挑起内部矛盾的嫌疑。

青州兵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立即去见曹操。

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安营扎寨做什么?于禁说,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

安顿好部队,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去见曹操,曹操果然不提其他事情,只表扬准备迎敌之事。此后,于禁也愈发信任曹操。

关怀重要的是给面子

信任还来源于关怀下属,汉景帝有13个儿子封了王,其中有个叫刘发的,被封到长沙国(国都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称为长沙定王。长沙离首都长安很远,当时还是个非常偏僻贫穷的地方,加上那里又低洼潮湿,别人都不愿意去。因为刘发的母亲本来只是个宫女,地位很低,所以就让刘发去了。

刘发见兄弟们都封了好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倒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皇帝的命令又不能违抗,所以只好忍着,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诸侯王都到京城朝见景帝,景帝让他们一个一个上前祝寿,并且必须要唱歌跳舞。其他诸侯王都做得轻松自如,像模像样。

轮到刘发时,只见他手臂缩在袖子里,好像伸不直似的,给人一种笨手笨脚的感觉,跳的舞也显得怪模怪样,惹得旁边人捂着嘴偷偷发笑。汉景帝一见觉得奇怪,心想这孩子怎么会笨成这个样子,就问他:“你这是怎么了?”

刘发忙回答:“孩儿的封国太小,土地狭窄,手脚都放不开,所以只好这样跳。要不胳膊脚一伸开,可就到人家的封地上了,故孩儿不敢随便跳舞”。

景帝从刘发的一番谈吐中意识到他先前待遇的不公平,当场决定重新拨三个郡地,以补偿刘发。而后来,在诸位王子中,刘发对景帝一直都肝脑涂地地信任,誓死效忠。

这则故事在西方可能会被理解为景帝对刘发“仁慈的关怀”才获得了刘发的信任,但放在中国文化中来理解,其实是关乎面子。

中国的下属认为领导不仅要仁慈,还要对下属的生活困难予以关心(比如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员工甚至其家属、出席下属家中的婚丧嫁娶、在下属经济困难时予以资助等),要能够站在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照顾下属的面子,比如景帝当场给刘发三个郡,给足了刘发面子,这样的领导才更值得信任。

千里马只信任伯乐

与西方被信任的领导不同,在中国被信任的领导还得需要一样才能——知人善任。

在中国的领导与下属关系中,更讲求的是一种“伯乐和千里马”的情结,即领导者不光要人品正直、能力出众,还要有伯乐的眼光和精神。这样的领导者,即使自身能力并不突出,也能赢得下属的信任与感恩,并激励下属回报以忠诚与绩效。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宗泽慧眼识岳飞”等。

郭嘉离开袁绍时,谈起缘由就曾说“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也就是说袁绍不能知人善任,郭嘉才离开。

而他投奔曹操,也正是看中了曹操知人善任这一能力。

首先曹操知道什么人是人才,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其次知道把人才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比方说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人事”方面的工作。而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合适,非常地称职。

当然,中国的下属要的不光是“善任”的责任和权力,还有“识我、懂我”,希望自己能够被领导纳入他们的“圈子”中去,成为领导的“圈内人”,比如曹操与蒋济。

有一次曹操打孙权时,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蒋济却不赞成。曹操说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时,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老百姓是恋土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这样会失掉人心的。

这时候蒋济还没有进入曹操的视野,离核心比较远,所以曹操没有听他的建议,他也没有继续争取。

后来,果然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这个时候,曹操才意识到蒋济的才干,派人去请蒋济,并出门迎接,拉着蒋济的手说还是你对,我这就检讨。

这一行动和态度,让蒋济感到曹操“识我、懂我”,开始信任曹操,为其出谋划策,最终成为其心腹谋士。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六期)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调查|沟通|品读|言论
提高领导能力创新领导思维弘扬领导文化荟萃领导艺术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领导文萃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刻关注。微信号:ldwczzs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