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2016-08-02 佚名 领导文萃


从前,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山头,但每天都会到同一条河里打水。有一天,一个和尚发现另一个山头的和尚没来,一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出现。这个和尚决定去一探究竟,当他来到另一个山头时,发现和尚正在悠闲地打太极,于是便问道:“啊,你不需要去打水吗?”另一个和尚说:“我不用去打水了,我已经在自己的院子里挖好了一口井。三年以来,我每天除了去山底下打水之外,还坚持每天打井。”

职场充电,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挖一口井。如果想给自己取之不尽的源泉,那就要随时随地充电。当有一天,充电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你就拥有了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了。这口井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让员工自己寻找充电插座

要打这口井,首先要清楚哪些地方能打出水来。职场人士应该明白,公司要求员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做猎头做了十几年,也总结出了几点:第一,人际间的沟通能力;第二,完成业绩的能力;第三,要有信仰,有信仰的人才是积极向上的。

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使得自己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首先,刚进入职场的三到五年,参加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是有必要的。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能够迅速提高你的工作技能。现在一些人,一听说培训,就感觉像狼来了一样。事实上,这种系统化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我29岁那年,担任了中华英才网的猎头部总监,那时我非常缺乏管理能力。在半年之内,我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班,学到了很多专业概念,例如什么是领导力,并且在工作中学以致用,收到了很明显的成效。

虽然时代在变迁,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充电方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但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是哪个时代都需要的。

其次,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授业恩师。现在流行一种“教练”技术,即通过提问,帮助人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技术和中国传统上“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很多民间的手艺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地传承下去的。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有不一样的成就,就要找到自己在专业上的授业恩师。

再次,除了专业上的老师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老师。如果你开始关注理财了,你就需要一个教你理财的老师。你可以找一个做银行行长的朋友来请教。以此类推,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你都可以跟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去学习。我把它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也许不一定真的是巨人,但每一个人都有最擅长的领域。  

在许多企业中,员工都处在自己去探寻组织需求的状态。如果组织能给员工设置一个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的“能力考级系统”,让员工通过自测便可明确自己在本岗位上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并且为员工提供相应的课程设置、教练指导,相信员工充电速度会更快更及时,而不是总要自己去找“充电插座”。

2在众人的肩膀上充电

接受培训和向优秀的人请教,在任何时候都受用。但是,这两种方式的运用应该在各个阶段有所侧重。刚进入职场的人,一定是首先要通过基础的培训,系统化的锻炼,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叫School smart(学术、正规、理论经验),一个叫Street smart(大街、江湖经验)。前者指结构化、体系化的培训和学习,后者主要指江湖规矩,例如,给领导送礼,怎么搞定客户。这些东西在正规的书本里学不到,没有人会教你。

为什么基础培训很重要?因为当你还是一颗小树苗的时候,如果接触到太多的江湖规矩,你就容易走偏。初入职场的五到十年,都是让自己茁壮成长的阶段,当你长成一棵大树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已经形成,别人就不会影响到你。

对于一些职位稍高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已经不为吃穿发愁,能到这一步,基础的专业技能差不多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而这时候拼的,是脑子里的高度、战略眼光。他们可能需要学习思想、战略、思维方式。古话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时候,多接触一些精英,和他们对话。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吸取一点优点,博采众长,便能升华自己的思想。这叫“站在众人的肩膀上”。

对于组织培训来说,更多的培训是为了提升员工的职位能力。而员工的充电诉求,却是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心智的提升出发,将影响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质量的内容视为重点。因此,组织若关注人本身的价值提升,必然将获得更高的员工满意度。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二期)

稿件来源:凤凰网


推荐阅读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领导文萃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底部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期待您的评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