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态|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困惑与诉求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艰苦”是老少边穷地区面临的常态,“舒适”是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奢侈品”。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哪些困难?国家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如何激励他们勇于作为?这些都应得到高度关注。
人民论坛为深入了解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生存状态,于2016年3月7日—3月30日通过“互联网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问卷、纸质问卷调查、点对点电话采访等方式,共收回随机有效问卷6312份。同时,对近50位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进行了深入采访,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发展观念落后”和“带头能人缺乏”是制约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
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干事创业面临着更多困难。调查发现,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得票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发展程度低、发展观念落后(占比81.6%);主观能动性差、带头能人缺乏(占比75.0%);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占比73.2%);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板多(占比65.3%);当地群众诉求多样,工作落实难度大(占比60.4%);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占比58.2%);国家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不够(占比51.3%)。
“发展观念落后”和“带头能人缺乏”位列前两位,说明了老少边穷地区最缺乏的是先进的理念、优秀的人才等“软”的方面。不少干部都向人民论坛记者反映,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开放意识不强、视野不够开阔,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总处于一种慢半拍或慢一拍的状态。很多在别处干部观念中“顺理成章”的事,在老少边穷地区却还有很多思想障碍,阻碍了干部们积极作为。同时,由于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工作条件较差,不仅很难吸引到有见识、能力强的外地人才,而且一些当地人才还会外流到沿海发达地区,“孔雀东南飞”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老少边穷地区便成了“人才的洼地”,这又进一步制约了当地干部发展理念的更新。
“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板多”两项紧随其后,说明了老少边穷地区的“硬件”方面仍有不少短板。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路少,高速公路更少,很多贫困区县道路不通、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是家常便饭,更别说铁路、飞机场了。由于基础建设的缺乏,导致老少边穷地区货物不流通,人员不往来,各类资源无法有效开发,产业基础薄弱,脱贫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和“国家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不够”两项排在了最后。这说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并没有让干部们灰心丧气,贫困地区干部并没有把客观条件当作不积极作为借口。在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这一群体里,很多是靠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精神支柱坚守岗位。而且,虽然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目前在经济发展上较为落后,但实际上拥有很多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很多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并不会为了没有资源发愁,主要还是为找不到发展路径、不知道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而忧虑。
绝大多数老少边穷地区干部有意愿积极作为,但“思想关”“能力关”“压力关”“物质关”导致干部心中迷茫、焦虑、煎熬
调查中被问及“您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任职,哪个坎最难过?” 36.2%的受访者选择了“思想关”,工作认真努力,却没受到重用;28.8%的受访者选择了“能力关”,面对发展改革重任,有心无力;19.7%的受访者选择了“压力关”,担忧条件所限无法干出成绩;仅有15.3%的受访者选择“物质关”,环境艰苦,条件差。
“思想关”位列首位。走访发现,老少边穷地区干部最大的思想包袱是,升迁无望,遭遇职业发展“天花板”。一位贵州山区的干部向记者反映,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升迁论资排辈,年轻人发展空间小,升迁遥遥无期,一个科员在办公室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工作5年,可能仍然是科员。许多有能力的外地年轻干部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老少边穷地区,却因为在当地没有背景人脉而无法得到重用,或者没有办法做到“好马配好鞍”,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
“能力关”位列第二位,反映了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存在着一定“本领恐慌”。综合受访者意见,干部“本领恐慌”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老少边穷地区干部信息来源渠道窄,而且外出考察学习机会较少,使得干部的知识更新有些慢;二是不少干部反映任职过程中很少有培训,由于没有成体系的经验,工作中的一切都靠自己摸索,遇到了困难也很难在周遭寻求帮助,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只好不断搁置,自己干工作的积极性也慢慢地消磨殆尽。
“物质关”位列最后一位,说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并没有让干部们灰心丧气,仍有不少干部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位陕西干部表示,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提升了情怀。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他们都明知工作艰辛、环境简陋、劳动强度大,却依然选择在这里扎根。当被问及坚守在老少边穷基层一线的原因,有干部回答:“真要是为了赚钱,早就去做生意了,干嘛还遭这份罪;人嘛,总要有点奔头。”
出于多种因素,不少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萌生过退意,为干部资源流失埋下隐患
在“您或您身边的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对艰苦环境,有没有想‘打退堂鼓’”问题的调查中,42.0%的受访者选择了“偶尔想”,21.7%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想”。综合来看,63.7%的干部曾萌生退意,为干部资源流失埋下隐患。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萌生退意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难度大,工作中被污名化的现象严重。有些干部反映,由于老少边穷地区思想观念落后,而且重血缘、重人情,为了传播一种新理念,介绍一种新方法,推广一种新技术,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计划生育、垃圾治理、危旧房改造、低保户认定等工作,都是费力不讨好的活。群众工作往往是一次次“磨”出来的,在这中间干部们有时甚至还担负着“乡里是恶人,村里是仇人”的名声。不少群众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当干部全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从思想上就对这些干部持有否定看法,导致老少边穷地区工作难度大,名声难听。
第二,工作困难多,老少边穷地区干部总体上付出大于回报。走访发现,有些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常年工作在岗位上,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容易产生“疲劳综合征”,有压力太大盼望歇口气的想法;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老少边穷地区维护稳定担子重。特别是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盛行,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类工作敏感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涉及后果比较严重,对干部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较高,也使很多干部出于工作难干的压力产生退缩心理。
第三,一些干部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选择离开。比如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子女未来的升学发展困难;再如,经济不发达导致干部家属的就业和经济收入受影响等等。
激发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需要多样化措施
当被问及“您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该如何激励?”时,74.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从边远贫困地区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70.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干部的薪资水平”,65.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多与发达地区交流培训,补足能力短板,激发干事动力”,63.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将到老少边穷地区任职作为干部晋升的考量标准之一”,56.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妥善安置去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干部的家属,使其没有后顾之忧”,51.9%的受访者认为要“因地制宜,提供精准化培训,加强自身修养”。综合来看,“加大当地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提高官员的薪资水平”和“多与发达地区交流培训”位列前三位。
“加大从边远贫困地区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得票最高,说明公众普遍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队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目前老少边穷地区面临着难以留住人才的困境,而本地区本身干部由于比较熟悉当地情况,很少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具有更深厚的感情,更愿意长期留在老少边穷地区工作,所以应该更多地选拔培养贫困地区的干部。
“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官员的薪资水平”,说明公众普遍认可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着更加艰苦的环境,工作压力更大,因而获取一定的物质回报是合理的。而且,受访干部反映不同地区间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待遇来补齐他们与其他地区的待遇差距也是重要的激励措施之一。从物质待遇上给予老少边穷地区干部保障,也可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贡献家庭,平衡人生的各个方面。
“提供更多的培训与交流,补足能力短板”可以有效地消除干部们的“本领恐慌”。只有多组织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同发达地区相互学习、交流,才能打破由于环境上的闭塞带来的思想禁锢。只有思想解放了,能力提升了,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而不是仅靠自己摸索,才能让干部们放心大胆地积极作为,干出一番成绩。
此外,在调查采访中,部分干部希望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干部有一定的容错机制。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工作能力有限,很多干部反映,在工作的尝试、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很多时候选择安于现状而不是积极改革也是出于害怕犯错的考虑。大部分干部十分渴望能力得到提高、积极在工作岗位上作为,如果缺乏容错制度,干部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挫伤。因此,容错机制的提出不仅是对干部的保护,更是一种激励。
(摘自《组工文萃》2016年第六期)
稿件来源:《人民论坛》
长
按
关
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本刊
领导文萃公众号
微信号 : ldwczzs
新浪微博:@领导文萃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