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明武宗治吏

2016-06-22 马军 领导文萃
点击上方“领导文萃”关注我们哦!


若说大明王朝三百年来哪个皇帝最荒唐、最没谱,估计人们想都不用想,脱口就会出来,非明武宗朱厚照莫属。不过,世间没有绝对的事,愚者千虑,还终有一得呢!因此,就算再浑的人一辈子也会有一两次明白的时候,朱厚照教育吏部尚书这件事就堪称英明之举!

这一天,朱大皇帝对于以往所玩的那些把戏似乎都有些厌倦了,最能揣摩他心思让他高兴的太监也没能唤起他的兴致。百无聊赖之下,他信步走出宫殿,东走走,西逛逛,恰好来到枢密院。这个地方乃国家的核心部门,中枢机密之地。武宗不知怎么突然来了精神,他想看看这些拿国家高额俸禄的官员们正在处理什么军国重事。他进来一看,臣子们并没有办公,而是聚在一堆吃饭呢!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来得有点不是时候,就打消了考问政事的念头。

他让大家继续吃饭,他自己随便转转。然后,他就去里边坐下,随便翻看下卷宗。其实这完全是兴之所至,他才没有兴趣深入其中呢,只要自己活得开心自在,大臣们可以任意为之。因为他知道,哪怕他一口气睡上个年八月的,大明这架机器也该咋转还咋转。不过,大臣们可不敢大意,他们也不知哪里不小心出点纰漏让这位喜怒无常的皇上拍上一巴掌。遂很快就将饭吃完,来他面前跪听旨意。武宗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复杂,只是拉家常般说起关于吃饭的话题。他让这几个人挨个说出桌上的饭是怎么来的。南方人就说你南方的,北方人就说你自己那里的,怎么播种,怎么耕耘,怎么施肥,怎么管理,怎么收获,怎么变成米面,又怎么做成可口的饭食。可巧,这几个人大都出自田间村野,因而,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可是,吏部尚书却没这么走运了。因为他是世代为官,是衔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的。一落生就掉在蜜罐里,从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为何物,因而当时就张口结舌,汗如雨下。

武宗马上明白了,这是位和他一样从温柔富贵乡里出来的官员。于是便对他说:“你连饭的来历都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呢?”也就是说,你这么大的官,连百姓日常的生活都不了解,那国计民生的水利、赋税、兵役、赈灾等等一系列问题你处理起来不是犹如盲人骑瞎马吗?能切合实际吗?误国误民那是不用问的了。他虽没有明说,但隐含着的意思那是明明白白的。

正巧这时太湖巡检司这个职位缺人,应该由吏部按程序和规定考核、权衡、比较、遴选,武宗便叫尚书以一个普通候选者的资格去等候吏部选拔、任用。堂堂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长,绝对的位尊权重,而巡检只是个地方上的小官,之间相差好多个级别呢!武宗一句话,就让尚书一落千丈,出离京城到了江南一隅。尚书惹不起这没谱儿皇上,只有自认倒霉忍气吞声地前去赴任。他万万想不到,这个巡检之职仿佛是老天爷专门为他空下的,这里三面都是农田,你只要一睁眼,就是农夫在劳作,在洒汗,在风吹雨淋,尚书不想看都不行。

几年以后,尚书已经对曾经的吃饭问题了然于心,也真的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有比较切己的理解了。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位害他不浅的武宗皇帝并没有忘记他这个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的尚书,几年以后巡视江南时,特地召见他,再次问他:“现在你懂得吃饭不容易了吧?”他的回答当然是令武宗满意了,于是也就重新恢复了他的官职。    

官员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切合实际对症下药,还是胡开方子乱下药,于国于民,于治于乱,关系甚大。武宗治吏这件事情,堪称漂亮,不仅令尚书本人心服口服,对其他官员的震撼和警醒也是空前的,起到了用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此智慧之举,不惟值得肯定,也值得深思和借鉴。    


(摘自《领导文萃》2016年1月上)

稿件来源:《醒狮国学》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