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胡耀邦四不家规

2017-01-27 高茵颖 领导文萃

2017

HAPPY  NEW  YEAR

1952年,胡耀邦夫妇在四川南充迎来小女儿的诞生。全家人特别高兴,孩子的外婆说,已经有了三个孙儿,这回又有了孙女,应该满足了,他们就给刚刚降临人世的女儿起名满妹。

按理说,这个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儿肯定备受宠爱。然而,胡家兄妹从小就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长大的,满妹也不例外。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副食品更缺乏,全国人民都在挨饿。满妹当时正在上小学,也吃不饱饭。她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最让人激动的事就是能吃到东西。”只有挨过饿的人,才能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感受。胡耀邦是中央委员,按规定有补助,但他给家里人定下规矩:“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因为那是特殊化。”

胡家三个儿子平时都住校,只有满妹一人是走读,在家里吃饭。炊事员老张有五个儿子,可一个女儿都没有,特别疼满妹。每当有客人来时,他总是偷偷留下一点儿好吃的,等满妹回来吃。

那时走读,中午要带一顿饭在学校吃。有一次,老张给满妹带午饭时,悄悄装了点儿米饭,不巧被人发现,告诉了胡耀邦。胡耀邦把老张叫来问:“你给满妹带米饭了?”

老张不回答。

“不是规定一天只有一顿细粮吗?你怎么给她吃两顿呢?”胡耀邦接着问。

老张涨红了脸,强辩道:“谁说的?谁说的?没有的事儿。”出了门,他自言自语地抱怨:“家里就她一个女儿,人小又吃不了多少。同学们都带细粮吃,咱们家老带粗粮,怎么好意思?”

在满妹的记忆中,只有这一次,父亲过问了家里的柴米油盐。

19665月,“文革”开始了,胡耀邦夫妇都受到冲击。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发配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满妹的母亲境况更惨,孑然一身,在牛棚里熬了一年多。胡耀邦的几个子女成了“走资派”的后代,也跟着倒霉。

1968年,满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纸总厂当车工。一年之后,看到大家陆续都去参军,她就自作主张,找到父亲在晋察冀野战军3纵队时的搭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她托警卫员带话:“我是胡耀邦的女儿,想请郑司令员帮我去当兵。”

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当上兵,满妹深感不易。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根本不在乎兵种如何、部队驻在何地,乐不可支地来到当时全军最大的柏各庄农场,在师医院当了名卫生兵。”

可是,几年兵当下来,满妹却发现,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上了大学。苦闷的她给父亲写信,希望父亲能托托关系,让她也有个上大学的机会。

胡耀邦很快回信:“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是走的后门。现在又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那时的满妹完全不能理解父亲,把信撕得粉碎。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指望能沾父亲的半点儿光。

后来,每当满妹回忆起当年撕信的情景,总是满心愧疚。

1982年,胡耀邦担任总书记前夕,召集了家庭会议。他把在家的人都叫到小客厅,郑重地对大家说:“中央可能要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先向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们中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

胡耀邦任总书记期间,正是社会上“出国热”“经商热”高温灼人的时候。看到一些朋友相继出国留学或进修,学个专业,拿个学位,满妹也动心了。日本的一个学术团体找到满妹,问她:“愿意到日本进修吗?读个学位或者走走看看都没问题。费用你不用担心,你可以一个人来,也可以带着先生和孩子一起来。时间长短也取决于你,要几年就几年。”

满妹考虑很久,虽然很想去,可想到那次家庭会议和父亲多年的要求,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胡耀邦在任职期间,胡家兄妹唯恐有损父亲的形象,都自觉做到“四不”: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一期)

稿件来源:《领导之友》

推荐阅读
观点|资政|仕态|为政|笔记|哲思读史|人物|域外|管理|品读|言论


           

阅读,让你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邮政订购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