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政者,正也
向孔子“问政”的人不少,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孔子弟子,这是准备从政的人,例如子贡问政,子张问政,子路问政;二是当权之人,这是正在执政的人,例如齐景公问政,季康子问政,叶公问政。“问政”的主体不同,孔子的回答也各自有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则是对季康子的回答。“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这意思,大概是为后世学者所接受了的。“夫秦失正,诸侯豪杰并起”,此语出自《汉书·陆贾传》。颜师古注的就是:“正,亦政也。”
政与正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
有学者把“政者正也”的“正”字,译为“正路”或“正道”。用今天的话说,首先就是方针政策路线要正,要符合而不要违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话也是孔子说的,出自《礼记·礼运》。他说的是夏商周“三代之英”以前的事,他把那个时代描绘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未免有太多的理想色彩。倘若把这种“大同世界”当作两千多年之前已经萌生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则很可贵——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解读为“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那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道”,就是“正路”或“正道”。过去,“天下”不该只是帝王将相的天下;如今,“天下”也不该只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天下。确立路线方针政策,以“天下人”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当是人间正道。当然,光有这一条还远远不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当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或者说要符合而不要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先富,走向共富,是充分考虑了两个层面的。贫富悬殊不是正道,平均主义也走不了正道。
“政者正也”的“正”字,也应该是“正义”的正,这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主持正义,就应当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扬清激浊。所以,主持正义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当旗帜鲜明,“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该义不容辞的时候义不容辞,该义愤填膺的时候义愤填膺,该仗义执言的时候仗义执言,该义薄云天的时候义薄云天。这就是正气,也可称之为“浩然之气”。“正义”与“公正”同义。是非判别应当公正,不能只凭好恶;人才选拔应当公正,不能只凭亲疏;收入分配应当公正,更不能有小旮旯。如今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公正。“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此言出于《吕氏春秋》的贵公篇。我想套用这个句式说:“平则社会稳矣,稳得于平。”而且,因为公正,心胸坦荡,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也就不怕公开。有辞书在解释一个“正”字时,用了“光明正大”这个词语,很有深意。所谓的司法正义,程序正义,大致就由此而来。
“政者正也”的“正”字,还应该是“正派”的正。这主要体现在作风层面。道德与作风是密切相关的。正派的人,不搞歪门邪道,他们公私分明,决不以权谋私;正派的人,不走旁门左道,他们顾全大局,决不结党营私。孔子视这种正派的作风为“君子”之风,曾有过不少“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诸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此等等,其核心都在“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这也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大凡吹牛拍马、弄虚作假、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看风使舵、投机钻营、偷鸡摸狗、偷梁换柱之人,历来都被正派人视为“小人”。
孔子的“政者正也”,主要是从道德与作风层面上说的,遂有“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之说。我以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含意。其一,领导干部作风正派,一身正气,下属也会上行下效;其二,领导干部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才有资格与底气对下属提出严格的要求。如此,才能政清弊革,并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也是孔子对季康子说的,大概就有这层意思。
有关辞书解释,除了“政者正也”之外,还有一句,叫作“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这句话,大概是对于“政者正也”的一个补充。“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这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实情,但我以为,古代贤达是不会主张“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现代人的观念,统治者更不能“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恰恰相反,这个“敲击”,应该是人民大众对于执政者的“敲击”。这种“敲击”,可理解为鞭策与监督,而这正是确保“政者正也”的一个必要前提。
(摘自《组工文萃》2014年第九期)
稿件来源:《杂文月刊》
长
按
关
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订阅本刊
领导文萃公众号
微信号 : ldwczzs
新浪微博:@领导文萃杂志社