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古代年轻人的优雅生活

2016-05-11 刘善伟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可订阅哦!

优雅与物质有关,但更多的在于个人的心境。古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意思是说那些身无分文,但能保持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是配得上“士”这个称号的。中国古人对“士”有一种无上的尊重,在古人看来,“士”对于精神的追求是至高无上的,“士”是可以为知己者死的。这在中国古人看来,是一种当然的精神。南宋在王朝灭亡的时候,十几万人宁愿跳海不愿苟存,更多的是因为在灵魂的深处,他们相信自己的文化道统是高贵的,生活在别的统治之下,在他们看来,毋宁死。他们这种骨子里的文化优雅,让日本人深为感动,举国戴孝,为宋王朝哀悼三日。中国古人的这种文化自信与优雅,体现在当时年轻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露着肚皮“相亲”的王羲之

说起中国古人的优雅,自然会让人想到魏晋风骨,那个大时代,涌现了众多优雅的年轻人,比如七岁知让梨的孔融,比如竹林七贤,比如王羲之。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序》几乎被每个学习书法的人临摹过,这位超凡脱俗的书法家生活的优雅程度同他的作品一样迥异群伦。他的婚恋生活是这样的:东晋,有个大将军叫郗鉴,他有个宝贝女儿国色天香。当时王羲之家里也很有声望,郗鉴就派人到王家去选女婿。王家的几个年轻公子听说大将军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露着肚皮躺在东边的竹榻上。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将军,当听到东榻上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王羲之在当朝大将军派人来选女婿的时候,依然故我,神态自在,这份心态,足以使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明显是做大事的料,果然后来成了大书法家。当然,郗鉴也确实有眼光,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这个书圣的岳丈也因为这次选婿的眼光而名扬千古。历朝历代,多少大将军被人忘记了,郗鉴不会被人忘记,因为他有个优雅的女婿,虽然露着肚皮在东床上躺着这一姿态不怎么优雅,但他内心的优雅,纵观古今,又有几人能比得上呢?

阮籍的才情与醉酒

和王羲之一样让人印象深刻且心生敬重的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句名言,“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就这一句话,便可见其人的才情与抱负。阮籍事曹魏,后来曹魏被司马氏取代,司马昭本人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籍最为谨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阮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阮籍的优雅,体现在顺从自己内心的真性情。阮籍有个典故——阮籍哭母。有一天阮籍和朋友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家人来通报,他母亲死了,他是很孝顺的人,按理该马上走,朋友也请他快些回去,阮籍却一反常情,硬要决出胜负。直到一盘棋下完,端起旁边的酒盅,把酒咕噜咕噜倒进肚子里,才长嚎一声,眼泪像雨水般落下,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在母亲下葬那天,阮籍叫家人蒸了一头小猪,他一口气吃完,又喝了两斗酒,这才到母亲的灵前放声痛哭起来。哭一声,吐一口血,直哭得昏倒在地。

阮籍的优雅还体现在一些惊世骇俗而又合乎情理的语言。阮籍后来官封大将军从事郎,遇到了一起案件,一个儿子把母亲杀了,阮籍听后说:“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有人听了这话,就向皇帝打小报告。皇帝责问阮籍,阮籍回话:“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优雅在于内心,也就不仅能在春风得意的王羲之、想不当官都不行的阮籍身上看到,在仕途蹭蹬的陶渊明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优雅。祖父做过当朝大司马的陶渊明有着刚直的性格,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他数次辞官,最后一次辞官时,他的俸禄是五斗米,于是说出了:“不为五斗米向乡间小儿折腰”这句名言,从而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篇。优雅不仅仅存在于追求实践理想,当没有实践理想途径的时候,超然地放下,同样是智慧。

情操移于外物

内心丰富而优雅的古人,生活又是如何呢?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暗含着中国古人的节操与优雅。

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有个鉴定古玩的诀窍,但凡一听说对方买了个瓷器,如果上面的竹子画得弯弯的,或者是绘了鹌鹑,便会一口断言这瓷器是假的。他的依据是,竹子在古人看来象征着气节与节操,是宁折不弯的,竹子都画弯了,肯定是赝品。而鹌鹑,在古人的谐音文化里,是骂人蠢的含义,这根本就是现代的画师提醒买家的一种手法,事不做绝,造假也留一点余地,显得自己还有点良心。

古人尚玉,因为玉有玉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君子温润如玉。古代的年轻男子,送女友的定情物,往往是随身佩戴的玉牌。女孩子也往往会送心仪的男子玉饰,冰清玉洁,是形容爱情的贞洁的。

菊花在古人看来,是尊贵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花之德在古人看来,是含蓄的,晚发的,耐得住寂寞的。岁寒三友,松梅竹,更是深得古代文人的尊敬。

镜鉴两个字对于中国文化,有着难以言表的内涵。“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多么有哲理的话语!镜之于古人,还包含着对政治公开透明的向往,所谓明镜高悬。世间之事,多是轮回的,同样的错误,不同的人都在不停地重复,当你站在镜子前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汲取了别人或自己以往错误的教训?以别人为镜鉴,何其难也,现代人明白,一个人如果能不重复犯自己的错误,便足可以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

抚琴弄剑,重的是剑胆琴心,于敌无所畏惧,于物格物致知,通琴律,晓剑道。

优雅渗透在中国文化的骨子里,外显于古人的言行,乃至移情于物,这种优雅,不同于现代人追求奇装异服,不同于追求穿金戴银,不同于现代人为了买个苹果手机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孝之始也”。优雅,存在于古先贤血性青年的特立独行里,存在于对周围事物的移情认知里。千载而后,读来仍会感动肺腑,触动灵魂,这便是中国优雅文化的魅力所在,亘古不灭,流淌在一代代年轻人的血液里。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一期)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沟通|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荟萃领导艺术
弘扬领导文化
创新领导思维
提升领导能力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微信号: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