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复杂的人性——从备受争议的冯道说起
中国历史上,最令后人难以置评的人物之一,便是五代时期的冯道。赞美他的人说,“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憎恶他的人却说他“不知廉耻”。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的一生毁誉难定?原因是他曾历事四姓十君,却一直稳居三公之位。后人在史书中,诋毁他一直靠谄媚游走各个朝廷,这显然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冯道的仕途生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管城头怎么变幻大王旗,只要你对百姓好,我就认你;你对百姓不好,我就反对你 —— 一句话,我就只对我的百姓负责。他曾作诗曰:“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若是做到“方寸无诸恶”,也就是修德,则环境再险恶,也能生存。
冯道在当时拥有盛誉,但自宋代之后,名声就变得很不好,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之尤”,但冯道一生节俭异常,待人宽宏,随军出征时,他住在茅草屋里,把俸禄省下给前线的将士吃。有人认为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中原“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所以说他是奸臣,似乎并不妥当。不过中国自宋代后开始强调气节,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所以冯道这样的人非常受鄙夷。冯道虽气节有亏,但他修德爱民,力求方寸无诸恶的态度,或不失为乱世中一种生存之道。
和冯道形成对比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坚决反对明成祖,身受酷刑,被诛十族亦不臣服,可说是响当当的硬汉子,但是治理国家他较为迂阔,前人蔡东藩评论说“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最终使得建文帝江山不保。而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公然鼓动燕王造反,按理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他在燕王登基之后,修德爱民,身为太子少师,他只在朝堂之上穿朝服,下朝后却着缁衣,居僧舍,华服、美舍、女子、富贵,统统不要。成祖晚年,嗜杀成性,手下大臣,多无辜得罪,唯有姚广孝因为避居僧舍,无视富贵,一心崇德修善,所以得以善终,可见姚广孝也是一位善于虎狼丛中安身的睿智之人。明末有人称颂姚广孝说国家二百年来休养生息,“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气节自然非常重要,但个人自身的修养、能力,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古人云:“不以一眚掩大德。”今天的我们,读史书,评人事,亦要秉承此原则,更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不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而给出过于简单的评价。
(摘自《组工文萃》2016年第五期)
稿件来源:《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